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视角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有效策略研究

2022-11-19 21:11
读与写 2022年34期
关键词:教法积极性教学资源

何 苗

(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4)

1.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影响,社会对于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如何“多、快、好、省”的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成为相关部门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民生问题。优秀的师资队伍无疑是优质教育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毋庸赘言。数年之间,借助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一些问题也逐步突显,不容忽视。

从某种角度分析,目前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现状面临着一个令人费解的二元悖论“一方面,社会对于学前教育服务的需要极为强劲,另一方面,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又着实令人堪忧。”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践应用能力不足,需要经过较长的职后继续学习才能逐步适应工作岗位。如何破解这个难题需要从“供需关系”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作为构成“供给侧”的教育活动,包括“教师”“学生”和“课程”三个基本要素,每一方都对教学活动的成效产生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分析专业教法课问题现状,需要从各方分别入手。[1]

1.1 课程有效性有待提高。课程有效性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或者达成程度为多少的问题。当前,部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程存在着有效性较低的情况,具体而言就是幼儿园所需与毕业生所学契合度较低。学生所学的部分教学技能与方法,无法适应一线工作的实际需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皆为此问题困扰。学非所用,是课程有效性较低的真实写照。

1.2 学生积极性有待提高。毋庸讳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教法课缺乏足够的兴趣,存在着消极厌学,或者忽视课程重要性的情况。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应付了事,或者蒙混过关,没有脚踏实地地区完成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动力。

1.3 教师积极性有待提高。部分负责教法课的教师也存在着工作积极性较低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职业倦怠感强烈,习惯于墨守成规,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鲜有变革创新,教学内容多年不变,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

2.专业教法课实效性低的成因分析

分析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有效性的原因,需要从构成教学活动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等组成部分进行探究和解读。

2.1 教学理念“反客为主”。教法课作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理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内在需求却往往为教师的主观意愿所替代。此外,教师和相关人员在设计教学目标与方案的过程中,缺乏实地访谈和调查研究,通过“经验判断”来替代“调查数据”,造成教学理念与目标与实践需求之间存在着“供需背离”的现实问题。教师以自身的理解判断来替代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出现“反客为主”的错误现象,其原因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某些教师对于教法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观上缺乏科学的认识,将教法课视为一项常规教学任务,只需“按部就班”的完成即可,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时间。[2]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将自己作为课堂的权威,以自己的意志来掌控教学活动的进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内在需求,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社会的应用需求,也就无法保证教法课程的有效性。

2.2 教学资源“僧多粥少”。优质的教学资源是保障教法课有效性的重要外部条件,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需要大量的设备、器械、材料、空间和人员人作为支撑,比如,绘画课程需要画板、各种颜料、各种相应的纸张,以及专业的教师进行教育指导,音乐课程又需要钢琴、专业琴房、各种乐器等,这些资源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为支持,然而随着招生数量的急剧扩张,配套教育资源没有及时跟上,导致生均资源数量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无法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受到干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受到直接影响。

师资严重匮乏也是教法课有效性较低的影响因素,部分高校的教法课大多有专业课教师通过跨领域授课的方式完成,或者是通过跨院系借调教师支持授课,有时还需要通过外聘临时教师来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师资频繁流动,或者专业素养匮乏的情况,当然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

2.3 教学方式“墨守成规”。教法课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一个较为特殊的角色,某些时候甚至被认为是“二等公民”,教授理论课的教师往往认为理论研究能够代表自己的学术水平,对教法课这种实践应用类型的课程抱有错误的歧视,认为这种技能训练活动没有较高的“含金量”,由此不屑于去从事相关教学活动。还有部分教师则认为学生的专业基础普遍较低,且参差不齐,认为他们只需要了解一点皮毛即可,不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训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3]。

某些院系的教法课将重心完全放在高校,依托课堂讲述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基地园实践活动的价值认识不足,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际上,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于毕业生未来所从事的岗位具体需要哪些技能和素养,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也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导致教学方式缺乏系统性、方向性和适用性。教师“以不变应万变”的错误认识,在客观上又局限了教学方法的工作思路和改革空间。

还有部分教师则完全是因为缺乏绩效管理机制的约束,从主观上就没有提示教法课质量的意愿和动力,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用“消极怠工”去应付教学工作。种种原因导致教师们的教学方法一直墨守成规,缺乏变革和创新。长期不思进取,导致教学活动僵化不前。

2.4 教学评价“一成不变”。教学理念与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直接而密切,当前部分教法课程的有效性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评价方式存在问题,某些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通过一次期末考试来进行评价,这种方式的弊端显而易见。教法课注重的是学生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考核需要通过多元方式进行持续评价,如果陷入“注重分数,忽略技能”的误区,其后果是较为严重的。

