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芝
摘 要:在新教材与新高考背景下,如何立足新课标,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历史时空素养的教学策略,笔者主要从新教材分析及教学探索和新高考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两个方面入手,探究如何构建历史时空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历史时空素养实际运用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新教材;新高考;时空素养;教学策略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任何事物都是随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变化而来,要正确地认识、感知历史,掌握历史“时空观”是第一要务,是历史教学中的最基本认知和方法。钟远老师说“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2]故此,笔者以新教材教学和新高考为背景,对历史时空素养的教学进行探索,与同行商讨,以此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新教材分析及教学探索
高一历史《纲要(上)》重在讲述“中国史”,从华夏文明起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路经历了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近现代社会的变化发展,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外交等方面自古到今的发展演变过程。而高一历史《纲要(下)》则是侧重“世界史”,从古文明的产生,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再到“当代世界发展”的探讨,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许多人认为新教材又是回归到“编年体”范式编写,体现了“时间”与“地域”的重要联系。显然,我们对历史教学可由“时空”入手,以具体的“时段”和“区域”为支点,引导学生形成时空框架,落实历史时空素养,提高历史认知能力。并通过“纵推” 与“横比”进行联系、比较展开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时空框架去掌握历史知识。
那如何做才能确保时空素养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呢?笔者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时空导图法,二是年事表法。陈相武老师说:“在教学上,按年代顺序讲授历史事件,才能再现历史发展的概略过程……用历史年代标示历史大事,才能看出历史发展阶段的久暂及其时代特征……如果抹去或错乱了史实的年代,历史便会成为无法整理,不能认识的糊涂账。”[3]简单地说,每个单元甚至每一课的史实都应做好时空梳理,将具体事件放在时空链上,明确其“时段”“区位”,处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又带来怎样的历史影响。显然,一旦形成时空导图,基本上就有了纵横的历史思维,紧接着就可形成问题链,展开问题探索。如(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共四课,从第9至10课“政治”、11课“经济”、12课“文化”三个方面来讲述这段历史的发展。然而,此段是继三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历史时期,时间交错,政权错综复杂,更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时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大框架上去把握政权的建立、分布、更迭演变。如下图所示: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常说:“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所以,针对上图的历史事件的梳理,笔者既关注时间顺序,也借助书中的地图,将史实放于具体化的空间中来加强学生的认识,然后形成事件的地理坐标。然后,进一步借用单元简介,引导学生从三个阶段来进行学习:北宋与辽夏的争霸;南宋与夏金的并立;元的统一。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梳理明确了朝代的先后更迭,每个政权的大致区域,对这段复杂的历史时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在接下来的分课学习中,再深入到两宋、辽夏金元的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学习就比较清晰,有的放矢了。通过时空导图,学生也一目了然,看到这一时期经历了由多元并立到多民族统一,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华丽篇章。
另外,年事表法也非常好用。如(上)册课本最后的附录“大事年表”,从“中国古代史”到“中国近代史”再到“中国现代史”,分三段将大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进行编录,一共十页,使从古到今的基本史实一目了然,也大大方便学生的认知和纵向探究,也可作为考点清单帮助学生复习。
二、高考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
纵观近年来的新高考卷历史试题,破题的切入点在于“时空”的题目比比皆是。如2021年的高考卷(全国乙卷)第25、26、27、28、29、30、31、32、33、35题等以“时间”为切入口,而第25、31、32、35题等还需以“空间”变迁来切入解题。而开展新教材教学之后,笔者发现“编年体”新教材更重视时空素养的教学。所以,在接下来的备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素养更为重要!
1、注重平时教学中的时空观引导。时空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首先,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重在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形成时空导图以掌握历史事件的进展与关联;其次,在復习教学中,要重用大事年表法,将内容庞杂,学习难度较大的主题或相关史实进行编制,汇总之后会有时间的条理性,也有事件内部的关联性,从而便于形成问题链展开探讨。例如:
这样的年事表法更能直观反映主题事物的内在发展脉络,借助此表还能进一步提出问题:
通过表格中的时空信息,我们可以多角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认知能力,落实新高考中的考点。
2、重视掌握时空题型的解题技巧。首先,要精准把握题目中的“时空”。时空题型大多数带有显性的“时”或“地”的词语,如xx年xx地。当然也有隐性的“时段”和“区域”,如“唐中叶之后”、“明末清初”,中原、西欧等等。其次,立足“时空”展开纵横联系解题。不管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时空标志词,都应先重点划出,然后运用相对应的时空特点切入分析、解题。不仅选择题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材料题也是可以的。例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I第41题,题目信息反映出从20C50推移至80年代“钢产量”的增长,从“时间”上展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又从“空间”的延伸以官方数据呈现中西经济发展差异。所以,在答题时要立足50-80年代来探究中美苏日四国各自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特征,从而分析答出四国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还要联系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开发政策更推动钢铁业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我们在新教材的教学和新高考的备考中,都要重视诸“素养”的落实,“时空观”是历史发展的直观体现,更应加以借力探寻,使学生更能“有的放矢”、“脚踏实地”探索历史,认识历史,感悟历史,进一步提升历史的核心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2]钟远.要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学习《反杜林论》哲学编《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的体会[J].郑州大学学刊,1973(3).
[3]陈相武.历史课的年表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