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的抢救护理体会

2022-11-06 07:14:28王丽娜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9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护理

王丽娜

(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心血管病症。急性心肌梗死一般是因为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或中断下相应心肌存在严重的缺血、缺氧性坏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冠心病,同时也是心内科中的急症[1]。当前社会生活压力在不断的增大,社会节奏也在不断的增快,所以很多心脏类病症的风险在不断的增加,在这种背景之下使得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对患者产生致命性影响的一种病症。心肌梗死容易并发心室颤动,特别是在心血管急症和心肌损伤以后心室颤动的发生率大大的提高[2]。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所以要积极的对患者进行抢救,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提前对患者心室颤动的先兆症状进行评估,以便消除负面因素的影响,保证急救的成功。本研究旨在探讨将优化抢救护理应用其中对患者病症恢复所产生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至我院治疗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38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龄为66~78岁,平均(72.46±5.34)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5 h,平均(2.35±1.06)h。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龄为64~79岁,平均(72.06±5.28)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0.5~4.5 h,平均(2.26±1.12)h。伦理标准均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调查对象及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经过统计学软件检验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入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所有患者均存在心室颤动症状,符合关于该病症的诊断标准。②入院以后所有患者均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和有关的影像学检查。③经诊断心脏功能为Ⅲ~Ⅳ级。④患者具备正常的意识和思维能力[3]。⑤患者及家属愿意配合完成研究工作,且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多脏器功能性损害或器质性病变。②存在无法进行沟通和交流者。③有精神类疾病或机体存在其他严重损伤、外伤的患者[4]。④预计无法抢救成功、肿瘤及其肿瘤远处转移者。⑤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⑥同期参与其他研究。

1.3 方法 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严格的按照相关要求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患者进入医院之后使患者卧床休息,针对性对患者进行吸氧并做好心电监护,对患者进行静脉通道的确定,并积极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遵医嘱对患者进行血常规的检验,检查患者的凝血4项、心肌酶谱、动脉血气分析等情况,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等选择相对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通过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积极的为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和病情观察,同时对患者的不良具体症状进行改善。观察组患者护理的过程中落实优化抢救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①优化抢救护理小组:抢救护理小组成员包括1名护士长和多名责任护士,护士长担任小组长,对于小组内所有成员进行培训,在培训合格以后经过考核才能上岗进行工作。组内成员均是心血管内科中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能根据原则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性的对患者实施各项操作,同时具有端正的态度和责任心[5]。②快速响应: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要迅速的进行准备,并且能在电话接通后的2 min内完成出诊,在救护车上要保持和患者家属或者现场人员的沟通与联系,指导患者家属或现场的人员进行有关的抢救等措施。与此同时也要联系有关科室根据病情状况等做好及时的准备,妥善准备好相关的抢救器材和药物。跟车的有关医护人员能随时的和医院保持电话联系,向医院反馈患者的病情现状和需要准备的物品及其抢救程序等[6]。③快速预检分诊:在对患者接诊时清楚交代病情,如果疑似为急性心肌梗死需快速将患者送到胸痛抢救区域,对患者应坚持先抢救后收费的原则,立刻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④“三定”原则:对患者落实“定时”、“定位”、“定责”的急救护理模式,有效的对各项护理流程进行强化,提升对患者抢救的实效性。患者在到达急诊科1 min内必须转到抢救床上,为患者积极的进行吸氧,在3 min内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7 min内为患者连接心电图,监测各项指标,保证患者的情绪稳定。在明确诊断后遵医嘱为患者予以阿司匹林等相关药物进行抗凝,心内科医师10 min内必须到位,同时遵医嘱为患者通过血管活化药物实施干预,实现冠状动脉的扩张,与此同时提供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的心理应激刺激尽量减轻。护理中小组成员需要明确的进行协同分工,责任组长要统筹全局指导相关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立刻开辟静脉通道,遵医嘱对患者应用相关的药物,同时注意留意用药后的生命体征,适当的安抚患者的情绪,还要注意和患者的家属始终保持沟通和联系[7]。⑤心室颤动急救护理:患者出现心心室颤动动时病情进展往往较快,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心室颤动早期不是因为血流动力学异常而导致,因此需要应用有效的除颤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研究通过调查得出,积极的对患者进行提早除颤,为患者实施胸外按压是保证患者生命的关键。所以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如果患者突然丧失意识或者心电显示有心室颤动发生,则需要及时进行除颤,启动应急系统并观察患者的窦性心率是否能够恢复规律[8]。⑥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的一种冠心病表现,因此很多患者因为躯体症状严重性而导致存在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在急救的过程中要做好心理护理,调整患者的情绪,这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患者的病情,使患者能积极的配合治疗。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要全程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同时有条不紊的对患者进行各项抢救操作,与患者家属沟通,指导患者家属能够共同开导患者,打消患者的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提高抢救的效率[9]。⑦安全转运:在完成各项早期的处理工作以后,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应保证转运的安全性,确保转运过程中携带各项必要的抢救药品,并保证在转运过程中避免对患者产生严重的磕碰等。

