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研—践—改”师资培训模式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2022-11-19 21:11:45纪宏璠
读与写 2022年34期
关键词:师资培训课程

杨 兵 纪宏璠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1.引言

2018年1月,党中央出台了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因校制宜,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一个大变局。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学方式从线下到线上的发生着重大转换。在线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大规模在线教学的实践,让“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优势凸显,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深入融入教学过程,改变了教育的“形态”,让“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变为现实。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高校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个人教学能力。

同时,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教育教学改革改到痛处是教师,教师是高校教学改革最主要的中坚力量,加强师资培训,也是学校对接“双万”计划、开展一流金课建设,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需求。

2.学校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条件基础

学校师资培训工作是根据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对教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系统性、可持续的教育[1]。通过培训工作的开展,激发教师工作主动性,提升运用教育信息化工具的能力,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

2.1 重视教学平台应用,平台课程建设运行质量高、效果好。2018年,学校特引进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中南民族大学在线课程学习中心”,平台在全校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目前,能够满足教师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需求,进行课堂改革。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平台在线课程建设数量与运行效率都有较大幅度提升,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仅2022年春季学期,学校在线课程学习中心(校内平台),平台运行课程1816门,运行班次9973个,上线教师1382人,上线学生26193人。平台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以在线课程学习中心的应用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实施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方法等,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校内“金课”,深入推进一流课程“双万计划”。

2.2 重视政策引导与解读,教师教学培训形式新、反响好。以“引导+培训”的形式,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一方面依托学校在线教学平台,学习通APP等开展线上教师培训,另一方面借助学校智慧教室、会议中心等,开展线下面对面培训,注重政策引导与解读,结合针对性培训的开展,提升教师对于“互联网+教育”认识,提高教师个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推动教师更新教学方法。采取集中培训、点对点对接等培训形式,设置个性化的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学院、不同学科教师需求。建立线上工作坊、组织线下主题培训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支撑和保障线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学校一流课程申报工作和课程思政建设。

2.3 拥有一流团队培训师资,成员结构合理,经验丰富。集成校内优质师资力量,组建名师培训团队。项目团队成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学科专业水平较高、熟悉专业领域知识,掌握最新学科发展动态。团队成员包括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教育部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湖北省创业研究会秘书长、首批国家级一流在线课程“创业学”参与者,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科技部科普规划专家,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大赛选手,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选手和省级优秀教学奖比赛一等奖获奖选手等,团队成员有着都丰富的实操经验,有着丰富的教师培训经历,能够不断地优化培训方案,代表行业内的最新发展方向。

3.“训-研-践-改”师资培训模式及特点

“训-研-践-改”师资培训,是以构建一种以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为目的,通过专业培训团队的打造,研究探讨适合教学改革配套的培训主题方向,结合学校校情、学情,推动教学改革往深里走、往实处落,重视培训效果跟踪,促进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3.1 团队成员专业。“教师培训的本质是让教师将自己在基础教育教育中获得的经验与实践反思,与其他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以便内化教育理论,在表达与交流中提升思维创新力,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2]。教师培训工作本身必须“专业化”[3],拥有专业化的培训团队关键。要组建一支项目团队成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熟悉专业领域知识,有着都丰富的实操经验,掌握项目申报工作中的技巧,有着丰富的主题培训经历的队伍。团队成员学习能力强,能够结合所在专业的发展,不断地优化培训方案,可以充分代表行业内的最新发展方向。

3.2 培训方向精准。教师培训工作是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和要求的关键路径。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足,与教师实际需求偏离,是教师培训中常见问题。培训内容作为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载体,需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需求,适应教师所在单位、所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求,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专长的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差异与迫切需求[4]。一方面,团队成员来自校内,熟悉校情、学情,同时,作为国家级各类一流课程的负责人,教育部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及有着资深参赛经验的教师,他们熟悉课程建设政策,熟悉项目申报流程,了解教学比赛、示范课的关键点,作出的培训指导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培训工作跟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强培训内容模块化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建设项目、教学比赛和示范课等工作齐头并进,更能提高培训的计划性和精准度,确保培训有效果,为避免培训高耗低效的局面。

3.3 培训效果可测量提升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通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为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培训项目设计的有效性,结合教学管理业务工作开展培训,如紧密结合学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比赛的组织、一流课程的申报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的遴选建设等工作,开展针对性强的主题培训,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有效衔接。在培训理念支持下展开培训设计,通过“训-研-践”三个环节,做好培训内容规划、找准教学改革研究方向,深化教学改革实践,提高培训效率,且能够有效追踪到培训效果。

