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精准保障机制研究

2022-11-25 02:15姜传菊王来东
智库时代 2022年40期
关键词:馆员文献精准

姜传菊 王来东

(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一、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精准保障机制的核心要素分析

(一)政策与法律

作为收集组织、开发和利用社会活动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必定直接或间接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国家政策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宏观指导、标准与规范,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依据,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更需要国家法律制度的支持,知识产权制度与信息资源建设最为直接,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必须遵守知识产权制度[3]。

(二)馆员

馆员作为资源与用户连接的桥梁,始终处于图书馆精准服务的核心地位。只有精准把握用户类型与需求,利用先进的服务方式,方能为用户提供精准资源。馆员的良好素质是精准采购的重要保障。

(三)用户

用户是图书馆精准服务的客体。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精准服务的驱动力,同时用户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又制约着图书馆精准服务的效能。在图书馆采访工作中,用户的参与、反馈对图书馆确定、调整采访政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经费

没有一定经费作保障,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将难以开展,作为文献资源建设生命线的经费一直是困扰图书馆界的难题。图书馆要努力争取经费,更要高效地使用经费,科学、合理分配经费。

(五)出版社 馆配商

作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供应链上游的出版社、馆配商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提供者,资源是文献信息资源精准保障的基础。文献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精准服务的水平。图书馆采访馆员必须加强与出版社、馆配商的相互沟通、联系与合作,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除此之外,信息技术、采访模式与突发事件(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也制约着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精准保障。

二、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精准保障现实困境

(一)经费短缺

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学校财政部门的拨款。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的持续放缓,加之2020年疫情的叠加,给世界各国财政经费都带来了较大影响。中国也不例外,2021年3月25日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高等教育预算数为1011亿元,较上一年减少了56亿元,同比减少5.26%[4]。随着国家财政经费的下行,加之国内高校图书馆在各高校的地位仍处低位,致使高校图书馆的经费与高校的经费占比普遍较低。据对国内17所一流大学图书馆2015-2018年四年间的统计,占比均值为0.502%[4],而世界一流大学达到2%。

馆均年总经费、馆均文献购置费、馆均纸质文献购置费均逐年下降,电子资源购置费占馆均文献购置费的60.6%,而与之相反的近五年高校图书馆馆配书价却逐年增长。2016年图书平均单价为52.53元,2017年涨到54.29元,2020年已达66.42元,五年来上涨了13.90元,涨幅高达26.45%,外文数据库涨幅更大,超过50%。加之由于国内外数据源建设管理标准与统一规则的缺失,造成了数据之间一定的重复,当前诸多高校图书馆同时订购的万方、维普、CNKI都有学位论文、全文期刊子库,其内容来源都相差不大。外文数据源方面,除自销、自出的学者协会、学会或出版社如AIP、ACS、SD、Wiley等其资源基本不重复,而其他的一些做资源整合的厂商的数据库与其他的数据库之间就有一些重复。如Springer公司的ARL与EBSCO公司的AS就有一些内容重叠,这种重复订购造成的经费浪费,使高校图书馆逐年下行的纸质资源的购置费更加雪上加霜。致使一些高价格高质量的学术性文献的特殊需要受到限制。

国内17所一流大学图书馆2017-2019年度馆均年度经费与文献馆均购置费

(二)人才匮乏

人才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精准保障的核心因素。图书馆资源精准服务的灵魂,“精”于资源,准于“用户”。即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要精,把握用户需求要准。这要求采访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信息资源收集、分析和鉴别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更要具有精准服务的理念以及较强的法律、融合、共享、创新意识。但高校图书馆目前普遍存在采访人员不足且素质较低问题,具有高学位的人员处于稀缺状态,尤其严重的是具有专业背景的采访人员少得令人唏嘘。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采访队伍迫在眉睫。

(三)政采弊端

自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已达90%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实行政府采购。政府采购背景下:一方面由于招标的流程复杂,时间较长,难以适应紧急状况和一些时效性强的文献采购,致使对于一些用户急需和一些时效性强的文献的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的采购只能局限于几家入围的馆配商,使文献来源受限。(1)一些馆配商出于利益的驱动,屏蔽掉了一些高价格、无利润的学术性、专业性图书的书目;(2)一些地方特色文献、年鉴、不公开发行的灰色文献馆配商无法提供,而这些文献往往对于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的工作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图书馆难以满足这些文献的特殊需要。针对这种情况,虽然一些高校预留出了部分经费用作零星采购,但这对于一些价格不菲的学术性文献,只是杯水车薪。随着文献政采的全面实行,建议财政部门在经费与配置上给图书馆划拨一定比例的自行采购经费。

(四)学科服务欠缺

随着各高校学科建设的逐步深入,学科建设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提高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的核心任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资源建设中心,馆藏学术性文献的数量、质量及种类都成为影响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能否满足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学习必备的学术性图书,对高校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乃至学科建设能否纵深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在政府采购馆配环境下学术图书难以实现及时、全面采购;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高校只配备2-3名采访人员,很难有精力做好与读者、出版社和馆配商的交流互动。而高校图书馆实现服务学校学科建设的前提是必须深入院系,精准掌握学科建设的信息,特别是科研团队、学科带头人重点项目对文献的特殊需求,并及时向馆配商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实现学科建设需求的文献资源的精准采购。因此,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势在必行。

