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方法

2022-11-20 04:39高艳清
读与写 2022年14期
关键词:情趣情感语言

高艳清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六小学 吉林 乾安 131400)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优美的文字,例如优美的艺术思想,生动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育中的美,用美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方面的体验。

1.发展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内容

1.1 积累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美感的基础是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情趣的发展受制于人格的观念、气质、性格、生活方式、经历和社会方面的诸多限制,但这些因素都融入到个人的审美情趣中,部分是在个人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同时,审美偏好的形成和发展应以个体的自然审美需要为基础,是一个自发的、有意识的联想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先学习大量的审美知识,而是要学生首先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

1.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2.1 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艺术美包括真实性、形象性和原创性。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了解艺术品的新的和独特的功能,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就鉴赏者而言,应该努力提高其自身的审美素质。

1.2.2 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语文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不仅指审美过程中的审美创造性,还包括审美表达中的审美创造性。这里我们说的审美创意,往往是在审美表达中,特别是与语言、文字、写作和艺术有关的审美表达活动,尤其是文学艺术创作,是最重要的审美表现形式。为了提高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学生应该练习艺术技能和能力,包括炼意熔材、布局谋篇、遣词炼字等。同时,艺术美的创造必须走“复制、借鉴、创造”的道路,产生原创的创作成果。

1.3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审美情感。审美不是由审美主体的内心兴趣所驱动的情感,而是一种奇妙的情感,可以让人唤起悲伤、团结、勇气、恐惧、悲伤等多种复杂情感。这些感受都不是功利的,由于审美与现实有些距离,所以主体并没有落入密切的功利关系。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包含许多审美和情感元素。课文的学习充满了强烈的情感,以帮助学生控制和发展自己的情绪。这可以唤起主体的积极情绪,例如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正义感,以及避邪,还可以纠正和净化负面情绪,摆脱有害情绪,还可以接收情绪能量并改变情绪的节奏。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方法

2.1 钻研教材,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中国小学课本有丰富的艺术形象、醒目美观的概念艺术、简短生动的句子等,语文课程的魅力无处不在。山水流水、日出彩虹、花鸟昆虫,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自然景观的形、色、声,如“海上日出”,给人以黎明之光,唤醒梦想。《桂林山水》是一片纯净、恬静、平和的山水,让人能感受到美。《一夜的工作》《穷人》的旋律音乐之美在于人的迷人魅力和人的情感之美,这在人的精神中是与生俱来的真实和美好。语言的美、结构的美、意境的美,在小学课文中都能看到。教师负责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审美规律,对课本进行审阅,识别课本的美学,整合和引人入胜的课本,通过充满美的享受和感动的课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内容和形式美。这本书的内容和形式都很棒。通过向他们介绍美,获得审美意识,他们可以进入审美体验审美追求的角色和地位,发展审美情趣[1]。

2.2 从审美感知入手,促使审美情趣的萌芽。审美情趣的成长离不开审美感知的介入。对学生审美偏好的教育从审美感知开始,审美感知是学生对物体的审美感知的基础。而审美意义则用最基本的语言和文字来阐释。语言不仅是审美问题,也是审美感知的手段和方法的问题。教师展示语言文字的审美意义,拓展审美知识,给学生一种审美体验,进而培养审美情趣,为感知的积累打下基础。同时,这种审美和感性积累也渗透到审美理性积累中,在审美感性积累和理性积累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认知。学生审美偏好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提高。教师对语言和文章进行审美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偏好。当教师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识和深厚的审美体验时,才能为学生找到审美情趣和灵感,学生才能真正踏入审美研究的角色和领域。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2.2.1 从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中去揭示美。语言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语言之美是语文课文选文的特点之一。流畅的散文,小说的生动,诗歌的简洁,推理文章的严谨,说明语言的质朴,抒情语言的情感等都展现了不同语言的美。教师通过专注于发现课文的形式和内容的深层美学,并从设身处地观察它,从而在语言和作者之间达成审美共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意识的重构与创新,并使自己的审美意识能为学生所认同。

2.2.2 从语言的表达中去示范美。如果按照教学美学的要求来做,那么教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必须是审美的。标准化和可视化老师的语言表达、发声技巧、干净优美的板书、尊重的教学方法、表达形式、自然的表达方式等,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欢乐,还可以提供美观的教科书,同时可以营造理想的生态环境和广泛的审美影响,在教育活动中实现双主体之间的审美认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偏好。因为教育审美是教师想象力、创造力和基本技能的综合体现。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课堂不仅由老师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可以用动作来展示瀑布的美丽和外观以及从天而降的景观。良好的语调和微妙的肢体语言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在语文课上通过审美营造一个整体环境,充分激活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他们的心灵去发现我国山水之美。老师带着教师的范读遨游,让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倍增。同时,为学生创造了表达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

