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主体性行为的数学教学比较研究及启示
——以两节同课异构课为例

2022-11-02 01:02陈有嘉
数学之友 2022年16期
关键词:板演性行为课堂练习

陈有嘉

(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1 问题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1].因此,改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质疑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纵观各类文献研究,由澳大利亚学者David Clarke发起的LPS项目较早地对课堂中学生主动性及课堂练习、学生课堂活动、学生讲演行为等表现进行研究,反映出研究人员对学习者视角的关注,弥补了过去只以教师为关注焦点的研究不足[2].而国内不乏对数学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教师课堂语言、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等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只是从理论上阐述其重要性和要遵循的原则,大多数研究没有具体的案例研究或定量分析,只是针对课堂中某些具体教学环节进行零散的说明,缺发系统性和理论支持[3].因此,本文针对数学课堂中学生主体性行为进行分析,力求解决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问题,帮助一线教师最大限度地通过学生自己的主体性行为,表达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此外,学生的学也是为了教师更好的教,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也是评判教师教学设计合理性的重要标尺.

本研究以“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单调性”一课为例,选取两位青年教师的授课课例,通过对课堂录像的编码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学生课堂主体性行为的活动时间及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次数、人数等信息;

(2) 学生课堂主体性行为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分析;

(3) 学生课堂主体性行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4) 如何更高效地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改进师生间的课堂关系,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

江苏省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以课程设计和观摩交流为出发点,进行课堂教学示范与评比.研究选取2015年江苏省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中两节以“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单调性”为授课主题的同课异构课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案例视频分析法,主要分为3个步骤:(1) 观察案例视频,确定编码系统;(2) 将视频实录转为文本实录,统计相关数据;(3) 结合编码系统、案例视频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给出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为方便起见,以下将T1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简称为M1(模式一),T2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简称为M2(模式二).

2.3 研究工具

2.3.1 学生主体性行为编码

美国教育学家Flanders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行为分为十类,其中有两类是关于学生的:反应性行为、主动性行为,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帮助教师改进其教学行为.吴康宁、李丽红从学生角度出发,按互动主体将课堂生生互动划分为: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4][5],为研究数学课堂提供便捷,但其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划分不够细致,比较宏观.曹一鸣等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师生互动行为中的学生行为划分为两个方面——学生主动行为与学生被动行为,同时单独研究了学生上讲台讲演的行为特点[6],弥补了学生主体性行为的研究空缺.

为了研究需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行为,本文的学生主体性行为编码系统是在曹一鸣的学生上讲台讲演行为、学生主动行为、学生被动行为等研究基础上修改而成(如表1).

2.3.2 学生主体性行为编码解释

通过观察录像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可以发现,在中国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主体性行为主要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来体现,包括以下四种:回答问题,讲述板演,小组合作,课堂练习.在此着重区分回答问题和讲述板演,学生回答问题行为专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座位上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主动发表见解;讲述板演行为专指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到讲台前面,面对全班学生对某个教学内容或知识点、题目的讲述或板演.

表1 学生主体性行为编码系统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在M1中,T1教师首先用过山车视频作为情境导入,以“如何定义函数在某个点x0处的导数”,“你还记得函数在某区间上的单调性定义吗”两个问题带领学生复习回顾,并引出本节课的探讨主题:函数在导数中的应用——单调性;接着通过动手操作和理论探究,从形与数两个角度说明导数与函数单调性的内在关系及相关性质,辅以练习巩固知识点,最后请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在M2中,T2教师首先通过练习回顾旧知,以具体的函数例子探讨导数的正负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接着由特殊到一般,请学生归纳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方法,并应用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自己构造函数,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用导数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两位教师的教学环节都能体现出数学新课改的目标,在某些环节设置的出发点也大致相同,但整个课堂的设计思路不尽相同,在学生课堂主体性的体现上也有很大不同.

3.1 两种不同模式下的学生主体性行为用时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在M1下,学生主体性行为时间占整个课堂时间的半数以上(53.30%),其中回答问题(AQ)所用时间最多(16.58%);而在M2下,学生主体性行为时间只占整个课堂时间的37.04%,远低于M1中学生的主体性行为时间,其中占比最高的为学生课堂练习(CE)时间(20.60%),占整个学生主体性行为时间的半数以上.在四类学生课堂主体性行为中,M2中的学生课堂练习时间远高于M1(14.52%),但其他三项所用时间远低于M1.

表2 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主体性活动用时统计

3.2 不同类型学生主体性行为特点分析

3.2.1 学生回答问题行为的特点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行为仍然是学生主体性行为的最主要表现之一,但从两节案例视频的统计数据(表3)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受教师提问的限制较大,均未出现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疑问的行为,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少部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或纠正.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课堂效果来看,个人回答比全班齐答的效果要好,T1教师尤其擅于引导学生对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维活跃度.而两种教学模式下,全班齐答的参与度和个人回答相比都大打折扣,存在滥竽充数的情况.

