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兰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一小学 福建 古田 352200)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前置准备和后置延伸,高质量的数学作业有助于检验教学成果,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作业负担重是小学数学作业的突出特点。“双减”政策对小学作业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小学数学作业时应该牢记立德树人原则,基于课程标准,对作业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切实发挥作业作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1]。
作业按照属性划分为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复习作业、拓展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预习作业的内容就是在进行下一节知识点的学习前,预先让学生们自行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标注自己不懂的以及有疑问的问题,以便提前发现学生自身的薄弱点,在老师进行讲解时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听讲,但这种作业方式考核性较差,没有一定标准去衡量学生是否真实完成;课堂作业就是课堂内的作业,通常在课堂上学完某个知识点后,由老师规定时间及题目,让学生自行解答,然后统一对答案并进行讲解,该种作业方式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们进行参与,起到一定的督促并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但比较浪费上课时间;课后作业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作业方式,是学生们除在校时间以外时间所完成的作业,也具有一定的考量标准,作业内容通常为该天所学知识点的巩固与加强,或为该节知识点、该章知识点的巩固与加强,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断反思学习过程;复习作业通常没有书面的考核标准,一般为学生学习完成某个知识点后,教师会要求学生回家后对该知识点进行重新复习和思考,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拓展性作业是对知识的升华和巩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部分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完成;实践性作业通常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通常以知识点为基础,以真实的生活为写照,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关,进一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的提升。
2.1 目标多元化。数学为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性工具,在小学阶段属于基础学科之一,小学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推理能力、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素质教育阶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该切实发挥作业育人作用,坚持目标多元化设计原则,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能力,发展学生道德。
2.2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持续性的过程,作业同样也是,在设计作业时不仅要着眼于眼前,更要兼顾长远目标。作业设计和实施并不只是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是为了单纯的提升成绩。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阶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作业设计中切忌布置急功近利、单一机械型作业,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2.3 实践性原则。数学实践性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较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时应该契合学科特点,坚持实践性原则,强化实践性作业设计和实施,例如可以让学生测量学校操场长度,测量教师面积等,设计实践性作业,在实践过程中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4 “三减”原则。“三减”原则,双减旨在为学生减负,作业布置上要减少作业时间、减小作业难度以及减轻作业帮扶。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降低数量,提升质量,通过多样化、多元化作业设计,以发挥作业作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3.1 作业类型和内容单一。小学数学作业类型和内容比较单一,作业的布置缺乏创新性,有时学生都能猜到老师将要布置的作业,通常有课后练习题、与知识点相对应的练习。作业设计主要以书面作业为主,忽视了作业的层次性、实践性,过分依赖于辅导书。究其原因,与应试教育的思维固势有关,过分看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比较重视学生与考试有关的题型训练,但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类型单一的作业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课前预习、拓展作业、实践性作业由于缺乏一定的考核标准,部分学生把该项作业当做“耳旁风”,忽视了该项作业的存在,让该项作业“名存实亡”,不利于其贯彻和实施。
3.2 分层布置不够深入。小学数学的作业布置方式以统一布置为主,缺乏相应的层次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层次性,没有看到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差异,缺少因材施教与针对性,因此导致学生为了作业而完成作业,作业设计没有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作业的实施效果也就不尽如意。二是知识点的层次性,没有做到由简入难,仅仅注重作业布置的量,忽视了学生完成整体作业的效果,缺乏全局观念,有时作业的布置非常简单,有时作业布置非常的难,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
3.3 数学作业量不合理。小学数学作业量的布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部分教师为了减少学生游玩的时间,大量布置作业,让学生重复、反复进行同一题目练习,虽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点的积累,但可能物极必反,导致学生形成不好的习惯,当题目类型稍有变动,学生就不会解答,禁锢了思维能力的发散,仅仅停留于赶工完成作业。其次,模仿性和重复性的作业较多,缺乏相应的创新性,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机械性的学习,慢慢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实践与应用。
3.4 批改以教师全批全改为主。作业的批改,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有全批全改、部分批改、当场批改、学生自我或相互之间批改、家长批改等方式。不管哪种批改方式,通常采用对号、错号、优良差以及日期的批改形式,该种方式虽有一定的优越性,但缺乏对错题原因的深入剖析,学生在拿到作业时,只知道该题目错误,缺少老师对于错误原因的点播以及见解,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该种批改方式失去了兴趣,阻碍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也同时阻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全批全改有利于教师掌握第一手资料,充分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但全批全改的方式也存在着不足,首先,工作量大,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可能导致教师加快进度而不好好批改,进而作业的批改就变成了形式主义。其次,易形成教师只看重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局面,用对错来判断学生的作业,用统一的标准看待不同的作业,易形成两级分化的局面,作对的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鼓励,做错的学生不明白错误的原因,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逐渐消磨学生对于作业的积极性和重要性,最后形成为了作业而完成作业的局面[3]。
4.1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4.1.1 丰富数学作业的类型和内容。目前,我国小学数学作业仍以书面作业为主,虽有其好处,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相应是能力,应改变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丰富数学作业的类型和内容,可以从反面出发,转变学生的正面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决问题,如设计一题多解的题目,从多角度、多方位锻炼学生的解思路,拓宽思维。小学数学阶段作业设计可以增加实践性作业数量,让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实践者。对于实践性的作业,还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让家长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对学生进行协助从而保证实践性作业的效果,并通过家校合作等方式及时的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交流,了解该实践作业的作用,对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加以改正和解决,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与巩固。例如在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调查某一十字路口通过车辆情况,学生可以自由组队,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负责学生的安全问题,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合理应用,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4]。
