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雅云 吴惠娜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且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威胁患儿的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1]。对于住院患儿,临床常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吸氧等对症治疗,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心智尚不成熟,在治疗过程中常出现抗拒、哭闹等不配合现象,出院后无法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及规范治疗,易影响病情康复,导致病情反复发作[2]。因此,临床应及时给予护理干预,以改善患儿的遵医行为,促进患儿病情的改善。“四化”管理模式是基于长期临床实践及循证所总结的最优化护理方式,分别为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深入化,已被应用于手足口病的儿科护理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3-4]。但尚未见其在哮喘患儿中的临床研究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哮喘患儿50例,旨在分析其对哮喘患儿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我院2021年1~5月就诊的哮喘患儿5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n=25)和常规组(n=25)。常规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6~12岁,平均(9.24±1.14)岁;病程1~5年,平均(2.83±0.65)年;哮喘严重程度:中度17例,重度8例;主要陪护者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9例,中学9例,高中以上7例。研究组男16例,女9例;年龄5~11岁,平均(8.97±0.87)岁;病程1~4年,平均(2.79±0.52)年;哮喘严重程度:中度19例,重度6例;小学及以下11例,中学6例,高中以上8例。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哮喘严重程度、主要陪护者文化程度)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符合小儿哮喘相关诊断标准[5];均经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扩张试验等确诊为小儿哮喘;年龄≤12岁;均属急性发作期;无精神、智力障碍;患儿家属会简单使用微信;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伴气道异物者;自存在身免疫性疾病者;无法长期保持联系者;合并肺部急性感染性疾病;肝、肾、心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镇静、平喘、吸氧、祛痰、抗感染等对症治疗。两组均连续干预6个月。
1.3.1 常规组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①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处理。②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通风、温湿度适宜,注意帮助患儿远离过敏原,避免再次诱发哮喘。③协助患儿取合适体位,保证其气道畅通。④对患儿家属进行口头知识讲解,帮助其掌握哮喘治疗、预防、雾化治疗的正确操作步骤等知识。⑤出院当天,再次对患儿家属进行饮食、用药、运动、生活习惯指导,并向患儿家属发放家庭保健知识手册。⑥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儿用药情况、哮喘发作情况等,并进行针对性指导。电话随访频率:出院3个月内,每1个月1次;出院3~6个月,每2个月1次。
1.3.2 研究组 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基于“四化”管理模式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3.2.1 护理模式专业化 ①组建专业护理团队:组员包括1名护士长、2名儿科医师、5名儿科护士、1名心理咨询师,均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沟通协调能力良好,亲和力强。由护士长、儿科医师培训“四化”管理的模式、优势、小儿哮喘护理重点等内容,并确保每位小组成员考核通过。②制定专业化服务流程:护士长统一护理干预流程、衔接流程、应激流程等,明确每位护士的任务,并对护理内容、方式、时间、频次等做出详细要求。
1.3.2.2 健康教育个性化 ①哮喘知识童趣化:护理人员以童趣话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根据沟通过程及患儿家属描述,确定患儿性格,对不同性格特点的患儿采用不同形式讲解哮喘性格知识,如针对外向型患儿,通过提问引导其回忆患病期间的行为,并用手机录制患儿描述视频,结束后与患儿一起观看视频,表扬患儿的正确行为,对不正确的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生动演绎。在讲解结束后,鼓励患儿复述相关内容,并给予小玩具、贴纸等奖励;针对内向型患儿,通过手绘漫画、自制动画等形式展示哮喘相关知识及日常注意事项,同时护理人员以夸张幽默的形式对护理内容进行讲解,结束后护理人员通过选择、判断等形式引导患儿回忆所讲内容,并给予相应奖励。②讲解形式多元化:根据患儿家属年龄、文化水平选择多元化形式进行知识讲解。针对文化水平较低者,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讲解中重度哮喘的表现、哮喘疾病发作前的症状及处理方法、吸入剂的使用方法、峰流仪的监测及使用方法、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等内容;针对文化水平较高者,借助哮喘知识书册、思维导图等形式讲解上述知识。在讲解结束后,发放哮喘知识问卷,以选择题、判断题为主,嘱患儿家属10 min内填写完成,护理人员现场检查,并针对错误内容再次进行耐心讲解,直至其完成掌握为止。
1.3.2.3 病情管理精细化 ①划分病情程度:参照儿童呼吸困难评分划分哮喘程度,其中4~7分为中度哮喘,由2名护士负责相关护理工作,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每1 h监测1次生命体征;8~12分为重度哮喘,由1名主管护师,2名护士负责相应护理工作,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每0.5 h监测1次生命体征。②饮食精细化护理:嘱家属为患儿提供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忌油腻、过冷、过硬类食物,重症患儿的饮食需由主管医师确认后方可进食,必要时为其规定饮食种类,为其提供特定食谱。③心理精细化护理:护理人员每日查房时与患儿聊天沟通,了解患儿情绪状态,针对具有恐惧、抗拒、焦躁等情绪的患儿,通过为其讲述关于勇敢、坚强等的故事,播放其喜欢的动画片,讲笑话、脑筋急转弯等,缓解其负性情绪。定期评估患儿家属的情绪状态,针对负性情绪严重者,给予呼吸放松训练、音乐疗法、正念训练等针对性心理调节方法,纠正其不良情绪状态。
