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照银
(广西靖西市第二中学 广西 靖西 533899)
初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法治意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运用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系统化的建立知识架构,并善于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发现生活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不断增强法律维权意识、爱国意识、责任意识等,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对此,需要相关教育者充分把握单元整合教学原则,合理设计课程教学流程,并不断创新单元整合课程教学策略,以逐步提升教学有效性。
1.1 强化单元意识,准确把握整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进行单元整合教学,需要将单元看做一个整体和系统,以实现单元目标为出发点,立足整体层面规划各单元学习活动,并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体现不同课时之间的关联,层层深入,准确把握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所设计的议题和活动遥相呼应且相互补充[1]。单元整合教学期间,要基于单元关键问题与核心知识规划教学活动,并关注不同单元前后以及单元内不同课时之间的联系,注意层层递进以及螺旋上升。相同单元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重点学习活动应精炼且少,围绕关键学习活动延伸更多知识点,引入大量学习资源,合理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建立结构化学习模式,规避以往碎片化知识学习的弊端。
1.2 教学活动要多样化,以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整合教学期间,要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及年龄等科学设计单元教学活动,创新学习活动形式,以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环节,除了要设计自主思考、议题讨论以及情境表演等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要注意打通课堂内、外,为学生营造社会化大课堂,促进知识构建转向实践体验,并使学生在丰富学习经历过程中活化思维,开阔视野并感悟成长。
1.3 关注研究学情,提升单元整合的科学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整合教学过程中,还要深入研究学情,充分了解学生有哪些真实生活经历,有哪些思想误区以及怎样的体验感悟等,在充分考虑学情基础上把握教学重点和目标。对此,需要在梳理单元核心知识以及重点问题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学习活动形式以及内容,优选和学生真实生活相贴近的案例或情境,并引用学生广泛知晓的社会热点,选择和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相符的活动形式,在其中穿插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真实困惑的话题与问题,使学生深化学习体验,在学习与思考中感悟成长[2]。
1.4 确定素养教育目标,回归单元教育初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主要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所以在单元教学活动设计及组织期间,要重点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在设计和实施学习活动过程中,不可过于看重形式化,而要在教学全过程贯穿育人导向、育人价值,尤其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进而使其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并逐步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3]。在开展学习活动期间,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功能和模范作用,使学生受到正面、积极的感染和影响,并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真善美。
2.1 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整合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科学的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要求教师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单元内容与结构,明确课程标准对单元学习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所涉及的方面,并梳理单元核心知识,分析知识间所保持的关系,认识到教材编排的结构与体系和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思想方法,还要看到本单元与其他单元所保持的关系,以及各自承担的任务等[4]。比如在对《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这一单元进行教学期间,通过分析单元内容、结构、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情等设计如下单元教学目标:①使学生能够认同中国担当,并建立国际视野以及全球意识;②使学生通过国际对比与历史对比,了解中国担当的表现;③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与方面搜集及整理能够体现中国担当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过程中,培养其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能力;④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并深刻理解中国担当的内涵。教师在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之后,要逐步分解并确立课时教学目标。
2.2 单元教学过程。在单元整合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单元教学总课时提出的课时教学目标分配要求,明确每节课的教学主题。其中,单元主题和单元学习核心相对应,课时主题和课时学习核心相对应,逐步解构并落实学习核心点。在课时教学目标引导下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方法、活动及资源等过程中,要保证各要素具有良好的一致性[5]。
