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范 艳
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来源、出发点,生活也是课程的进程。班本课程是基于儿童本位,层层深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动态化课程。教师要在一日生活中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在考虑本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构建富有班级特色的课程。区域游戏作为一种自主性游戏,是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和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大班班本课程《走进西游》为例,以创设班级表演区为切入点,论述区域游戏与班本课程融合的实践研究。
班本课程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大班班本课程《走进西游》为例,多数幼儿有表演《西游记》故事的愿望。教师以往会先入为主,为幼儿确定好区域地点,准备好区域环境,投放固定的游戏材料。但这些环境和材料是否为幼儿需要的?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的儿童观已经发生了改变。区域创设要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的想法,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人。为了让幼儿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让区域环境和游戏材料能真正符合幼儿的游戏需求,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突显幼儿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性,放手让幼儿主动参与表演区创设。
建设一个全新的表演区域,问题会接踵而来。区域选址、区域环境布置、区域游戏规则等都需要幼儿参与。放手让幼儿参与区域的创设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教师需要思考顶层设计,为班本课程《走进西游》的开展提供支架。在了解班级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教师从创设区域环境、表演前的准备、丰富表演内容三方面,着手构建班本课程目标。
班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施班本课程中,教师要深入观察幼儿,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追随幼儿的脚步,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导向,不断生成新的游戏内容,最终形成班本课程的结构。
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按照幼儿设计的图纸为幼儿提供舞台框架。在正式表演前,幼儿自主制定演出节目单,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源于主题经验,有的来自生活经验,有的从游戏生发而来。幼儿最终选定表演《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虽然只是节选内容,但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的性格特点通过各自的语言和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幼儿通过调查发现,一场精彩的童话剧演出不仅需要演员的参与,还需要幕后人员的多方配合。幼儿以小组为单位,从演员、剧本、配乐、服装、道具、布景等方面,制定了“演出大计划”。为了完成该计划,幼儿将创设表演区的课程主题辐射到其他区域,获得了多领域能力的综合提升。
“演出大计划”需要台前与幕后的相互配合。幼儿根据自身的表演需求,向其他区域的同伴大胆表达需求和想法。表演区的幼儿向其他区域“下订单”,其他区域的幼儿根据“订单”配合完成演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班本课程同一目标的作用下,“演出大计划”增强了幼儿的互动合作,促进了区域之间的有效联动。
起初,游戏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幼儿的服装制作停留在平面,既缺少美感,又不方便穿着。如何用布料制作衣服、头饰,成为幼儿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幼儿通过调查,了解到制衣的基本步骤和需要的工具。在幼儿缺少经验的情况下,教师提供了各种西游人物的特定制衣图示,引导幼儿根据图示裁剪。在裁剪过程中,幼儿发现布料较滑,且布料被剪完后难以保持平整。幼儿积极探索,裁剪时由一名幼儿负责把布料拉平,保持布料的平整,另一名幼儿负责裁剪布料。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即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通过自主探索积累了裁剪经验,收获了按图示制衣的新技能。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服装、道具、布景、剧本等都由幼儿自主制作完成。为了完成“演出大计划”,各个区域配合默契,相互合作。例如,在美工区,幼儿制作裙子前事先了解小模特的相关尺寸。在科学区,幼儿探索用皮尺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为美工区幼儿制作服装提供依据。测量结果出炉后,美工区的幼儿负责裁布制衣,生活区的幼儿负责串珠、打结,制作项链、手链、头箍等饰品。读写区的幼儿负责想象、绘制绘本。各游戏区域之间有效互动,幼儿获得了多领域经验。
通过区域游戏、小组活动、亲子活动、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幼儿获得了多维度发展。(见表)
总之,教师始终以幼儿为本,注重将班本课程与区域游戏间深度融合,以区域游戏生发班本课程,在区域游戏中实施班本课程,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