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雪琴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 江苏 兴化 225700)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针对班主任的工作职责给出了新的要求,其除了要发挥好文化教育工作的监督作用之外,还需要承担起德育渗透的职责,即在开展班级管理活动中,需要做到德智并重,而不是过于注重文化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和个人价值观还不成熟,其思想极易受到一些外界环境的影响,如班主任不能对其思想给予正确的引导,极有可能使其被不良风气所影响。基于这一问题,要求班主任能够积极发挥德育功能,做到对学生行为以及思想的正向引导,努力帮学生打造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个人品行,促进学生的今后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外界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初中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便是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向引导,尤其需要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加以观察,一旦发现其价值取向的问题,需要及时做出纠正,以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作为初中班主任,需要正视自身的德育功能,在日常进行班级管理时,通过言传身教的手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及品行进行正向引导,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道德品质优秀的良好公民。尤其应该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再是教会学生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同时,需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不能将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此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很可能导致学生注重文化知识学习,而忽视道德品质学习的重要性。基于此类问题,需要班主任首先摆正自身的态度,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积极渗透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这无论是对学生的今后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安定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内容是必要之举[1]。
2.1 班级管理理念偏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问题。《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指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注重对学生道德观念的教育。此中,将道德教育放至首位,如学生具有良好的成绩,但缺乏道德品质,则不可以成才。但从现阶段的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均注重文化课程教育,并未从全面发展的层面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现象从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中便可看出。院校在评选三好学生以及优秀干部时,将学生的成绩作为重要参考,未将道德品质以及体育等方面作为重要考察指标。此种状况下,便会使教师和学生错误地认为文化课程才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教师习惯于将考试重点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也并未对此种现象进行正确引导,这主要是由于班主任对于德育教育也缺乏重视[2]。
2.2 德育实践活动机会少,活动组织流于形式。目前来看,各个院校由于缺乏对德育教育工作的认识,很少在院校内组织德育实践活动,且每周的班会也会迫于升学压力被各科教师占用,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参与德育实践活动,这严重影响了德育教育效果。班主任也认为,德育活动的组织会造成大量时间占用,很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且部分院校所组织的德育活动虽然场面浩大,但是活动主题泛泛,且参与活动后,学生未能获得收获。这主要是由于班主任教师并未对活动中的参与者进行细致分析,未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德育活动进行有效设计。目前来看,学生接受的德育教育仅是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思政教师也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典型案件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正向引导[3]。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大量信息,其中不乏一些不良风气和错误的价值观,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将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可见,德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教育作用难以发挥是现阶段班级管理德育渗透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3 德育评价方式不科学,学生及家长的参与度低。德育评价应该是衡量一个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现阶段所采用的德育评价方式并不科学,仅是将思政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德育水平的重要标准。此外,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评分。采取量化方式对学生的德育水平加以评判,此种简单的评价方式很难真实体验学生的道德素养。部分院校还采取积分形式对学生的道德进行考核。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班级或者社会上做好人好事便可获得相应的分数。在针对学生的操行等级进行评价时,通常是由班主任教师来独立完成,此间并无同学和家长的参与,这种情况下便会造成评价过于主观的现象。班主任一般会根据学生日常表现以及自身对学生的喜好进行评分,这种主观评价的方式很难真实体现学生的道德涵养,也无法真正发挥德育评价的积极作用[4]。
3.1 学校方面缺乏重视。学校方面往往把握着教学管理的大方向,如果学校缺乏对德育渗透的重视,未能将其纳入到学校考核指标中,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班级管理的德育渗透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对于升学率的要求较高,社会以及家长也会将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致使学校发展过程中会将升学率作为硬性指标,在实际管理中存在重视文化课程教育而忽视德育的现象。部分院校认为,只要对学生在校行为进行严格约束,通过硬性管理来约束学生行为便可达成德育教育目标。而实则上,思想和观念决定着行为,要从思想上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才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由于学校方面缺乏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导致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未能发挥应有的德育功能[5]。
3.2 班主任存在认识盲区。无论是学校方面还是在家长方面,均会将一个班级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班主任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为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经常会将督促文化课程教育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对于德育渗透很少关注。有部分班主任虽然认识到了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但由于其自身缺乏系统的学习,很难利用科学的方法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和思想。因此,通常会采取说教的方式对学生加以教育。然而,此种教育方法下,学生并不愿意接受,甚至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在当前时代中,信息技术普及应用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网络接触大量社会信息,且由于学生并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可能轻信一些错误的信息,导致其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这种多元价值取向的时代下,迫切需要强化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判断力。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班主任应该明确德育渗透的目标,将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作为重要的德育目标,强化自身德育功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6]。
