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郭旭华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是在游戏与日常生活中获取的,具有独特价值。建构游戏因其所具有的可塑性特点深受幼儿喜欢,而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加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在解决问题中发现结构关系,体会搭建乐趣。可以说,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蕴含在建构游戏中。
中班幼儿在刚参加户外建构游戏的时候,都具有十分高涨的参与兴趣与积极性。但是随着建构时间以及建构难度的增加,很多幼儿开始分神,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看看那儿,或者是重复构建等。幼儿之所以出现这种搭建行为,主要是他们缺乏较强的建构内驱力,再加上没有明确的建构目的,进而也无法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比如在“美丽的海洋馆”建构游戏中,刚开始的时候,小明拿了一堆形状不同的积木开始搭建,然后推倒再搭建。教师看到小明的动作以后,走过去说:“我看到你把积木搭起来又推倒,是有新的搭建想法吗?”小明说:“我没有想法,也没有想好自己要搭什么样的海洋馆、怎么搭。”教师又问:“那你看看其他小朋友的搭建,会不会产生想法呢?”小明看了看四周小朋友的搭建,说道:“他们在搭房子。”教师继续问道:“对,他们在搭房子,那这个房子是什么房子呢?是我们本次的主题—美丽的海洋馆哦。”小明听完以后,又拿了一些积木开始搭建,但是依旧没有什么成果,也没有搭建出作品。
另外,在本次建构游戏中,小明并没有主动构建,也没有有意识地思考问题,建构内驱力不足这一问题非常明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本次建构游戏幼儿不喜欢,整个建构过程也没有任何针对性和目的性,即使教师进行了引导,幼儿也难以准确把握建构目的,进而有效完成建构游戏。
在深度学习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顺利完成新旧经验之间的迁移和链接。相较于小班幼儿,中班幼儿的建构经验与生活经验都比较丰富,对周围世界也有积极探索。但是通过观察与实践发现,幼儿难以唤醒自身及经验,在新的情境中遇到新的问题以后,他们难以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为此,需要在教师的支持下完成新旧经验联系。
比如在“美丽的城堡公园”户外建构游戏中,并不是所有幼儿都去过城堡公园,有的幼儿是在动画片里见过。教师邀请去过城堡公园的小朋友说说自己脑海中的城堡公园,泽泽说:“我是去年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的,城堡公园非常漂亮,我可以搭建出很高很高的城堡。”之后,其他小朋友也开始分享自己见过的城堡公园,但是内容都大致相同。当让他们说说城堡公园具体样子的时候,所有小朋友都变得沉默了。在搭建过程中,小朋友都在做平铺、垒高等搭建行为,只是追求城堡公园的高,并没有将自己的城堡经验迁移到建构游戏中。
在本次建构游戏中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幼儿记忆中的事物形象越来越模糊,如果在游戏中教师给幼儿提供有效指导,并试图帮助他们唤醒记忆,那么幼儿就会陷入表达不清的状况中,建构游戏行为也会出现重复现象,无法实现新旧经验的联系与整合。
户外建构游戏属于创造性游戏,对幼儿创造性思维与创造能力有较好的培养效果。但是在游戏实践中发现,幼儿在游戏中并没有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所建构出来的作品也是与“样品”相同或相似,导致他们在建构游戏中一直处于一种浅层学习的状态。
在“美丽的城堡公园”第一次搭建游戏结束以后,教师可以继续开展二次搭建活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表扬上一轮搭建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小组,并鼓励其他小朋友向这组同学学习。之后开始本次搭建活动,依然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在泽泽这个小组中,他们的分工明确,并且也开始模仿前次活动中表现好的小组的搭建方式,搭建出属于自己的城堡公园。在本次活动结束以后,幼儿教师也表扬了泽泽组的幼儿。
通过本次建构游戏可以发现,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将重点放在了“仿真”上,夸幼儿模仿能力强,这样就会导致幼儿将关注点放在模仿上,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
想要实现深度学习,幼儿相互之间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一同开展游戏,并发现、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幼儿养成合作意识,主动与同伴合作。但是在户外建构游戏中可以发现,幼儿并没有形成较强的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在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会向教师求助,而不是与同伴讨论解决。
比如在“我居住的小区”这一户外建构游戏中,杨杨用自己身边的积木搭建了自己小区中的高楼,但是之后积木不够了,而他并没有选择与同伴交流,而是直接找教师帮忙。教师在了解他的需求以后建议:“那可不可以用小积木搭在上边,或者是用彩色的积木代替呢?”杨杨选择了第二种方式,但是在搭建到一半的时候,高楼忽然塌了,他十分无助,直直地看向教师。教师看到后,引导杨杨分析高楼坍塌的原因:“你看看这地基稳不稳呢?”杨杨这才发现,原来是下边的积木小,上边的积木大,导致高楼的地基不稳而坍塌,于是他又换成大积木做地基开始重新搭建。
通过本次建构游戏可以发现,幼儿的合作意识非常弱,他们在遇到问题以后,并没有选择和同伴交流,而是直接请教师帮忙。同时,教师也没有引导幼儿通过合作完成搭建游戏,这样就导致幼儿对教师的依赖越来越大,他们的合作意识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也难以提高。
