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珊珊
(丹东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辽宁 丹东 118000)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发病机制为多种病理因素作用下,脑组织被迫缺血缺氧,引起组织软化、坏死。目前急性脑梗死在发展中国家病死率超过80%,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1]。对于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恢复脑血管供血,是提高脑血管再通率,降低脑组织坏死,改善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2]。不过更多学者研究也提出,早期的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治疗依从性、疗效及预后功能恢复中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3-5]。本文就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例,评价辅助循证护理干预的预后效果,为神经内科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均为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经MRI、实验室等检查确诊,总计96例,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患者随机分组,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50~73岁,平均(61.50±5.60)岁。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48~75岁,平均(61.30±7.2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性别分布与年龄情况比较,P>0.05。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6-7]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病情稳定。②首次发病。③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严重出血、出血倾向患者。②心肝肾脏器衰竭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予以患者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病情与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护理、体位护理、功能锻炼指导等常规护理。
1.3.2 观察组 给予患者循证护理干预。
1.3.2.1 组建循证护理小组 循证护理小组由资深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组成,进行小组成员集中培训,帮助其系统了解循证护理知识。
1.3.2.2 循证问题与支持 进行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小组成员以讨论形式分析循证护理支持、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关联性,分析患者的个体因素,明确神经功能等相关循证问题,制订符合患者需求的循证护理干预方案。
1.3.2.3 循证护理措施 ①健康教育,根据脑梗死患者病情等个体情况以通俗易懂语言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系统了解脑梗死病因、预防方法、救治、预后等情况,从而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②心理护理,视脑梗死患者性格特点进行心理干预,开朗者耐心倾听疏导,内向、绝望者进行积极的安慰、鼓励。另外,和家属沟通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心理护理,予以患者心理支持。③康复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按摩患肢肌肉、协助翻身、抬腿、坐起等被动康复护理,每日3次、每次15 min。另外,患者有一定恢复后指导鼓腮、伸舌等主动康复训练,每日2次、每次10 min。具体包含以下两点:a.语言康复。先评估患者言语损伤情况,比如感觉性、运动性及混合性,然后根据患者性格、受教育程度、年龄、失语类型等制订对应的言语康复计划;可依据患者个人爱好及兴趣,组织建立特点语言环境,比如播放患者喜欢的影音视频、有声读物等,让患者身心放松、心情保持愉悦,刺激患者说话欲望;最后应遵循从简到难,由少到多的训练原则,从单字节着手,逐渐进入字词段落等综合联系。b.肢体功能康复。肢体功能康复的护理内容需分3个阶段依次进行;首先,患者经治疗基础体征平稳后方可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适宜的被动锻炼。被动锻炼的细节应先从肢体较大的关节比如膝关节、髋关节等开始,逐渐延伸到细小关节,对于容易出现强直的关节比如指、肘等应着重练习。为让患者持续保持关节灵活,刺激神经恢复,减少肌肉萎缩发生率,可结合按摩、针刺、热敷等多方法同时康复练习。其次,患者基础指标理想时,可从关节活动阶段转化为床上活动,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床上练习项目,比如翻身、坐起、抬腿等。经练习患者达到预期后,可逐渐扩大运动幅度,指导患者进行单桥练习,掌握自主翻身,从侧卧位变换成坐位等体位变换。最后,患者逐渐适应后,可以逐渐过度到下地活动。下地活动时,同样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拄拐、家属搀扶再到独立行走,甚至楼梯锻炼等。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梗死面积及部位,指导患者康复内容,不宜急躁,不宜过度运动,避免造成肌肉及关节二次损伤[8]。
1.3.2.4 饮食护理 先与患者家属及本人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平日饮食习惯,根据患者喜好,结合病情实际需要制订合理膳食计划,这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
1.3.2.5 血压控制 脑梗死患者应注意低盐饮食,避免出现高血压,高血压本身也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心血管、肾脏等重要脏器也有较大损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血压每日2次监测,如患者为高血压病2级及以上患者,可每日4次监测血压,如血压不达标,应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治疗,一般推荐应用ACEI及ARB类降压药,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择CCB类药物降压治疗,必要时可予以硝酸甘油、硝普钠注射液缓慢静脉泵入降低血压治疗;将患者血压控制在120~150/80~90 mm Hg,具体依据患者年龄及用药情况[9]。
1.3.2.6 控制血糖及血脂 护理人员应重视健康宣教,多宣传高血糖、高血脂对人类的危害,介绍其在脑梗死发病过程中可能充当的角色,让患者自身对疾病有充分的认知,提高自主降糖、调血脂治疗的主动性;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过食油腻之品;克服运动量少、熬夜、肥胖等。通过耐心讲解,适当引导,鼓励患者多进食蔬菜、水果,适当增加饭后活动量,必要时可予以降糖、调血脂药物干预治疗,如仍不改善,可予以胰岛素联合其他药物静脉滴注干预治疗[10]。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以及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11]。
1.5 指标评价标准
1.5.1 指标评分标准 以NIHSS量表、ADL量表以及自我护理能力量表[12]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越低,患者的病情越轻)、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越高,患者的独立性越好)、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越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越好)。
1.5.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以NHISS评分评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标准[13]。
1.6 统计学分析 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指标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导入SPSS 19.0分析。计数资料临床疗效以例(n)、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指标评分以()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急性脑梗死患者组间的临床疗效分析,总有效率分别为95.83%、3.33%。见表1。
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组间临床疗效分析[n(%)]
2.2 两组患者的相关评分比较 急性脑梗死患者组间的相关评分改善情况对。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指标评分均有改善,而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急性脑梗死患者组间相关评分改善情况对比(分,)
表2 急性脑梗死患者组间相关评分改善情况对比(分,)
注:a比较护理干预前,P<0.05。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危重症代表,发病率一直持续递增,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以及较高的致残、致死特点,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14]。急性脑梗死是脑血栓形成所致的大脑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病变,患者有明显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等表现,且疾病诱因较多,包括情绪激动、不良饮食习惯、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15]。急性脑梗死主要是脑血管异常引发脑神经出现损伤的常见疾病之一,最近几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日趋明显,脑梗死发病率及病死率也有所升高。急性脑梗死预后不佳,患者即便存活,仍有75%以上会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16]。国外有研究证实,脑梗死引起神经损伤后,部分患者认真能力及智力也会明显下降,会出现言语不利、肢体活动障碍,健忘,认知能力下降等诸多不良症状,对患者日后正常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困扰,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7]。积极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部血运障碍,对降低患者致残率及病死率,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疾病的特殊性,除积极救治外,需辅助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身心状况,从而促进患者康复。循证护理是循证医学发展的结果,已成为临床护理的重要方法,经过临床实践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护理效果。有研究指出,循证护理干预护理效果理想,助于患者康复[18-19]。循证护理干预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在提高护理人员循证能力的基础上查询专业文献资料、制订循证护理干预计划,予以患者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系统了解急性脑梗死疾病知识、心理干预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NIHSS评分、ADL评分、自护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本文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有一致性[15]。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自护能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