3.提升专业教法课有效性的方法

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需要从提升教师积极性、学生积极性和教学资源质量入手。

3.1 改善内外成长环境,提升教师积极性。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更新理念,二是拓展技能。无论是更新教学理念还是拓展教学技能,都需要良好的内部和外部专业成长环境。

3.1.1 构建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高校和相关部门应当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及时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具体包括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相关主题的研讨活动和学术会议,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积极参与基地幼儿园的各种保教活动,深入一线,倾听基层的声音,了解学前教育机构的真实需求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教师建立更为清晰科学的认知,形成理性的自我评价,发展自己发展的短板和不足,激发内在的发展动力。

3.1.2 构建积极的内部成长环境。院系应当开展各种内部的教师研讨和交流活动,将教研活动落到实处,通过深刻挖掘自己的职业认知和情感,交流彼此的经验和困惑,一起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一些院校的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个别单位的教研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过,通过教研活动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目标也就是无从谈起。学科负责人必须肩负起开展高质量教研活动的重任,定期开展相关主题的系列研讨活动,并且有必要将教研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凝练萃取,作为科研课题进行专项攻关。每位教师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同事汇报自己阅读文献的收获,提出改革教法课的建议和意见,由学科负责人进行组织材料收集与整合,进行小范围的试点改革活动。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教研工作的方法,总结经验,进行更大程度和范围的改革,促进课程有效性的不断提升。

教师个人也需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这项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也并不理想。部分教师缺乏自我警醒与反思的意识,也缺少相应的行为活动。对于自己的工作不足与缺憾,很少进行客观理性的评判,很少主动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对于教师专业成长而言,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教师应当在学期和学年的教学工作计划中设计自己的教学反思环节,撰写不同形式的教学反思与随笔,汲取他人的有益做法和经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3.2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从教学和管理两个维度去努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相应的随之提升。

3.2.1 师生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这一点是可以确认的,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法课的方案由师生共同设计,作为一种可行路径,值得一试。学生的需求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诸多的契合点,这契合点往往就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之后,就可以与学生一起设计“点单式”课程。所谓点单式课程是指教师与学生一同商讨课程的内容与教法,提出考核的方式与内容,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同完成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可以包括“技能训练型”“主题研讨型”“创意设计型”“模拟授课型”“社会实践型”“作品展示型”等多种不同形式。[4]而教学评价则可以采取“作品评析”“日常考核”“阶段考核”“小组评价”“期末考试”“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学生切实参与教学活动设计过程,表达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提出自己的顾虑和困难,有助于教法课的有效性提升。

3.2.2 采用多元学习活动方式。教法课的有效性还需要考虑服务对象的问题,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彼此间的学习基础各不相同,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标准有时候是不公平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考虑采取“分层教学”和“分主题教学”等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具体要求。比如,部分学生的某一种技能或者功底较为扎实,可以轻松完成教学考核,而在其他科目中则毫无功底和基础,学习过程非常吃力,且难以达到其他同学的标准。由此,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采取上述两种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来安排不同基础的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完成相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保证基础好的学生“吃得好”,保证基础弱的学生“吃得饱”,避免出现“无差别对待”造成的“众口难调”难题。而分主题教学则可以兼顾到学生的兴趣差异,教法课涉及多个维度和领域,教师可以考虑学生实现“一专多能”的发展目标。选择一项内容或科目作为学生的优长,其他科目或内容达到基本要求就可以。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发挥应有的作用[5]。

3.3 优化扩充教学资源,提升课程实效性。优化扩充教学资源需要教师、院系和学校一同努力,而院系应当是其中的主力。教法课依赖于多种教学资源的支持才能够良好运行,从设备到器械,再到各项材料,许多都是易消耗品,需要保持稳定供应。院系应当向学校主动申请,获得更大的财政和其他支持,同时主动与社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社会资源,包括社会赠予,企业赞助等等。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一起探索各种可以利用的材料和工具,补充实际所需,例如粘贴画所需的树叶、秸秆、豆子等,还有剪纸所需的废旧报纸和办公用纸等,再比如黏土、树枝、丝线等,都可以作为美工课的材料。

结语

教法课本身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如何发挥其有效性需要相关各方协调努力,其中教师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多种形式的改革活动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提升。

猜你喜欢
教法积极性教学资源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让学生爱上数学——浅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积极性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What kind of role should English teachers play in the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如何调动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爷爷的“五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