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丽霞
(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脑梗死是非常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脑组织缺氧、缺血以及血液供应障碍等造成脑组织坏死与软化。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该年龄段人群身体功能下降,致死率和致残率均明显提升。相关研究发现,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为糖尿病和体质量超重,致死原因则为血栓形成。脑梗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一侧肢体无力,起病缓慢,常出现在睡眠或安静时期[1]。因栓子引起的患者无前驱症状,发病快、急,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以及感觉障碍等情况。为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预后,有必要为脑梗死老年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本文旨在探讨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研究活动起止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选择我院该时间段接诊的82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单复数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20;年龄最小为60岁,年龄最大82岁,平均年龄为(55.46±6.6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24 h,平均时间为(12.16±3.07)h。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2∶19;年龄为60~83岁,平均年龄为(56.20±7.2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25 h,平均时间为(11.60±3.40)h。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常规资料,并无实质性差异,可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与常规的护理方法实施护理干预,遵医嘱常规对患者予以用药,与此同时要注意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了解其病情变化等,避免患者出现相关的并发症。若发现患者有异常情况出现,应及时的将有关的情况告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之上以优质护理开展护理,具体护理方法为:①心理护理。由于病症的影响,会导致患者在脑梗死发生之后出现功能障碍,主要表现是患者存在语言的缺失和肢体功能的限制。为患者开展护理时,要首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做一个大致性的评价[2],并根据患者的具体心理症状表现提供相对应的护理指导。如要采取正确的沟通和交流方法,注意在对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的语气和态度,缓解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较高,由于功能性障碍的影响等导致患者存在担忧的情绪,比如因为自己的病症不能康复而导致家庭受到拖累,或者会因为家庭对疾病的治疗等花费较多钱财而导致顾虑,患者担心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所以存在优思的情绪。针对这一点要对患者进行宣教,使患者意识到,只要配合锻炼和治疗就能恢复到最佳的状态。而且患者本人对家庭而言也十分重要,只有全方面的积极配合康复锻炼才能对得起家属的付出,满足家庭的情绪输出。也可以在对患者开展护理时介绍一些同样病症经过康复以后获得良好预后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全面地满足患者的机体需求和心理需求,使患者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和康复[4]。②基础护理。要密切的重视患者各项正面体征的变化,入院开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主要包括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关注患者的出入量,如果有异常情况发生,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协助患者进行体位的调整,尽量以舒适的体位维持患者的机体需求,保证其呼吸道的通畅性。在护理当中要对患者常规监测血压、体温和血脂的情况还要了解心功能的表现[5]。对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悉心照顾,为其康复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在进行物理的时候保证病房具有充足的光线和紫外线照射,每日需要对病房进行开窗通风,同时还要做好杀菌处理等。病房的地面要注意清洁无水,在患者进行康复或走动的时候,需要有人在一旁协助搀扶,严格防止患者跌倒而加重躯体的损伤。根据患者机体的恢复等为患者提供营养指导,限制患者食用油腻和辛辣的饮食,坚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的饮食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康复需求等严格的对探视的制度和探视的人数进行限制,还要叮嘱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③康复训练。为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症等分阶段的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入院的12~24 h内,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确保患者患肢能够维持相应功能,帮助患者调整体位,保持仰卧位[6]。适当将患者患肢抬高,并帮助患者进行上肢被动外旋、外展锻炼。抬高患者双下肢,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在患者维持侧卧位时,可指导患者拉升患臂,促使其手外旋至功能体位。在患者入院72 h内各项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展开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定期帮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训练,以免引起关节挛缩或粘连。为减少压疮的发生,护理人员应每隔2 h帮助其翻身1次。帮助患者进行床上被动训练、桥式运动锻炼与床上移动锻炼,帮助患者纠正坐位姿势[7]。定期帮助患者翻身、移动躯干,展开屈曲与旋转锻炼。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可适当进行跪位、跪行活动锻炼,每日可锻炼2~3次,每次锻炼的时间控制在15~30 min。在患者肌力逐渐恢复后,指导患者进行床下站立或行走等运动锻炼。初期阶段指导患者借助扶手椅子,在椅子旁或床旁移动,随后可逐渐转变成缓慢步行,最后可逐渐过渡至上下楼梯。护理人员在此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合理控制锻炼的强度与时间。在脑梗死恢复期训练主要是针对患者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8]。护理人员指导并鼓励患者自己穿衣、洗漱、如厕以及进餐等,每日训练3次,每次训练时间为30 min。