在单元整合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循序渐进以及螺旋上升思想,内容上要体现横向和纵向的逐步延伸与深入,所引入的情境资源要不断增加复杂度,为学生布置的学科任务要求也需不断增加难度,并在此过程中多样化的设计学习方法以及实践体验形式。比如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这一单元课程教学期间,在第1课时《中国担当》教学中,主要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每个小组围绕课时主题,即“我眼中的中国担当”搜索与整理有关信息,包括扶贫、维和、卫生、环境、经济等方面,使学生基于当前世界所面临的某类问题说一说中国以往及现在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怎样的结果,此外可对比不同国家所保持的态度以及所付出的行动,并评析不同国家的观点和立场。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并探讨“我眼中的中国担当”主题探究成果,根据学生的探究成果设计深层次问题,如:不同方面的中国担当是否有共性?具体表现有哪些?等,以深化学生理解;在第2课时《与世界深度互动》教学中,重点为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使其了解中国和世界相互之间的影响,并认识到国际交流日渐加深过程中中华文明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可先抛出问题“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对世界、对中国分别意味着什么?”在学生思考和探究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探讨“还有哪些走出国门的中国名片?”,使学生深化理解中国和世界之间的深度互动;在第3课时《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教学中,主要为学生介绍中美贸易摩擦演进过程,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各方的表现与所持有的态度,并提出个人观点。通过事件讨论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中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希望和困难也是同在的,最主要的是运用智慧,增强信心,努力把挑战和困难化作发展的契机与动力;在第4课时《携手促发展》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分析一带一路所提倡的精神内核,探讨一带一路对历史的传承与继承,并预测未来一带一路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应对策略等;在第5课时教学中,可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自主建立单元知识结构,然后由教师做出单元小结,并进行单元练习以及单元评价。
2.3 单元教学评价。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整合课程教学期间,还要联合应用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完善的建立单元教学评价体系,以全方位的评价学生思维活动水平、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实践活动质量等[6]。同时,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主要包含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比如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这一单元教学期间,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时教学过程中及时评价学生课堂表现,动态观察学生能否在课堂中合理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怎样的知识应用水平,学生学习活动中所反映出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等。另一方面,因为该单元主要是以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为主,并让学生围绕“我眼中的中国担当”完成文献探究任务,所以教师要关注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任务展示以及合作学习态度及表现等进行评价。
3.1 把握单元教材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整合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把握单元教材逻辑关系,清晰的梳理不同知识点间、框体之间、课时之间、课时和单元主题之间以及单元主题和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关注点面结合,基于课标要求、学情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等,从之前的单独课时或某个知识点设计转为多个知识点或知识网之间的过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立体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加深学习深度[7]。比如统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从国家层面相关价值目标引申出的四个主题构建成的4个单元,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立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相关价值目标,梳理教材主体结构,并重点在《中国人中国梦》这一课时教学中使学生深刻理解教材逻辑结构,着重围绕“共圆中国梦”框架主题深化教学。
3.2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逐步落实单元教学目标。虽然大部分教师都已认识到落实以生为本理念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依旧有很多教师更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成效等,对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思考以及感受等有所忽视。对此,要求道德与法治单元整合教学期间,教师要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强调自我分析与总结,促进情感升华以及行为外化[8]。比如在《文明与家园》这一单元教学中,为进一步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文化自信等主题,教师可在教学环节引入抗击新冠疫情相关时事热点,并准备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多类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化感受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践行中国价值。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抗争疫情相关的图片,比如钟南山院士以及一线医护人员的坚毅眼神,并同步配上极具感染力的音乐与文字。此外,可为学生播放《致敬——以国家之名》视频短片,而学生在图片及视频观看中会深受打动,而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把个人情感上升到生命以及国家的高度,并总结伟大的抗疫精神,使学生深化情感体验。
