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对麻醉复苏室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的影响

2022-11-06 07:14喻春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9期
关键词:寒战躁动医师

喻春梅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麻醉恢复期护理是手术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后,其自身保护性反射较弱,且手术创伤及各类麻醉药物均能引起患者身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存在诸多潜在危险[1]。另外,麻醉恢复时的急性疼痛作为应激源也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和生命危险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麻醉复苏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加强护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急性疼痛管理模式(nurse-based,anesthesiologist and specialistsupervised APS,NBASS-APS)是目前临床应用于术后缓解患者疼痛的一种新兴护理模式,充分结合护士、麻醉医师、主治医师3个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能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疼痛管理,有助于减少疼痛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2]。目前NBASS-APS模式在乳腺癌、青光眼等患者中均取得良好镇痛效果[3-4],但在麻醉恢复期患者中的研究较为少见。鉴于此,本研究以PACU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NBASS-APS模式实施护理干预策略,目的在于为临床PACU麻醉护理探寻更加有效的护理模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21年1~12月收治的PACU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30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各151例。其中对照组男82例,女69例,年龄19~78岁,平均(48.69±14.37)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初中13例、高中85例、大专及以上53例。观察组男86例,女65例,年龄20~77岁,平均(48.78±14.05)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初中11例、高中82例、大专及以上58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为我院PACU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生命体征稳定,无意识障碍;听力、视力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存在麻醉禁忌证者;小儿或高龄无法沟通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存在精神障碍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患者转入PACU后立即建立常规监测,麻醉医师与PACU护士交班,详细告知患者情况,仔细监测患者的意识、精神及各项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的苏醒指标,及时拔管。拔管后注意观察患者躁动、寒战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予以针对性处理措施。关注患者的疼痛症状,严重疼痛患者及时遵医嘱予以患者有效镇痛、镇静措施。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①组建急性疼痛管理组,成员包括PACU护士长(组长)、护士、专科医师、麻醉医师,干预前全员接受NBASS-APS模式相关培训,为期1 d,经过考核确保全员熟练掌握疼痛评估方法,不同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疼痛管理措施,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等。②NBASS-APS模式的护理策略。疼痛评估:患者麻醉苏醒后护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3分及以下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急性疼痛管理组根据各个不同疼痛等级制定相应疼痛管理策略。分级护理:无痛护理,无痛患者实施优质麻醉恢复期基础护理,早期采取躁动保护措施,使用约束带固定患者四肢,密切观察患者四肢的血运、静脉注射部位情况及皮肤温度等,在易受压部位增加软垫,减少压疮的发生。在患者出现手足躁动或挣扎动作时护士及时按压患者四肢,强制促使患者躯体保持稳定,并及时检查各引流管道、呼吸机管道和监护设备的正常功能,利用中间清醒阶段及时唤醒患者,引导患者保持安静,配合护理工作。针对寒战,护士为患者铺垫变温毯,温度调节为40 ℃,覆盖厚被,足底放置热水袋,另将室温调节为24~26 ℃,并将输注液体加温,做好保温工作。轻度疼痛护理:主要以非药物镇痛措施为主。护理人员可在PACU内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此外,按摩患者四肢,促使其全身肌肉放松。护士陪伴患者身边,与患者不断沟通交流,讲解一些有趣的人或事,以鼓励性语言表扬患者的良好表现,劝导患者积极乐观看待疾病,放松心态,信任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转移其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中度疼痛护理:向专科医师汇报患者情况,由专科医师为患者下药物镇痛医嘱,主要为非阿片类镇痛药物。护士遵医嘱按时、按量为患者用药,并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20 min后向专科医师报告用药效果,依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量。重度疼痛护理:向专科医师和麻醉医师共同汇报患者情况,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镇痛方案和不良反应处理方案。按照外科疼痛分级标准遵医嘱为患者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镇痛药物,用药后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每日增加查房次数,评估镇痛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时报告专科医师和麻醉医师,合理调整镇痛计划。

1.4 观察指标

1.4.1 两组麻醉复苏效果比较 记录两组患者拔管时间、麻醉苏醒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出室时间。

1.4.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麻醉苏醒时、麻醉苏醒30 min后采用VAS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值为0~10分,其中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