1.3 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患者进行护理以后的压疮、深静脉血栓、感染、便秘、心肌梗死、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②运动和神经功能:以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估运动功能,评分为0~100分,分数和肢体功能为正比;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评分为0~42分,分数和神经功能为反比。③焦虑和抑郁情绪:①以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评估焦虑,评分越高,说明焦虑越严重;以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评估抑郁,评分越高说明焦虑越严重。④生活质量评分:以SF-36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估生活质量,评分包括8个项目,每项得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⑤满意度: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满意度。量表中包括50个题目,每个题目评分为0~2分,总分为0~100分。评分在92分以上为完全满意;评分在86~91分为满意;评分在70~85分为基本满意;评分低于7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63%(6/41),明显低于对照组[46.34%(19/41)(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运动和神经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FMA评分、NIHSS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得到改进,但观察组的改进效果更为理想(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前后的运动和神经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前后的运动和神经功能比较(分,)
2.3 两组焦虑和抑郁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GAD-7评分、PHQ-9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得到改进,但观察组的改进效果更为理想(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比较(分,)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SF-36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得到改进,但观察组的改进效果更为理想(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以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以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2.5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68%(38/42),明显高与对照组[78.05%(32例)](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后的满意度比较[n(%)]
脑梗死发病通常较急,且发病常常在睡眠或休息状态下。脑梗死患者多表现出意识障碍、一侧肢体麻木等,发病后数小时或1~2 d是病情最严重的时候,该时间段会引起脑梗死患者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形成血栓[9]。脑梗死发病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患者心理也承受较大压力,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给患者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脑梗死不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还有极高的病死率,且治愈率偏低。脑梗死病程长,很容易反复,引起的并发症有多种。脑梗死好发于老年人,该年龄段机体免疫力差,在其接受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护理服务,以控制病情进展[10-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比对照组更好。可见,针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3]。相比常规护理方法,优质护理在对患者进行干预时可坚持人本护理的原则,能够将老年脑梗死患者放在护理的中心的位置,在护理时可以全方面地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科学可靠的护理方法[14]。优质护理能够综合性的考虑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理情况,全方面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患者提供严谨的护理保护的同时,也能照顾患者的心理层面的舒适性,可以使患者的护理更加周全,为患者的康复奠定了基础[15]。
传统的护理在对脑梗死患者开展护理干预时,其护理的立足点放在患者的疾病和患者的治疗上,这种护理缺乏针对性,因此在开展护理时效果相对单一,而且很难促进患者的预后和恢复。对患者通过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可以转变传统护理存在的各种不足,优质护理能从多角度和多方面对患者开展护理。首先在心理上能满足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需求,优质护理在对脑卒中患者开展心理护理知识,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对应的评估。因为每个患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也决定了每个患者必然会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状态,每个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的不同,患者所表现出的心理感受也存在差异。充分的评估每个患者的心理,并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相比传统的机械性的心理疏导而言会更加的对应,这能妥善的解决患者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使患者尽可能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和康复。优质护理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在护理之时能特别重视对基础护理进行巩固,常规的护理工作的基础护理往往流于形式,医护人员将主要的护理重点放在维护患者的病情稳定和保护患者的安全上,但是护理细节落实不到位,这样就会导致存在一定的护理漏洞和缺失,很难达到理想的护理层面要求。对患者通过优质护理进行干预时能重点针对基础护理的相关细节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这能使护理更加的细致和严谨。通过优质护理还能针对患者的实际需求开展康复训练,综合性利用经过循证支持的、科学的康复方法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通过优质护理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能使康复工作更加的细致,全面符合患者的康复需求。
综上所述,为老年性脑梗死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改进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整体生活质量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