创设户外建构游戏环境,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带来更真实的体验,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兴趣。同时,在这个具有创造性的环境中,幼儿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也会得到良好发展。为此,幼儿教师在营造建构游戏环境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幼儿参与到环境的构想、设计以及材料选择中,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刚开始营造建构区域环境的时候,教师可以征求幼儿的意见,问问幼儿喜欢的建构材料是什么,想要在建构区域环境中放置哪些游戏材料等,然后根据幼儿的想法选择建构游戏材料,设置出符合幼儿兴趣的建构游戏环境。如男孩比较喜欢汽车之类的,那么就可以在建构区域中放置一些火车、汽车等材料;女孩比较喜欢布偶和娃娃之类的,那么就可以将其加入建构区域。这样的建构环境,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建构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了解建构游戏规则,更好地参与到户外建构游戏中,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在户外建构游戏中引导幼儿深度学习,需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建构材料,利用材料为幼儿创造自主思考空间、自主探索空间以及经验运用空间,让幼儿在其中深度学习。在开展“我居住的小区”这一户外建构游戏的时候,首先,教师将主体建筑物材料投放在游戏区域,如圆柱体、长方体积木等;其次,给幼儿预留一个小时的搭建时间,一个小时过后,幼儿基本上都完成了简单平铺建构,房屋主体基本完成;最后,开展第二次建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纸杯、橡皮泥、牙膏盒等材料投入其中,让建构材料更加多样化。可以发现,幼儿的参与兴致明显提高,相互合作,不一会儿就让主体部分搭好,并且还搭建出各种各样具有创造力的小细节,最后搭建出“小区”,并且小区当中摆满各种各样的装饰物,既美观又大方。
在第一次建构结束以后,幼儿教师就思考小区中的设备配置,需要哪些材料搭建。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兴趣增加建构材料,而幼儿也利用这些材料做成了草地、路灯、指示牌、健身器材等。可见,提供丰富的建构游戏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还可以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在幼儿开展户外建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白自己的定位,即观察者,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幼儿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定位,在户外建构游戏中也没有发挥指导作用,这就导致幼儿户外建构游戏开展效果不理想,幼儿也无法进行深度学习。为此,在幼儿户外建构游戏中,教师一定要加强观察,发挥指导作用,对幼儿积极进行引导,为他们进行深度学习提供更多契机,促进其问题发现能力、问题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经验总结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如在笔者开展的一次户外建构游戏中,两个小女孩在探索坡度的时候,发现其中一个小女孩车子跑不快,还老翻车,虽然他们有疑问,但是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法。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她们虽然在反复尝试,但是并没有让坡度发生改变,尝试结果也都是失败的。这个时候,笔者给予她们指导:“你们这个路面距离太短了,车子跑不开呀,怎么办?”她们俩先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在不改变垫板高度的情况下,选择长度更长的木板作为公路,这样公路的坡度就变小了,小车也可以行驶了,不会再出现“翻车”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主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中,虽然过程中有一些错误,但是在不断实践中纠正,最终完成建构游戏。这个过程既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深度探究的过程。
深度学习要求幼儿要与同伴积极交流、合作,一同解决游戏、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户外建构游戏为幼儿合作意识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师要在建构游戏中加强引导,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使幼儿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的合作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在“海上的船”这一户外建构游戏中,小亮、苗苗、小雪这三个小朋友一起搭建了一条大船。在建构区,小亮将2 米长的木板斜斜地放在已经用三块木板垒高的长方体积木上,试图将这个木板平稳地放在长方体积木上,但是并没有成功。苗苗则将1 米的木板斜放在长方体木板上,之后又将一块50 厘米的木板放在斜下去的那一边,同样又在翘起来的一边放一块50 厘米的木板,也没有成功。这个时候,教师开始介入:“苗苗,我帮你抓着长木板的一端,你和小亮调整另一端。”小雪看到以后,也加入其中,帮助教师和苗苗调整这块长木板,找到中间的支点。在大家的合作下,长木板顺利搭在了垒高的长方体积木上,最后铺成了一个长为3 米的船身。之后,教师退出游戏,幼儿继续完成大船的搭建。
在本次游戏中,教师很好地运用了隐性指导,在幼儿无法完成任务的时候,教师通过示范的方式激发同伴的合作意识,鼓励幼儿与同伴一同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从而完成游戏的搭建。这样一来,幼儿会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而这也正好符合深度学习的特征。
反思也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户外建构游戏中,教师要加强评价,利用评价促进幼儿反思。户外建构游戏的评价形式主要有反应式、欣赏式、问题式等。反应式评价就是第一次评价,即表层评价,对幼儿在户外建构游戏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如材料使用如何、建构的物体如何等。欣赏式评价是在反应式评价基础上的深一步评价,要求幼儿要相互欣赏彼此的建构作品,并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评价自己作品,反思自己建构的思路与过程,学习其他幼儿的建构方法。问题式评价就是提出疑问,然后让幼儿相互讨论,一起找到问题解决方法。这种多样化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由浅到深地进行思考与评价,总结本次建构游戏经验,并将其运用到下次户外建构游戏中,实现经验迁移。
总之,在户外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自主参与、积极探索,并利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因此,幼儿教师要积极开展户外建构游戏,并以此为载体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