1.3.2.4 延续护理深入化 ①制订健康生活计划:于患者出院当天,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程度为其制订用药、饮食、运动、呼吸训练等健康生活计划,并建议患儿父母根据患儿兴趣爱好为其设定阶段性目标奖励,如周奖励、月奖励,以提升患儿遵医行为。②微信群答疑:组建微信群聊,嘱患儿家属将照护中遇到的问题发送至微信群,护理人员及时进行专业解答。③哮喘知识讲座:每2个月邀请呼吸内科专家举行1次线上哮喘知识讲座,嘱患儿家属按时参加,在讲解结束后,护理人员及时将讲座内容整理成电子文档,发送至微信群找中供患儿家属参考学习。④每个月邀请恢复良好的患儿的家属于群内分享康复经验,并于患儿复诊时为其颁发小礼品,同时拍照发送至微信群,以激励其他患儿坚持实施健康生活计划。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哮鸣音消失时间、喘鸣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康复指标。②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6个月后)采用院内自制遵医行为调查问卷比较两组遵医行为,包括按时服药、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按时运动、定期复诊5个维度,20个条目,每个条目0~4分,总分0~100分,其中96分及以上表示遵医行为优秀,85~95分表示良好,75~84分表示一般,74分及以下表示较差,遵医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总例数×100%。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0.87。③分别于干预前后以肺功能仪(德国耶格公司,型号VPAPⅢST-A)检测两组第1秒最大呼吸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最高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④干预后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再住院次数。⑤干预前后以儿科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Pediatric 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PAQLQ)[6]评估两组生活质量,包括3个维度,23个条目,采用1~7分的7级评分法,总分23~141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AQLQ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0.85。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康复进程 与常规组比较,研究组哮鸣音消失时间、喘鸣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较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进程比较(d,)
表1 两组康复进程比较(d,)
2.2 肺功能 干预后,研究组脱落失访2例,常规组脱落失访3例。干预后FEV1、FVC、PEF组间比较,研究组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2.3 遵医行为 研究组遵医优良率为95.65%,高于常规组的68.18%(P<0.05)。见表3。
表3 两组遵医行为比较[n(%)]
2.4 生活质量 干预后研究组PAQLQ评分较常规组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PAQLQ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干预前后PAQLQ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2.5 哮喘发作情况 干预后随访6个月发现,研究组、常规组各脱落失访5例,研究组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再住院次数较常规组低(P<0.05)。见表5。
表5 两组哮喘发作情况比较(次,)
表5 两组哮喘发作情况比较(次,)
3.1 基于“四化”管理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改善哮喘患儿遵医行为,促进患儿病情康复 患儿由于心智尚不成熟,不理解充分配合的重要性,因此易延误治疗进程。宋庆梅等[7]在其研究中指出,对哮喘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可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促进患儿病情康复,可见对患儿进行相应的知识讲解极有必要。但常规护理教育内容与形式较为单调,部分年龄较小、性格内向的患儿可能不愿意聆听且无法理解教育内容,因此,对提升患儿遵医行为效果欠佳。本研究充分考虑患儿理解接受能力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根据患儿性格、年龄采用手绘漫画、自制动画、引导患儿描述、有奖问答等形式,符合儿童学习规律及认知特点,有利于患儿理解掌握教育内容,积极配合治疗。本研究对患儿病情管理极为精细化,通过对不同程度的患儿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饮食指导等,可使护理措施更具针对性、特异性,能满足每位患儿的护理需求,以促进其病情的康复。此外,常规护理中多因患儿年龄较小,忽略了其生病期间的心理变化,对患儿的情绪状态关注不足。本研究则于每日查房时,通过沟通、讲故事、讲笑话等形式缓解患儿生病的恐惧、紧张感,不断拉近与患儿的距离,提升患儿信任感,从而进一步改善患儿遵医行为。常规护理的护理重点主要集中于患儿本身,忽略了患儿家属在控制患儿病情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的“四化”管理模式不仅能注重为患儿提供合理指导,而且注重患儿家属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及精细化心理指导,从而有效提升患儿家属照护能力,调节其心理状态,使其在照顾患儿时更为专业、积极,从而进一步促进患儿病情康复。
3.2 基于“四化”管理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提升患儿肺功能,避免哮喘再次发作,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由于哮喘病情漫长、易反复发作,故深入专业的院外延续护理对哮喘防治意义重大[8-9]。本研究为保障患儿出院后仍可随时接受专业护理服务,通过微信平台实现了不受时间、距离限制的院外延伸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肺功能、哮喘发作情况、生活质量均优于常规组,可能在于:在患儿出院后,家长虽可通过监督、强迫等行为促进患儿坚持用药治疗,但患儿依然存在抗拒心理,不利于预后的改善[10]。本研究为患儿制订针对性健康计划后,嘱患儿家属为患儿设置阶段性目标奖励,且为每个月坚持较好、病情恢复良好的患儿发放小礼品,可增强患儿实施健康生活计划的动力,促进患儿坚持落实规律运动、呼吸锻炼等健康行为,从而进一步增强其肺功能,预防哮喘反复发作[11]。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微信答疑、专家讲座、患儿家属分享经验等一系列护理措施,为其解决照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其照护能力,提升其照护信心,从而有效减轻其长期照顾患儿的压力感、疾病不确定感,使其积极与医护人员合作,共同促进患儿健康成长,并进一步改善其生活质量。此外,专业的护理团队、规范的护理流程可进一步保障护理服务质量与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四化”管理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哮喘患儿遵医行为,增强其肺功能,促进其病情康复,还可预防哮喘发生,提升患儿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