1.4 观察指标 ①救治时间:统计两组研究对象的急救时间、出诊时间、入院时间、住院时间。②心功能:统计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干预前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T)等。③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血栓与栓塞、心室室壁瘤等。④生活质量评估:通过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13]评估生活质量。量表主要包括8项内容,每项评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⑤满意度: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的满意度。量表中包括50个题目,每个题目评分为0~2分,总分为0~100分。评分在92分以上为完全满意;评分在86~91分为满意;评分在70~85分为基本满意;评分低于70分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救治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急救时间、出诊时间、入院时间、住院时间等各项时间指标都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心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病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2例,占5.26%)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11例,占28.95%)明显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之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比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之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之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2.5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36例,占94.74%)的满意度比对照组(30例,占78.95%)明显更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之后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典型症状。近几年因为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导致该病症表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患者的发病年龄也开始下降。心肌梗死患者发病之后,一般都会存在心室颤动,这种病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同时也是心源性心脏猝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10-13]。临床研究认为,心室颤动发生以后,患者心室丧失有效整体收缩的能力,这样就会被各个心肌不协调的快速颤动而代替,导致患者存在严重的不良表现,这会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危险,可能会使患者生命安全受损[14]。

本研究将结果得出: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比对照组更为理想,这能够说明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颤患者通过优化抢救护理进行干预的价值。通过优化抢救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能够积极主动的使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可通过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来加以落实,对于帮助患者及时发现护理治疗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可以查询相关的结论,通过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对相关问题加以解决[15]。对患者进行优化急诊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可以做到在患者进入抢救室以后,快速的对患者进行安置,能够协助患者进行心电检查,评估心脏功能[16]。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并在抢救室内完成各项检查组别,安排动态心电图的监护工作,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如患者出现心室颤动、能够做到遵医嘱为患者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17]。在进行抢救过程中可积极的为患者进行静脉通道设置,对患者选择左上肢静脉给药,用药之后重视观察患者的反应,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可以积极的防止患者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心肌缺血或耗氧量增加的表现出现[18]。

优化急诊护理相比常规的抢救护理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首先进行抢救环节的安排和优化,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的患者,在各个抢救环节都做出了事先的准备和安排,将分诊环节也做出了明显的协调,因此在患者接受抢救之时可以通过预先优化好的抢救程序,对患者开展抢救,这能使得现场的抢救工作继续得到保持。而且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还能开通绿色通道,坚持重症患者优先抢救的原则,首先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这为获得抢救成功奠定了基础。为患者在进行抢救之时针对患者的具体病症和表现开展针对性的处理和抢救,针对心室颤动的患者及时进行急救,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主要目标,采取有效的除颤方式为患者提供干预。在抢救过程中时刻的关注患者的意识情况和心电图状况,这能避免因为抢救或者意外等情况而导致的负面后果,能及时为患者的抢救提供帮助。通过优化节点护理还能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心脏病患者目前提倡采用双心护理,所谓双心护理是既要重视对患者躯体症状的干预和关注,也要减轻因心理负担或心理压力而导致的心理应激刺激,所以采用优化的心理干预工作,能帮助患者实现对负面情绪的调整,减轻心理应激的刺激和反应,能为患者接受康复和治疗奠定基础。优化急救护理保证患者转运和治疗的全过程都是安全有效的,充分的避免了传统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意外事件,实现了保护患者安全的目的。

这种护理模式不仅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整体躯体症状和心理质量,而且能在护理的过程中综合性的提升患者的护理技能和实践操作,大大的提高了患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这种模式的护理实施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确保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大大增加,同时能减少并发症对患者躯体产生的影响[19]。此外,本研究结果和相关研究所得的结果一致,因此在学术上能够发挥相互证实的作用[20]。

综上所述,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患者在护理时通过优化抢救护理的治疗方法进行干预能够提升患者的抢救治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提升整体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急性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49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
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