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汀县河田中心学校 廖荣华
在“双减”政策下,学生作业的设计应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关注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以及学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并且,在“双减”政策下,对学生作业进行优化设计,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余压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庭关系的和睦。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要时刻将系统管理以及综合应用等作为作业设计的主要方向。通过有效调动多方力量、发挥学校主体作用,促进“双减”政策下学生作业设计的不断提升。对于一些较为深奥的作业设计,应该提前进行重难点分析,分地区、分城市进行试点推广,从而形成优秀的教学作业典型案例,促进其他地区的同步提升。
通过对“双减”政策下学生作业设计的不断优化,可以提升学校教育整体的教学质量,这对于教育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不断优化学生的作业设计,可以更为科学合理地为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课后服务。在减轻学生原有课余压力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业余生活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教育中,大量的课余作业使学生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个人的爱好上,从而失去了对爱好的追求欲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因此,在“双减”政策下,通过不断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设计优化,不仅可以让学生快乐学习,还能够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大量支持。
在传统的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通常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前与课后作业,以此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教师通常会认为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想法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将严重阻碍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对学科作业开展创新与变革,以此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教师希望通过良好的教学作业设计,将作业的形式变得更加生动化、精练化,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些小学为了推进学科作业提质增效的开展,积极开展“互动辩课”环节,在教师研课、示范课中能够有效推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适当开展示范课,还有效促进了教师抓住课堂的重点与难点,这为学科作业的布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学科作业的不断创新,现阶段很多教师在学科作业的布置上积极和课程的精华点相结合,提高了作业的精度与准度,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知识的提升。同时,很多教师在教学期间,能够将课前暖场、过程管控以及贴近生活三个重要部分相融合,充分提升了课堂的整体效果。这种精心布置的课堂,使得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数学知识相联系,从而激发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开展。这些都为教师布置后续的学科作业提供了良好支撑,能够促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完成作业。再者,在作业的布置上,很多数学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增效的目的,通常会布置一些具有创新性与探索性的作业,这样使得很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把握,还提升了创新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真正发挥了学科作业对学生学习提质增效的目的。
可以说,随着我国数学作业的不断优化,目前数学课堂的教授效果趋于综合化与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的,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效指导学生将生活融入练习之中,可以让学生融情入境,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创新课本之外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享受中学习,这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这导致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高低不一。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知识。在布置小学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选做题主要是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时间,对于教学内容布置的一些能够加深理解或者是发散思维的题目,具有一定的弹性。对于选做题,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这样可以有力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对于数学作业的提质增效也有不错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为了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两个盒子,通过剪开各条边,让学生掌握表面积的基础定义。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布置两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计算习题。这样班上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很容易便能够通过长宽高算出表面积;但是对于一些能力稍弱的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很快进行解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设置了三个层次: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计算上,必须要搞懂课本第二、三题的内容,这样便可以帮助这些理解力较弱的学生对长方体的计算有一定的理解;对于中等生,可以要求他们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进行计算,这对应的便是课本上的第四、五题;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更难的题目,例如对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进行表面积的计算,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理解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通过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可以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让他们自主选择题目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所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作业设计,可以使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进一步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整个班级的整体成绩以及学习素养的提升,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去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并将这些感兴趣的事物与学习的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的作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自主进行探索,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谁先上场”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抽奖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之中,从而体会数学知识中“可能性”的意义。这种具有童趣性的作业模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地将生活中的知识与学生学习的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上,只布置一些提升学生记忆的作业是无法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还需要从科学、高效的方向进行设计,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这与新课标教育理念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实际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出发,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经验,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作业,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主动探索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美的奥秘”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去发现哪些事物具有黄金比例,对于这些事物有什么样的感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进而促使他们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以及探知欲。再者,教师在教授“利息”这节课时,可以要求学生去调查一些银行最近三年利息发生的变化。通过开展生活中的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感觉。
在小学数学的教授过程中,数学知识均是源于生活的。所以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提升数学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很多数学知识都需要在实际问题中才能得到用武之地,所以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通常会以生活化的情景为基础,结合一些实际的问题进行提问,从而促进学生对于数学思考的角度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对于生活的价值。并且,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向学生灌输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这一理念。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比如教师在教授“可能性”这一节课时,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即超市抽奖。通过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方式,可以在实际抽奖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在这些奖项上的差异,进而全面理解与掌握这一知识点。并且,站在不同的角度,还能够对奖项的可能性找到不同的数学占比。这一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还能够将生活化的知识与课堂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课堂知识。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在教学设计中开展相关工作,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作业设计,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并且,开展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够实现教师教学以及学生作业的双重减负,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笔者认为在以下工作上还需要继续努力:一是持续搞好集体备课制度。在授课之前,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的内容,认识到各单元的教学主要目标,进而将课时教学的目标与单元目标相融合。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案的针对性修改,以实现课堂作业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能力的目的。二是对于课堂上的练习要精心布置,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设计。三是对于课外作业,教师需要进行全面的编排,为学生设置有趣的无书面性作业,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对作业要实施分层设计。针对班级中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通过设计有趣的作业,使学生爱上学习,提升其对学习的热情。
总之,练习只是手段,让学生在课后得到巩固才是最终的目的。为了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课堂作业,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在乐中得到学习,得到巩固,增强练习的有效性。“双减”落地,对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减负”。落实“双减”虽然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减”的同时是在提质,回归到学校的育人责任。广大教育工作者还要立足课堂这个育人主阵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科作业的提质增效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