在视频观看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分享新冠疫情抗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通过让学生介绍身边的人与事,充分感受当代青年的勇敢与坚毅,并使学生领悟到中国人民在疫情时代以及复工复产过程中万众一心并帮助世界共同抗击疫情的精神。通过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和师生共同分享中国人在特殊时期的行动和精神,可使学生进一步坚定信念,关注从小事做起,立志弘扬民族精神,创造精彩人生。通过上述教学设计,不仅可使学生深化情感体验,还可使其增强文化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有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达到单元教学目标。
3.3 关注课程整合,准确把握单元教学方向及深度。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整合课程教学期间,除了要坚持以生为本理念,还要关注课程整合,促进课程内容情境化以及结构化,有机的融合成长主题、教材主题以及教育主题,在此基础上确保单元主题教学方向准确。一方面,教师要从教学参考以及课程标准等资料当中寻找教材理论依据,在教材对比中明确教材以及单元转承关系,梳理逻辑线索与发展脉络,并以思维导图等方式建立教材单元框架结构,明确核心内容[9]。另一方面,要基于课标要求和学情深入开发与全面利用教材,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以及理解等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创新与自我完善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共同回忆中国历史进程,并借助人物传记、视频播放等形式使学生在了解不同时代、各个行业杰出代表过程中,明白中国人在追求实现伟大中国梦当中的担当与责任。比如教师可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的视频,使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伟大成就,深化理解目前中国已进入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青少年被赋予新的责任,而且青少年应拥有新思想,执行新行动,抒发青少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3.4 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有序实现单元教学任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整合教学过程中,教材属于关键性的教学资源,对此要求教师建立正确的教材观,不仅要以教材为基础,还要关注教材重构,既要规避教条的使用教材,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此外,教师要关注将理论和实际融为一体,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真实体验生活过程中,从学校课堂延伸至社会课堂,在学生动手实验、亲身体验以及实地考察过程中深化思想认识[10]。比如在《文明与家园》这一单元教学期间,可结合劳动常规教育以及道德素质教育等,围绕美丽乡村、美丽家园建设以及垃圾分类等热点主题,引导学生在班本主题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当中开展主题研学、公益调研等活动,以培养学生多项能力和综合素质,并支持创建文明城市。首先,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利用爱心课堂让学生深入到社区、村落当中组织公益爱心讲座,着重围绕美丽家园建设、垃圾分类、严禁焚烧秸秆、环境保护等主题为老人与孩子普及相关知识。此外,可组织绿色志愿行动活动,并鼓励学生做志愿者,辅助街道社区、村委会等宣传垃圾分类、新农村建设等相关知识,并在特定的垃圾桶旁边当宣传员、指导员以及监督员,也可帮助村委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其次,可组织社会调研活动,比如围绕垃圾分类开展专题调研,可调研社区的垃圾分类开展状况以及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等,或者可调研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结合相关调研分析农村面临的人口问题等。同时,可指导学生以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实践,通过现状分析、问题总结以及对策制定,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最后,可组织社会研学活动,比如可带领学生到垃圾回收站、垃圾处理工厂等进行参观,使其学习与了解绿色城市创建以及科技赋能垃圾分类相关成果,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或者组织学生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参观,考察相应村落的建设措施,之后针对本村落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方案等。
3.5 加强教研团队整合,提升单元整合教学成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整合课程教学中,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成效,需要相关教师不断增强教研服务于教学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建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学习与借鉴更多优秀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有深度的开展单元整合教学活动。对此,相关学校可定期组织教材及课标深入研讨活动,关注结合时事热点深化并完善课程体系,促进教研组成员不断增强单元整合教学意识。此外,学校可组织一系列专题培训活动,以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教授以及实践教学能力,在单元整合教学背景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以及教育研究者还要关注引导教师提升实践活动指导能力,尤其要在校外相关实践活动开展中能够指导学生从多个层面了解社会,深层次的融入社会,为后续单元整合教学积累材料和资源。学校还要针对教研组成员制定完善的考核管理制度,并在各个教学环节落实实效管理以及绩效管理等措施。
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需要教育领域高度关注对学生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关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单元整合教学的优势,把握单元教学原则,通过教学设计和引导,帮助学生善于运用整体思维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提升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并增强道德法治意识,积极做负责任、懂法律的公民。在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单元整合教学期间,相关教育者还要积极利用互联网途径搭建云课堂,不断提升课堂有效性,促进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更高效的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促进其道德思辨能力以及道德行为发展,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