表3 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回答问题行为统计

3.2.2 学生讲述板演行为的特点分析

讲述板演(简称讲演)是一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表达与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很好的方式.通过数据统计(表4)和观察录像,可以发现,教师指名讲演是讲演的最主要类型,并辅以电子讲演,讲演形式多为一人讲演,再由不同的学生进行补充和纠正,从而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两节案例视频中均未出现补充讲演和多人讲演.在M1中,学生讲演行为的次数较多,平均单次用时49.8秒,说明T1教师比较注重学生课堂上思维的发展和培养,通过学生自己的表达,发现其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巩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M2中,整节课只有一次学生讲演行为,且用时较短,仅有34秒.由此可见,学生的讲演行为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仍需要教师的推动和鼓励,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提供展示的机会,学生得到讲演锻炼的可能微乎其微.

表4 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讲述板演行为统计

3.2.3 学生小组合作行为的特点分析

小组合作是促进学生课堂交流、培养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的重要方式,在选取的案例视频中,两位教师均提及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但组织小组学习的次数都不多,最常见的形式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后,让同桌两人或相邻四人组成小组讨论,教师在教室巡视,与某一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从课堂效果来看,T1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然而学生的讨论气氛并不热烈,只有少部分学生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倾向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在老师多次鼓励后才与身边同学进行讨论;T2教师也表达了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意思,但由于时长等原因,讨论也很不充分.由此可见,在如今的中学课堂中,学生的小组合作行为仍然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对教师而言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能力仍需加强,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仍需提高,小组合作也不应该为了交流而交流,而应该真正起到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汲取知识的作用.

3.2.4 学生课堂练习行为的特点分析

课堂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学生自我检查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案例视频可以发现,学生在课堂练习环节认真投入,相较于需要“说”的回答问题、讲述板演和小组合作,学生更为适应只需要“写”的课堂练习.比较M1和M2两种课堂模式,发现T1教师在课堂练习环节分配的时间占课堂时间的14.52%,占学生主体性行为总时间的27.24%,时间分配较为合理;T2教师从课堂引入部分便用习题导入,整个课堂练习所用时间是总时间的20.60%,占学生主体性行为时间的55.62%,学生在整节课堂中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可否认,题海战术式的学习会让学生更加快速掌握题目解法,但对于学生思维的长期发展却是弊大于利.课堂练习作为督促学生掌握技能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但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中,仍然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

3.3 两种课堂模式下的学生主体性行为差异比较

通过课堂教学视频录像观察,可以发现两位教师提供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截然不同,通过对视频录像的编码研究,更能直观清晰地看出两者间的差异(如图1).M1中学生各种类型的主体性行为占比均衡,M2中学生的主体性行为集中体现在回答问题和课堂训练两部分,占比高达96%.

图1 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主体性行为类型所占比例

4 研究结论及启示

在“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单调性”两节课堂教学案例中,学生的四种主体性行为均有所体现,但从微观课堂的视角,将学生的主体性行为通过编码方式进行量化分析,却发现各种类型的主体性行为在课堂上的表现差异巨大.

4.1 M1课堂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较高,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Z1教师的课堂上各类学生主体性行为占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的53.30%,其中回答问题行为占学生主体性行为的31.11%,讲述板演行为占学生主体性行为的17.17%,小组合作行为占学生主体性行为的24.48%,课堂练习行为占学生主体性行为的27.24%.在M1中,学生主体性行为的频数为56,平均每位同学均有机会参与课堂,学生交流与阐述的机会较多,使得课堂教学是真正建立在学生思考与发言的基础上,各种学生活动的时间安排也较为合理,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更为充分.因此,M1的课堂教学更加贴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充分思考的权力,真正做到学生当课堂的主人,教师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4.2 M2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行为未充分体现,体现出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主导理念

Z2教师的课堂上各类学生主体性行为占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的37.04%,其中回答问题行为占学生主体性行为的39.92%,讲述板演行为占学生主体性行为的3.45%,小组合作行为占学生主体性行为的1.01%,课堂练习行为占学生主体性行为的55.62%.在M2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行为主要集中在回答问题和课堂练习两个方面,且课堂练习所占比重最大,无论是复习回顾还是新知巩固,Z2教师都是通过练习串联;在回答问题时,存在多次教师代为回答问题的现象,学生对老师的回答多为应和,自身缺发思考的时间,这种没有经过学生充分思考的问答,实际上是教师借着提问的形式进行知识灌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仍然被动参与课堂,其主体性难以体现,这偏离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借助视频手段分析,我们发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贯彻依旧任重道远.学生在课堂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通过提问、讲演、交流、练习等一系列体现学生主体性行为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课堂主人公意识,创造一个有利于丰富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将师生间的关系变得民主、友善、平等、合作,如此才能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猜你喜欢
板演性行为课堂练习
“性”有更广泛的内涵!心理学家分析3种形式
动物进化中的性谜题
数学课堂中板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板演的策略
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优化
浅谈小学低年级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人类性行为要受到约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