1.4.3 两组寒战发生情况比较 统计两组寒战发生率,并采用Wrench分级[6]评估两组患者的寒战程度,其中0级表示无寒战;1级表示毛发竖立或外周血管收缩或外周青紫,但无肉眼可见肌颤;2级表示仅一组肌群肌颤;3级表示一组以上肌群肌颤但非全身肌颤;4级表示全身肌颤。

1.4.4 两组躁动发生情况比较 统计两组躁动发生率,并观察两组患者拔管时、拔管10 min时的躁动情况,其中安静合作为0级;受刺激时有肢体活动但无须护理人员按压为1级;挣扎剧烈,需要护理人员控制为2级。

1.4.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记录两组患者呼吸不畅、恶心呕吐、头痛、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麻醉复苏效果)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寒战发生情况、躁动发生情况)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疼痛程度)以Ridit表示,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复苏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拔管时间、麻醉苏醒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出室时间较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复苏效果比较()

表1 两组麻醉复苏效果比较()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麻醉苏醒时、麻醉苏醒30 min后观察组疼痛程度较轻(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n(%)]

2.3 两组寒战发生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寒战发生率较低(P<0.05);其中观察组1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3级、4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寒战发生情况比较[n(%)]

2.4 两组躁动发生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躁动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躁动发生情况比较[n(%)]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麻醉恢复期是全身麻醉术后患者经历的第一个关键时期,其恢复效果与预后有密切关系。手术患者受各种麻醉药物、导管插管、疼痛等应激源影响,机体处于弱保护状态,极易出现躁动、寒战、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不良生理反应,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减缓其疾病转归速度[7-8]。据调查,疼痛目前仍是手术患者最常见不良主诉,已成为手术患者的主要应激因素。在麻醉恢复期时,随着麻醉药物效果减退,手术创口的疼痛逐渐加剧,强烈的疼痛可使患者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做功,同时还能引起呼吸异常,增加术后并发症[9]。因此为麻醉恢复期患者探索有效疼痛管理方法至关重要。NBASS-APS属于多学科联合的多模式镇痛管理方式,将护理、外科和麻醉资源有效融合,各个学科间相互协作,共同为患者制定具有个性化、针对性、有效性的镇痛管理措施,可强化临床疼痛管理效果[10]。该模式现阶段在外科术后患者中应用较为普遍,且患者受益颇多。本研究将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我院PACU麻醉恢复期患者中,结果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更轻,躁动、寒战发生率更低,且躁动、寒战程度明显更低(P<0.05),提示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对缓解苏醒过程中患者疼痛和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与赵颖等[11]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急性疼痛管理组在NBASS-APS模式引导下,在患者转入PACU后,针对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镇痛策略,无痛患者主要实施麻醉恢复期的基础护理,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和躁动、寒战预防管理,轻度疼痛患者则由PACU护士主导非药物镇痛措施,而中重度疼痛患者则分别实施以专科医师为主导的非阿片类药物镇痛管理和以专科医师、麻醉医师为联合的外科疼痛分级管理方案,此类分级疼痛管理方式更加具有针对性,可避免过度镇痛或镇痛不足为患者带来的伤害,且多学科合作能提升镇痛管理质量,加强疼痛管理效果。此外,寒战、躁动是麻醉恢复期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寒战可促使患者心肺系统超负荷运转,引发严重缺氧,还能加重术后切口疼痛。而躁动会使患者做出各种危险行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均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目前寒战、躁动也是麻醉护理的重点关注内容。相关报道已指出,疼痛是引起患者寒战、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镇痛管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12]。本研究在有效镇痛的基础上,为患者加强躁动和寒战的预防管理,如约束肢体、加强监测、强化保温护理等,均有助于改善患者寒战、躁动情况。本研究还表明,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麻醉复苏过程更快,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分析认为,疼痛所引起的恶心呕吐、头痛、呼吸不畅等不良反应也逐渐减少,可显著提升患者术后康复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另外,本研究护理人员还为患者提供了麻醉恢复期的优质护理,如加强生命体征监测、保温护理、躁动管理等,对患者的麻醉复苏效果可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能提升PACU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麻醉恢复速度,缓解其术后疼痛,减少寒战、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猜你喜欢
寒战躁动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中国医师节》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道路躁动
Give Mea Girlat Age Eighteen
实施严谨的保暖措施对剖宫产产妇术中寒战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剖宫产术麻醉中应用小剂量舒芬太尼对预防寒战和牵拉痛效果分析
全麻术后寒战的危险因素与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