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泽庆,彭孝鹏,吴伟斌,刘 慧,杨 澄
(1.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理教研室,广东肇庆 526020;2.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广东肇庆 526020)
嗜睡症是一种神经功能性疾病,机体未受药物、疾病、睡眠不足等影响,也无精神或心理异常,但出现白天睡眠过多、时时想睡、睡眠时间延长等症状,且持续超过1个月[1]。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大脑神经递质传递异常等有关,发病不受器质性疾病影响,属于功能性病症[2]。临床对该病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大多通过心理疗法,避免消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影响,对于症状明显者,多采用短期服用精神兴奋类药物,但该类药物不适于长期使用,整体疗效不能令人满意。中医认为,本病属“多寐”“嗜卧”等范畴,病位在心,涉及多个脏腑。睡眠与卫气循行密切相关,营卫运行失和是发病的根本病机,而痰、瘀、湿、浊等为主要病因,导致卫阳被遏、循行失常,致阳气虚衰,或素体阳气虚弱,阳不制阴。因此,临床辨证多属卫阳虚弱、阳不制阴证,在治疗上应重视调和卫阳和营阴,以益气温阳为主[3]。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较好的温肾助阳、益气健脾作用,有助于恢复机体阴阳平衡、调和营卫,并祛除血瘀、痰湿等病理产物,达到治病求本之效[4]。本研究进一步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嗜睡症的临床疗效及药理作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嗜睡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43.21±10.75)岁;病程4~34周,平均病程(16.57±4.76)周。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43.59±11.14)岁;病程4~32周,平均病程(16.03±4.45)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疾病分类与代码(ICD-10)应用指导手册》[5]中嗜睡症的诊断标准,主诉睡眠过多,白天反复磕睡,经常出现自发性睡眠,持续>3个月,伴随较强情感性肌紧张,肌张力突然降低或消失,部分伴睡眠瘫痪、猝倒、入睡幻觉等症状;②符合《中医内科学(第2版)》[6]中卫阳虚弱、阳不制阴证的诊断标准,症见嗜卧、昏昏嗜睡、倦怠乏力、疲惫懒言、畏寒肢冷,面色晄白、精神不济、健忘、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③多导睡眠图检查显示睡眠潜伏时间<10 min,快速动眼睡眠(REM)潜伏时间<20 min,连续两次及以上睡眠均在REM期开始;④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7]>9分;⑤不存在精神、行为、心理等方面障碍。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②近期有重大精神或心理创伤史;③存在酒精、药物滥用史;④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⑤入组前2周内服用过相关治疗药物;⑥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采用莫达非尼(Lafon制药公司,国药准字H2001244567,规格:100 mg/粒)口服治疗,初始剂量100 mg/次,1 d/次,睡前1.5 h服用;4~5 d后观察患者嗜睡症状变化情况,无明显不适者可增量至200~400 mg/次,1 d/次,连续治疗12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组方:生麻黄6 g,细辛3 g,制附子30 g,补骨脂30 g,熟地黄24 g,丹皮10 g,泽泻10 g,茯苓10 g,桂枝12 g,山茱萸12 g,山药12 g,威灵仙12 g,干姜15 g,益智仁15 g,甘草6 g。1剂/d,加500 mL清水浸泡30 min,先煎煮附子30 min,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30 min,早晚各煎煮1次,每次取汁150 mL,温服,共治疗12周。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后评价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规律作息,清淡饮食,严禁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进行户外有氧运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嗜睡症状基本消失,睡眠6~7 h/d,可在短时间内叫醒,醒后精神状态良好,情绪状态控制良好,无反应迟钝、易怒、头痛等情况发生;有效:仍有轻度嗜睡症状,睡眠7~9 h/d,醒后精神尚可,可伴随轻度不良情绪,但能够控制,无反应迟钝、易怒、头痛等情况;无效:嗜睡症状无明显改善,每日睡眠超过9 h,醒后精神状态不佳,情绪控制不良,常伴随反应迟钝、易怒、头痛等症状[8]。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ESS评分及睡眠时间。根据8种情况下有无打盹、磕睡进行评分,每项分为0~3分,得分与嗜睡程度呈正相关,若总分超过9分视为存在嗜睡情况;记录治疗前后睡眠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两者均为20项,总分×1.25得到标准分,前者以50分为临界值,后者以53分为临界值,得分均与焦虑、抑郁程度呈正相关[9]。④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证候积分包括倦怠嗜卧、畏寒肢冷、精神疲惫、面色晄白等,按照等级分为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10]。⑤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共分为8项,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角色、心理健康状况、心理角色、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活力、主观健康状况等,每项最高100分,得分均与生活质量呈正比[1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S评分及睡眠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E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睡眠时间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睡眠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S评分及睡眠时间比较(x)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分,x)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倦怠嗜卧、畏寒肢冷、精神疲惫、面色晄白等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x)
