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红
(朝阳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辽宁 朝阳 122000)
由于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导致一些人群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引发心血管疾病,影响身心健康。心内科疾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相关并发症较多,且近年逐渐趋于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为现今社会增加负担,使社会劳动力减少。由于心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病,需长期服药,虽然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逐渐降低,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1-2]。心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重,由于护理人员长时间进行高强度护理工作,会导致其对患者的行为、心理干预效果不够理想,其会存在工作疏忽,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依从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探究有效的护理方案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本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100例作为观察对象,研究认知和行为护理干预对心内科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干预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选用随机分配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两组,组别名称为观察组(n=50)及对照组(n=50)。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为(55.81±2.37)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为(55.82±2.42)岁。该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及认可执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性资料对比分析P>0.05,可比较。纳入标准:具备完整的语言及认知功能,无严重器官衰竭疾病;入组患者针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精神异常对于研究与调查无法配合。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认知及行为护理。①认知护理:强化护理人员相关认知行为干预意识,护理人员需提升自身安全意识,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及安全服务意识,医院定期为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人员自觉遵守院内安全管理制度,并培养护理安全、职业道德等知识,同时完善安全制度的建设。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利用简洁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心内科疾病知识,避免患者在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下产生心理负担,告诫患者遵医嘱有利于治疗康复。②行为护理: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及服药习惯进行记录,在护理干预过程中需了解患者的日常行为,同时观察患者的服药习惯,向患者告知正确的服药方法,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医护人员在日常行为习惯指导过程中需结合运动及饮食指导,使患者保持科学的饮食习惯,注意患者的个体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护理,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患者出现便秘会导致机体血压升高,容易引发血管相关并发症,导致不良预后,因此在饮食过程中叮嘱患者多进食瓜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以促进肠胃良好蠕动,避免出现便秘;此外,对患者的服药习惯进行有效指导,定期进行状态追踪,确保患者合理服药,提升服药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判定患者的负面情绪情况。使用生活质量评估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判定生活质量。观察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服药依从性分为服药一般依从、服药完全依从、服药不依从,服药总依从性=(服药一般依从+服药完全依从)例数/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分为很满意、不满意、满意,护理总满意度=(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认知和行为护理干预价值应实施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n(%)]指标表示护理满意度、护理依从性,χ2进行指标结果检验,()针对患者负性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表示,并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对比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对比对照组存在显著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对比结果(分,)
表1 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对比结果(分,)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分,)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25例(50.00%),很满意24例(48.00%),不满意1例(2.00%),护理总满意度98.00%(49/50)。对照组满意患者22例,占比44.00%,很满意患者15例,占比30.00%,不满意患者13例,占比6.00%,护理总满意度74.00%(37/50)。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601,P=0.0005)。
2.4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服药完全依从20例(40.00%),服药一般依从29例(58.00%),服药不依从1例(2.00%),服药总依从性98.00%(49/50);对照组完全依从14例,28.00%,一般依从20例,40.00%,不依从16例,32.00%,依从性68.00%(34/50)。观察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461,P=0.0000)。
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节奏的加快,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此病病情进展较快,同时致死率较高。在心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服药依从性为决定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以提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3-6]。心内科综合治疗措施属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需要实施长期服药。但长期服药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导致其服药依从性较差,无法获得预期治疗效果。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疾病意识,注重临床的护理及治疗配合。患者对于心内科疾病认知的正确与否,会对患者的治疗配合度产生影响。因此,为了改善患者的疾病意识,使患者能够正确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积极乐观的面对治疗,提升心内科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需对其加强认知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进行评估,可为后续的护理奠定基础。由于患者自身行为习惯会影响康复速度,不良的服药习惯及生活习惯会导致患者在治疗期间康复效果不佳。认知护理及行为护理能够提升心内科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提升临床护理效果,增加患者的护理配合度[7-10]。
由于患者对于疾病的正确认知为积极主动配合的重要前提,故临床需要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使患者临床治疗顺利度提高。在认知干预中,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介绍疾病知识,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使患者能够理解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意义。同时,为患者实施心理辅导,部分患者在患病后存在悲观消极情绪,引发病情加重,使其不良心理情绪更加严重,会导致其主动性降低。因此,应对于患者的不良心理情况进行分析,为患者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使患者减轻抑郁、恐惧,提高疾病康复信心,促进患者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同时,在干预过程中,应对于患者的精神、人格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对患者的行为观察,并实现全方位沟通及交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进行了解,针对性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注重态度及语言技巧,帮助患者排除心理障碍。同时,耐心为其进行解释及心理疏导,避免引发患者的抵触心理,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患者的临床配合度。
由于患者的行为方式与其康复效果存在密切联系,临床应积极指导患者维持良好的用药行为及生活行为,促进其治疗效果提升。在护理过程中,为其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康复速度,对生活方式中的问题实施科学运动及饮食指导,协助患者建立规律的行为方式及生活习惯。在饮食过程中,叮嘱患者多食用新鲜水果及蔬菜,并做到低油、低脂、低盐,指导患者能够日常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产生便秘。这是因为便秘会引发患者产生血压升高,加大心脏负荷,易诱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使患者产生猝死。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维持大便畅通,积极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健康习惯,可适当进行腹部按摩及引导患者进行散步,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改善,使患者规律排便。在运动方面,应指导患者保持有氧及轻体力运动,并维持适宜的运动强度,确保循序渐进以及运动规律,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喜好帮助患者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告知患者日常注意事项,避免过度运动,科学的运动能够提升心脏功能。在服药过程中应重点对于患者实施注意事项进行告知,引导患者能够认识到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意义,避免自行换药或进行用药加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认知和行为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在心内科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的生活质量,有效减轻负性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