(五)资源共享壁垒

目前,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图书馆解决书刊数量剧增、价格不断攀升、经费支撑不足等问题的有效措施。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成为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图书馆满足用户特殊要求的“急救良方”。国内已形成了以CALIS、CASHL、NSIC、NLC、NSTC为中心的全国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5]。但由于各类机构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的问题,致使在文献传递服务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1)系统操作复杂,使用效率低,文献数量有限且内容重复。如众多高校图书馆现在采用 的CALIS、NSTL、CASHL三 大文献资源保障系统,每个文献传递平台分别有各自的检索界面和传递系统,用户使用不同平台时,需要分别注册账户,多服务模式和多种操作界面给用户使用带来诸多不便,用户使用效率不高[5]。(2)馆际互借请求成本较高,有的馆际互借的成本甚至高于该书在购书网站上的购买成本,影响了读者使用文献传递的热情。另外,对申请用户代办权方面的约束力也不够,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主页上没有明确的版权声明。(国外发达国家是通过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有效约束。)致使文献传递用户参与度不高,效果不甚理想。从目前我国现实来看,缺乏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立法规范与国家政策,急需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行政手段上进行约束。

(六)采访模式局限

表单采购、读者荐购、读者决策采购是我国目前高校图书馆主要的采购模式。

表单采购:由采访馆员从馆配商提供的书目中进行采购,这种由采访馆员主导的采购方式,一方面所购图书受到馆配商所供书目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采访馆员的知识和能力仅凭各自对学科知识领域的把握程度,所采图书很难与读者需求相契合。

读者荐购:国内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读者荐购。(1)OPAC系统荐购,由于普遍存在荐购过程繁杂、信息反馈滞后等原因,读者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应有效能的发挥。(2)学科馆员+专家推荐:现实中由于学科馆员难以做到对应学科的全覆盖,所荐专业图书相对有限,学科专家迫于较大的教学、科研压力,荐购的积极性较低,这种模式实际操作上阻力较大。读者荐购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读者需求。

读者决策采购(PDA):将主动权交给了读者,提升了图书采购的精准性,近年来被愈来愈多的国内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所采用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如内蒙古图书馆的“彩云服务”、南京图书馆的“陶风采”、厦门大学图书馆开展的纸电同步的PDA采访模式等都是国内PDA模式应用比较成功的案例。但由于PDA采购模式,一方面图书馆有限,经费无法精准控制,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出版的纸电同步图书学术性不强与高校图书馆馆配不符,同时存在平台缺乏通用性与图书馆的OPAC对接存在障碍等问题,目前PDA只能作为高校图书馆采购模式的有益补充和延伸[6]。图书馆迫切需要探索创新出更为完善的采购模式[6]。

三、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精准保障机制建设对策

(一)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发展政策保障体系

政策是行动的先导。文献资源建设政策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行为准则,为图书馆馆藏发展提供宏观指导,为采访工作提供政策性的规范与标准[3]。国外的如ALA的《馆藏发展 政策编制指南》(1996),国内高校图工委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发展政策编制指南》都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图书馆可以以此为参考,根据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及本馆实际情况制定本馆的文献资源发展政策。

(二)加强经费保障机制

充足的经费是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保障体系的有力支撑和前提条件。经费问题的解决可分为以下层面。国家层面:国家要加大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从政策上鼓励企业的参与,争取更多的社会赞助。图书馆层面:要做到高效使用、科学合理地分配经费。首先做好采购经费的预算方案,预算方案的制定应遵循实用性、科学性、重点保障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要求;其次建立长效的捐赠机制,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最后走资源共建共享之路。

(三)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建立一支具有精准服务理念,具有高水平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具有高超的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团队是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最有力的保障。学校对图书馆要加大人力支持力度,将图书馆队伍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规划蓝图中。图书馆要做到:(1)注重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图书馆的领导要切实注重采访馆员的学习和提高,为采访人员提供多途径的培训、学习机会;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2)构建采访联合团队。现有的文献资源建设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采访部门已无法独立胜任采访工作,图书馆领导必须从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上建立各部门对文献资源采访工作的有力支持,构建由采访馆员、数据馆员、学科馆员全馆联动协同合作的联合体,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人才引入机制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最有力的人才支撑[6]。

(四)建立学科馆员保障机制

近年来,为更好地服务学校学科建设,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始引入学科馆员制度,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首开先河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目前国内已有百余所高校图书馆逐步建立与实施了学科馆员制度[7]。但目前实践中发现,由于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资源建设职责缺乏明确定位,使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侧重于学科联系与参考咨询服务,参与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不大,没有充分发挥在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因此建立一套定位清晰、权责分明的学科馆员保障机制以确保学科文献资源的精准保障十分必要。

(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图书馆联合保障机制

随着逐步深入的社会信息化进程,文献信息量急剧增长,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呈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以及经费的捉襟见肘和有限的馆藏空间,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仅凭一馆之力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一般情况下,30%的读者用户要通过文献传递等资源共享方式来满足需求,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的最佳选择。高校图书馆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积极加入区域、国家图书馆联盟,构成图书馆文献资源联合保障机制,极大地满足用户需求。

四、思考与展望

(1)重新认识用户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地位。面对新时代背景,图书馆界应该站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高度,重新认识用户在构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将用户纳入到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中,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参与者到决策者[8]。

(2)推进采编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图书采访工作的精准化采购。传统的条、块分割的采访模式难以实现图书采访工作的精准化采购。由CALIS研发的采编一体化平台,2018年基本完成,北京大学图书馆已正式上线服务,平台的建立在中文图书资源建设史具有划时代意义,必将给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带来极大的变革[9]。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推进和考虑系统与平台的对接,从而实现采访工作的精准化采购。

(3)倡导建立一个全国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5]。面向新时代国家的发展战略、用户需求重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立一个全国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5]。

猜你喜欢
馆员文献精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