3.4 培训问题及时反馈。做好培训效果的跟踪与意见反馈工作,形成“训-研-践-改”培训工作机制。开展培训工作满意度调研问卷,及时调整和优化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手段,加强培训过程中的互动环节,提升培训活动品质。同时,修订年终考核评分指标,将学院教师参加培训的结果纳入学院年终考核,确保培训的质量不打折和培训工作的连续性,推动学校教师培训迈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4.“训-研-践-改”师资培训模式的校内实践

4.1 搭建好平台,推平台是手段。“互联网+教育”的新常态发展、网络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对教师的发展与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要用新技术,学生的“学”要通过新的技术来学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新的融合正在引发一场新的学习革命,混合式教学已然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教学的新常态。基于校内平台和学习通移动教学APP,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培训形式,创新了培训模式,改变单纯线下培训互动效果差,反馈不及时的弊端。运用平台开展培训的过程,也是教育教学信息化理念传递的过程,通过切身感受培训平台的操作便捷、互动及时、意见反馈全面等优点,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打造线上和线下工作坊,充分利用校内教师发展平台和学习通移动教学APP,大力提倡“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培训形式。通过平台开展培训工作,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扩大了师资培训工作的影响力,同时,平台提供的直播功能,方便培训者及时掌握培训的效果,有效的线上互动是培训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平台的视频回放功能,加深教师培训内容的效果,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反复播放特定的培训内容,从而达到培训的效果和目的。

4.2 建设强师资,强师资是基础。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提高学校整体师资水平,优秀的教师团队是确保培训效果的重要基础。最具生命力的组织是学习型组织,组建研修共同体[5],项目重视团队培训师资建设,强调师资团队成员丰富的实操经验、教师培训经历及教学比赛经历,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建设有经验、有战斗力的培训师资队伍是做好师资培训工作的首要步骤。同时,将团队成员能力再提升作为工作重点,为其提供再学习、再成长的机会,不断丰富成员培训经历,及时吸纳优秀培训师资力量加盟,提升团队整体业务水平。

作为熟悉校情、学情的校内教师,团队成员有着很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级各类一流课程的负责人,教育部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科技部科普规划专家,及有着资深参赛经验的教师,通过学习再深造,丰富夯实团队的业务培训能力,通过对国家政策的不断学习,提升培训的效果;发掘校内优质师资力量,及时填充到团队中,壮大团队师资力量,扩大培训主题,丰富培训内容。

4.3 提供优培训,勤梳理是优化。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开发教师潜能。一方面,勤梳理培训方案、计划,将行业内的最新发展方向、理念融入到培训内容;另一方面,勤梳理培训团队成员讲稿,定期召开团队成员业务交流活动,不断结合国家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等文件精神、结合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建设与完善、结合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优化培训主题和内容,更多的关注教师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训。

培训方案的核心是培训内容的搭建教师培训平台,规范培训日常管理,通过大数据积累,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做好培训内容模块化建设。在实施培训活动前,对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及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明确主题培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构成,充分利用学校优秀师资开展培训,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熟悉申报流程,对于申报材料的撰写有独到心得;全国科普使者和优秀教学奖比赛获奖选手,经过层层选拔PK,有丰富的竞赛经验和比赛技巧;同时,结合项目申报人的工作特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并邀请到知名期刊或优秀出版社编辑等资源,开展主题培训。

4.4 融合好资源,重反馈是提升。教师培训有效与否,与培训的内容设计和组织图片功能密切相关。加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培训开展过程资源的分类与收集,将模块化的培训资源,包括视频、PPT、图片和文字材料等资源进行及时分类汇总,及时丰富线上培训平台资源,重视网络平台培训资源的集成与共享;加强与校内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加强业务交流,联合推动优质师资培训内容。强化培训意见反馈环节的建设,开展培训满意度调研,充分考虑培训者的不同需求,因课制宜、因人制宜,跟踪掌握培训效果,促进培训学习成果的转化。建立培训反馈机制,查摆问题,不断优化培训设计;加强培训的考核管理,纳入年度学院考核指标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培训工作的开展。

组建一支教学效果评价队伍。邀请教育教学理论扎实的教育专家、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校领导、督导和同行专家等,科学设计教学效果评价表,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并将专家队伍的建议及时进行反馈,指导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指导培训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方式。

结语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要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教师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自我突破。要加强培养,要重视改革,要不断巩固在线教学取得的成果,深化线上教学过程管理,深层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深入完善线上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资源的重新配置,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应用。大力推动“训-研-践-改”师资培训模式的实施,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完整且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教师的行为,激励教师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6];依托平台建设,打造优质师资培训类在线开放课程,固化培训知识点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线上课程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使教师获取新知识、新理念,提高教学技能。

猜你喜欢
师资培训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中国火炬(2015年8期)2015-07-25 10:45:50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