2.3 启发想象创造美。想象力是当一个人的思想不受特定时间和地点限制时发生的飞跃。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它使学生能够调动自身已有的关于作者作品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利用重构的图像,创造性的想象,了解作者的情感意义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应根据教材的性质来思考,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语言。想象文章描写了工作者的性格、心理、言语表达、行为、环境等一系列可再现的和创造性的形象,并展示了学生自己对文章中的美和对象的感知。例如,桂林山水的作者在布局上匠心独具。写山水的时候,不讲全貌,而是挥笔晕染,首先说大海的辽阔,西海的美景,泰山的伟大,香红的山叶。最后,桂林乡村的怪异景色,因云和月光的网格而怪异。阅读时,老师用优美的旋律大声朗读课文。同学们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仙境,让学生体会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仙境。从感性幻想的体验到学生的直觉,学生们用这种语言描述了令人惊叹的场景,塑造了本书的内在美和形式美。

2.4 审美阅读感悟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不仅是在引导学生品评阅读文体材料,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文体之中课堂之中拓展开去。感受品味之美,感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活人、物件、美好事物和场景的存在。教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对于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需要加强阅读理解和练习,了解语文的魅力,感受语言的情感,享受阅读的无穷乐趣,增加学生的语言和审美偏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小桥流水人家》,山青、水秀的村子四周被起伏的山峦包围着,婉蜒如带的小河。小川两岸种了几棵雪松,柳条细长的枝条在微风中摇曳,两三根特别长的树枝在水面上挂着闪闪发光的波浪。当水鸟在它的背上唱歌时,流动的水加入了旋律的歌声。真是“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这是多少人的梦里水乡、梦中江南啊!”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很舒服,南窗吹来冷空气!在作者眼里,家乡的黎明很美,家乡的空气很美,家乡的溪流桥板也很美,家乡的一切都很美[2]。

2.5 提高审美趣味,加快审美情趣的形成。审美情趣决定审美和心理活动的方向,也是审美判断的衡量标准。教师要运用作品中呈现的自然美、人文美、艺术设计、艺术美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美感。

2.5.1 允许个性自由。在初级阶段,学生的审美偏好从很小的个性差异发展到明显的个性差异。在审美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大的个人自由,使学生有广泛的机会去拥抱美,充分满足学生的喜好。

2.5.2 突出个性差异。学生审美意识的特点是个体差异。为了使小学生的文学评价多样化,教师应从尊重学生个性的审美特征入手,注重学生的审美偏好。要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认识作品中的“精华”与“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自觉欣赏作品的自然美、真美和惊艳美。不可过分强调审美趣味的共同性,以避免使已萌生的审美兴趣又被泯灭。

2.6 视听结合感受美。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被调动,是一个宏大的想象艺术设计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学生可以拓展想象力,激发思想,接受情感刺激,产生情感共鸣。教学《秋天的雨》时,巧妙地将秋雨为标志,创造一个美丽、多产、快乐的秋天。借助照片和视频,使学生可以欣赏秋天的美景,将各种动植物介绍给各种秋叶,秋天的风景,深秋和冬季。感受并感受它的美丽。使用多媒体的实时文本文本描述和精美的语言文本。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和美感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项弘扬美与美的教育活动。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体现了美的魅力,是最具艺术性的教育形式。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审美和心理特点,着力帮助学生在课堂内外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并增强他们的审美潜力。

2.7 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形象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未定型,想象力不受刻板印象控制。为了在课堂上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必须创造一种教育情境,学生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如强烈的好奇心,根据想法感受画面的美感。例如,课程导入环节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课程导入不好,学生往往会对课程失去兴趣,而且课程的效果也要考虑在内,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导入,教师可以从多媒体学习工具中受益。教师可以回放使用教材准备的图像、动画、歌曲等。例如,在描述场景的文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预览预先设计的场景的图像,让学生沉浸在场景中,放松身心,让学生能够加深理解。通过学习类似的句子解释课堂场景,可以充分体验语句的美感。其中有些语句通过文字说明很难解释,因为其中一些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播放相关材料,例如《笋芽儿》。通过观看竹子的视频和图片,学生会更加好奇,想知道课文内是如何来对笋芽儿进行描写。此基础上开展课程教学,学生便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文章中文字的魅力。此外,通过创造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脑海和想象中阅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审美意识。换言之,在中国小学教学时,教师应该多样化教学方法。除了课本,还有可以更换的创意学习场景,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更多的影响,更有审美潜力。

2.8 多练笔勤实践,身体力行创造美。我国小学美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更要提高学生以此为基础的表达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也是美育的最佳步骤之一。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写作练习是教学生如何表达和创造美的有效方式。例如,学生可以在学习完《穷人》之后继续写结尾。这不仅扩展了课程的内容,还让你了解了渔夫和桑娜的勤奋和友善的性格。在写作中,教师不应该给学生严格定义对象、表达和标题系统的自由,而应该允许他们在有限的基本要求下自由发挥,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为他们的句子创造完美的形象,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此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更多的语文课外活动,让他们与社会互动,提升情感体验,开阔眼界,共享创造美的乐趣[3]。

3.结语

换言之,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对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培养学生美感的材料,语文教师需要加深对培养学生美感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积极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情趣情感语言
情感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给生活点小情趣
我有我语言
四格情趣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