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其防治

2022-11-20 17:03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沈永红
亚太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初中生家长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马 婕 沈永红*

厌学心理是学生对学习厌烦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指学生把学习看作一种负担,在学习上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失去学习兴趣,想要远离或逃避学习。如今,很多初中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初中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往往对于外界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容易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厌学心理。笔者尝试从初中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外在表现入手,通过分析初中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防治措施,帮助初中生减轻或者消除厌学心理。

一、初中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外在表现

(一)对学习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相关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反思认知过程,也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能否对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决定了学生能否具有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当自己成绩不佳时,一些初中生可能为了消除内心的焦虑,会用心理防御机制安慰自己,而不是正确看待自己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进而克服它。他们尝试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焦虑得到缓解,但是这种不积极、不恰当的想法会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形成错误的认识,在学业方面缺乏主动性,没办法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没有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对于很多产生厌学心理的初中生来说,提到学习,他们首先感到的是烦躁甚至是恐惧,没有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家长和教师施加的压力下被迫进行学习,在学习中经常伴随着不愉快的经历。比如提到学习就烦躁,看到教师布置作业就头疼,听到考试就紧张,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逐渐消失。久而久之,这些在父母教师的压力之下被动学习的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较为严重的倦怠心理,不想学习、不爱学习,甚至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这对于他们学业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三)学生注意力没有集中到学习上

对于一些初中生来说,学习是枯燥的,他们很容易被一些新鲜但是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吸引,从而导致原本应投入在学习上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短期内成绩下降。由于他们没有获得学习方面的成就感,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寻求满足感,投入在学习上的注意力就更少,形成恶性循环。对于这些注意力没有集中到学习上的学生,教师要引起重视,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比如,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学生分心;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理想等,安排合理、新颖、丰富的教学内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二、初中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初中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存在一些共同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社会因素

1.电子设备普及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等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这些电子设备虽然给使用者带来了便利以及丰富的娱乐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危害。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好奇心比较重,并且还没有很强的自制能力,面对电子设备带来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容易沉浸其中,无心向学。这种情况下,学生越来越缺乏学习的兴趣,对于他们学业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

2.社会价值观不当

初中生接触社会比较少,社会经验不足,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很容易受到外界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一些“读书无用论”的言论很容易扭曲学生的社会价值观,而初中生年纪还小,在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很容易形成“读书无用”的思想,在没有立刻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好处的情况下,他们对学习的认同感也会迅速降低,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学校因素

1.素质教育改革不到位

很多学生之所以出现厌学的心理,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我国一直在进行素质教育改革,但受升学率的影响,过于追求分数的现象在很多学校中并不罕见。有些学校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以题海战术作为提高学生分数的途径,给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压力,忽略了学生心理发展,没有及时关注学生的一些异常心理波动,使得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积极性、进取心、新鲜感都大幅下降,这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

2.教育教学手段陈旧

初中生普遍的厌学现象也与教师教育教学手段有关。一些初中教师不注重研究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仅仅是把教育当成一份谋生的工作,而不是自己所热爱并投身其中的事业。在实际课堂上,他们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过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输出,关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是机械地向学生传递枯燥的课本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缺乏内在驱动力,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一种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在这样得不到心理关注的教育教学手段下,学生得不到愉快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压抑,形成厌学心理。

(三)家庭因素

1.家长过高的期望

现在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负担能力,只注重智力发展。比如许多家长帮自己的孩子报各种课后辅导班,购买多种额外的辅导材料等,使得孩子没有合理的休息、娱乐时间,让本该快乐学习的孩子承担过重的压力。这些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能否取得好成绩,而不能从孩子身心规律出发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缺乏对成绩的正确看法,认为好学生就是能够按照他们所设想的那样完成他们设置的各种要求;当孩子达不到这些要求时,家长极可能会采取指责、批评甚至打骂等方法,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引导。这种让孩子如“填鸭”般伏案学习的期望,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样会激发孩子的厌学心理。

2.家庭教育缺乏

很多学生之所以厌学,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乏。有些父母虽然关心孩子的学习,但由于工作繁忙,并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学习情况,只能任其发展。还有一些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离家在外,无暇陪伴和照顾他们,对于孩子出现的异常心理波动不能及时察觉。此外,很多家庭缺乏榜样教育。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对于手机上网的兴趣很高,可是很多家长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机、不能上网打游戏等,自己却经常做着这些事情,这很大可能会丧失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也是造成孩子厌学现象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四)自身因素

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除了一些外在因素,还有学生自身的因素。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叛逆期,对于家长和教师期望的事情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很容易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产生不认同感。一些初中生不是自觉自愿地进入学校学习,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在履行学习的义务,并不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缺乏学习动机,处于一种“别人让我学”的状态,一旦出现困难和挫折,他们就会对学习感到厌倦,严重的还会出现逆反情绪,最终演变为厌学心理。其次,初中阶段学生的意志力还有待加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溺爱孩子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和打击,在一定程度上,他们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不完全的。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这些意志力薄弱的孩子就会在学习中否定自己,从心底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学好,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抵触学习。最后,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合理。初中班级中不难发现有许多刻苦努力但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这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方法不正确,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如果学习方法不合理,又没有教师或家长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长期任其发展下去,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变成了一件挑战非常大的事情,对于这件事情他们付出了全力却得不到收获,那他们逐渐就会对学习感到厌倦。这样下去,学生很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很快会消失殆尽,容易陷入“学习差—厌学—学习更差”的恶性循环中。由此可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同样重要。

三、初中生厌学心理的防治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正处于叛逆心理最明显的时期,他们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较薄弱。对他们而言,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够有效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目的的正确树立以及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在日常的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进入学校学习,更加深入地看待学习对于自身的作用和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学习的强烈责任感。除此之外,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普遍是由于缺乏学习动机,但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对于获取知识的渴望并没有完全消失,他们的好奇心仍然是存在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教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此外,教师要满足学生渴望被关注、被需要的基本心理需求,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提高学生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摆脱厌学心理和行为。

(二)联合家庭做好厌学心理的干预工作

很多初中生之所以厌学,与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积极联合家庭做好学生的厌学心理干预工作。例如,有的家长赋予孩子过高的期望,他们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家庭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这给孩子造成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教育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家长的合作沟通,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引导家长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帮助他们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让孩子处于科学有爱的家庭教育氛围中。而家长应该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自觉约束自己的一些不合理行为,给孩子做出表率,成为孩子生活或学习中的榜样。同时,家长也要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关注孩子异常心理变化,与教师共同探讨转化厌学心理的科学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不得其法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指导也十分重要。指导学生制定、执行和调节学习计划,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根据学科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更高的效率。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科学认识学习和放松,充分地把握好自己学习的节奏,合理分配学习和放松的时间,树立劳逸结合的生活态度和理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有效摆脱厌学心理。

总之,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要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能够及时注意到孩子的异常学习行为,发现孩子可能产生了厌学心理,再找到导致其厌学的症结所在,采用科学合理的心理辅导措施尽早进行控制或者疏导,那么学生的厌学心理必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和化解。这些厌学的孩子也会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学习的快乐,实现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初中生家长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家长请吃药Ⅱ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