2.5 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理机能、生理角色、心理健康状况、心理角色、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活力、主观健康状况等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评分比较(分,x)
嗜睡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为嗜睡、时时欲睡等症状。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研究认为,可能由大脑睡眠觉醒调节功能障碍、大脑边缘系-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失调等所致[12]。西医对该病缺乏特效治疗手段,多从精神心理干预、短期用药方面入手治疗。通过避免负性心理情绪及精神刺激、改善作息习惯、调整饮食等,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睡眠习惯,有助于改善嗜睡症状。对于嗜睡较为严重者,短期服用药物有助于控制病情,但停药后复发率高,根治效果差,整体疗效不佳。
中医对该病有丰富理论及治疗经验,营卫失和、阴阳失调为发病之本。营卫二气是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形成人体寤寐节律[13]。若卫气滞留阴分,卫阳被遏,则营卫二气循行失常,卫阳不能按时出于阴分。而素体卫阳虚弱,可使阳不制阴,机体阴阳失调,营阴偏盛,也可发病为本。总结这一病机特点,营卫运行失常、阴阳失调、阴盛阳衰是引起本病的关键,而痰湿、血瘀等病邪阻滞卫阳,是主要病因。临床治疗当以调和营卫为主,重视益气温阳,恢复阴阳平衡,才能恢复正常体寤寐节律[14]。
中药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药,是重要的温阳药物。本研究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此基础上加味,意在提升温阳助阳、兼顾祛邪之力。方中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制附子温肾助阳、振奋阳气;两药相伍,助阳解表,一则可开泻皮毛,驱邪外出,一则可补火助阳,鼓邪于外;细辛祛风散寒,既可助麻黄增强解表之力,又可助附子温煦、鼓动肾中真阳[15]。在此基础上,辅以威灵仙祛风湿、化痰湿、通经络;干姜温煦中焦、温中散寒、促进脾运;茯苓、泽泻健脾渗湿、利水渗湿;丹皮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桂枝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山茱萸、熟地黄补益肝肾、滋阴补血;山药、益智仁有补脾养胃、温脾暖肾;补骨脂温肾助阳、温脾止泻;甘草有补脾益气、调和药性。全方重在温阳益气,兼顾化瘀、祛湿、化痰,从而改变机体阳气不足、气血不足的问题,恢复营卫调和、阴平阳秘,达到治疗嗜睡的目的[16]。附子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等强心作用,还可抗组织缺血,扩张血管,增加心肌及全身组织的血液供应。麻黄中含有麻黄碱,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使得精神兴奋、防止嗜睡,调整睡眠状态。细辛也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发挥解热、镇静、镇痛作用,并能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细辛与麻黄合用,对肥大细胞脱颗粒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对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组胺释放有抑制作用。此外,还可调节机体免疫,升高血液中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调整CD4+/CD8+比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E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睡眠时间短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证实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嗜睡后,临床疗效被有效提升,改善睡眠作用良好。本方充分发挥温煦脏腑、振奋心阳、暖肾暖脾的功效,促进阴阳调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有效恢复睡眠节律,提高夜间睡眠质量,改善嗜睡状态[1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倦怠嗜卧、畏寒肢冷、精神疲惫、面色晄白等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生理机能、生理角色、心理健康状况、心理角色、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活力、主观健康状况等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提高嗜睡症治疗效果、恢复睡眠质量的同时,能间接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心理负担,缓解负性情绪,并提高生活质量[18]。
综上所述,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嗜睡症的临床疗效确切,符合中医调和营卫、平衡阴阳的理论特点,有效缓解嗜睡症状,减轻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