3.3 社会大环境影响。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于国家发展,其主要目标是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11届三中全会中确立了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发展理念,致使全国产生唯经济性的发展理念,最终导致教育也呈现出功利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会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能力的标准,学校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能力的主要标准,家长也认为只有考取好的成绩才能在今后有更好的发展,这种功利性思想的存在催生了形式化的德育现状。虽然,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人们物质生活均得到了满足,但人们的道德品质还未得到全面提升,学校方面应及时发挥育人作用,力争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学校存在忽视德育、重视智育的问题,学生成绩得到了提升,但思想素质和道德涵养却未得到提高[7]。
4.1 明确管理思想,注重道德教育。初中班主任要想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应有的德育功能。首先,需要端正自身的思想,强化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在实际管理中能够做到德智双重。在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时,也需找对方式和方法。具体是指,班主任要发挥好榜样带头作用,在日常管理和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争取用自身的魅力和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在课余时间也需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但要注重方式和方法,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以朋友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并且对其思想和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尤其是当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疑惑时,班主任要及时给予学生关注,且帮助其解决疑虑,逐步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深厚友谊,这无论是对今后的班级管理,还是德育渗透均大有益处。
4.2 合理组织实践活动,创造德育契机。将德育渗透到班会活动中可以起到良好的德育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班会活动中学生属于参与的主体,在参与班会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强化与锻炼,还能让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并且使其思想受集体思想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在班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班主任可以在确定活动主题后,鼓励学生自行组织班会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均能得到有效发挥,为了使每位学生均能主动参与到班会活动中,可引导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轮流完成每个班会活动的组织与举办。通过学生在班会活动中的表现,班主任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每个学生的能力及特长,这可为今后的班级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也有助于确定德育渗透的方法,使德育渗透效果更为突出。
除利用班会活动进行德育渗透以外,还可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创造更多的契机,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对德育思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也能发现展现自我的平台。实践证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使其情感受到激励,表现出了更好的德育效果。为了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作用发挥,在组织活动时需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活动主题的确定不能过于宽泛,活动内容不能过于空洞,需要有具体的要求和方向;第二,要赋予实践活动一定的教育意义,使其在活动中能够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或者受到一定的价值影响;第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并能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深度挖掘活动的教育功能。
4.3 建设良好班风,营造德育环境。班风通常能够体现一个班集体的成员个性特征,属于彰显班级内在精神的重要内容。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只有对班级成员进行正向引导,才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风,使整个班集体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从某一层面来,一个班的班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集体意识,对于初中生来说,班集体是其生活和受教育时间较长的地方,其社会化活动均在班级中发生。因此,班风以及班级环境的好坏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班风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能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以及向心力,学生之间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则会成为常态。作为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要将营造良好的班风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使学生具备集体荣誉感。
结合以往的班级管理经验来看,班风的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主要可以将班风的建设归类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生长期,即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何为班风,并且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以及班集体之间存在的主要联系;第二阶段为成长期,是塑造良好班风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需要利用榜样作用对班级学生进行正向引导,通过榜样示范增强班风内涵,并且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班风,并且认同班风;第三阶段为内化期,在此阶段,学生已经接受班风。此时,只需引导学生付诸行动逐渐形成相应的习惯即可;第四阶段为成熟期,此时的班风与学生的个人要求存在一致性的特征,且班风已经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可以认为,班风的建设能够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行,这也是班风建设的根本目标。
从上文研究中可知,初中班主任具备一定的德育功能,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只有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功能,才能实现德育渗透目标,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尤其是初中阶段,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要求班主任能够将德育渗透至班级管理过程中,除了做好文化课程教育的监督工作以外,也需加强对德育渗透的重视。通过班会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并获得情感激励,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这对于促进学生的今后发展极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