4.1.2 强化作业的层次性。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应注意数学知识的衔接与升华,注重层次性,利用作业的层次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例如一个知识点的练习,可以采用单选、多选、判断对错、综合题、拓展题来对该知识点进行一步步的升华,逐步检验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在作业内容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其次,可采用分组布置作业的方法,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分为成绩相似的各个组,然后进行分层次布置作业,减少统一布置作业对于学生的不足,尽量缩短差距,做到有针对性、因材施教,也可充分利用组长的岗位,减轻分组布置作业所带给教师额外的任务量,更好进行分组作业的设计和实施。在设计分层作业时,老师要明确不同层次的作业目标,对于基础层学生,作业设计和组织以简单题型为主,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积极性,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对于前进组学生,作业设计去目的在于保障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更有难度的题目。对于强化组学生,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设计趣味性、探究性作业,调动学生积极性。
4.1.3 充分把握作业的适量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明白,数学作业仅仅是学生整体作业的一部分,在进行布置作业前,可与其他科的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其作业量,充分把握作业的适量性,当其他科目作业较少时,可适当加强数学作业,当其他科目作业较多时,必要情况减少应有的作业量,让学生的整体作业量处于适宜水平,最大化的发挥作业对于学生知识学习的作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和实施要坚持适量性原则,秉持着“减量不减质”的理念,减少作业量,通过优化内容,创新形式来提升作业质量,促使学生从被动做作业转变为主动做作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5]。
4.1.4 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成为应用创新者。数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作业设计、组织可以强化开放性作业设计,让学生能够数学知识的创新者。小学阶段属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老师应该学生思维发展提供机会,设计以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在探索、探究中实现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如可以设计组织游戏型作业,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例如在学习了加法之后,可以引导低年级孩子们利用生活的物品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有效调动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找规律游戏,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规律,用数学眼光发现生活规律。让学生动手制作教具,例如让学生自制米尺,尺子是学生数学学习常用工具,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下尺子,在制作过程中了解尺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良好品质。
4.1.5 改变作业类型。作业设计中要创新作业类型,作业不仅包括了书面作业,还包括了多种形式,作业可以是一种游戏活动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互动。小学生作业设计可以采用游戏作业、活动作业,丰富作业类型,以提升小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年月日”相关知识后,在给学生进行作业设计和布置时,让小学生将自己和父母的生日编成谜语然后让其他学生猜,例如我的妈妈出生在30年前的中秋节,我的爸爸出生在29年那一年的倒数第三天等,丰富作业形式,提升作业趣味性。开展合作作业,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以同桌两个为小组,让两个同学时间相互布置作业,分别完成作业和互相批改,不仅能够实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有助有学生友情的发展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4.1.6 改进作业批改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批改是确保作业作用发挥的重要过程,作业批改中要做到凡做必收、凡收必评、凡错必纠、凡纠必批的原则,及时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纠正。在作业批改中要坚持赏识性原则,老师要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在评价作业时,多用夸赞式的评价方法,以此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老师在订正学生作业时,要发挥其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多进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养成自主探究意识。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小学生心理敏感,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老师不可以当众进行批评,可以单独同学生进行谈话,以维护学生自尊心。对于作业比较简单的部分,可让学生自行批改或学生之间互改,让学生在批改作业中学会学习,加深相应的解题思路和过程,学习与总结他人的长处,引以戒鉴他人的短处;其次,还有利于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体会到老师的工作过程,更好的端正学习态度。学生互评也有利于减轻教师全批全改的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针对学生批改情况教师与之沟通的时间,从而对教学任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6]。
4.2 “双减”政策下小学作业实施策略。
4.2.1 教师更新观念,协同作战。“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更新作业设计和实施理念,落实双减政策,做到作业的减量不减质。作业从本质上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与教学价值互补,是推动学生独立学习、培养恒心毅力、自我约束、学会时间管理和快速进步的重要途径。老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业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强化作业管理,注重作业设计。作业布置时老师要摈弃拿来心理,作业设计时要结合学科特点,立足本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需求为学生量身打造。作业设计、组织过程中,老师要发挥其团队协同作用,协同作战,老师单一进行作业设计,可能陷入思维固化的困境,教师之间开展合作,彼此交流作业设计理念,共同开展作业设计,确保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丰富性以及创新型,从而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做作业的兴趣[7]。
4.2.2 学校强化监督,改革管理。“双减”背景下,学校要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双减政策能够落实到位。作业设计和布置过程中应该严格坚持减负增效政策要求,作业设计过程中不得出现过量作业和低质作业。为此,学校应该定期对作业设计、布置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作业布置的数量、内容、形式,严防作业超量,避免简单机械型作业。例如,在作业监督管理过程中,设立学科教师科学安排、班主任总量控制、年级(级部)备案、教务处检查分级负责制度,对作业进行统筹管理,对于作业设计敷衍了事的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惩处。每个学科作业设计具有一定的共性,在检查监督过程中若发现新颖别致的作业组织形式和作业设计,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并给予教师精神、物质激励,以此来激发教师自主作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作业质量[8]。
作业作为课堂、课后检测学生与学生巩固知识的手段,是课堂的继续和补充,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老师可以从作业情况中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为教学方案提供判断依据。“双减”背景下,老师要严格落实政策相关要求,提升作业质量,降低作业数量,优化作业设计,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把握好作业的量度及其难度,布置方式以及层次性,创新作业评价,让作业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一举一得、一举两得甚至一举多得的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习惯,实践性的解题能力,改变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的局面,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