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诵读*

2022-10-31 06:42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2期
关键词:鼓琴古文节奏

朱 蕾

(庐江县岗湾小学 安徽合肥 231500)

语文课程标准对诵读教学非常重视,强调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诵读的训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诵读不同于一般读书,它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节奏,抑扬顿挫读出文章情感。因此,教师在教授诗歌、古文时,应着重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自我体悟和情感共鸣,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诵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只有在学生读透的基础上,才可以适当向外拓展。因此,在教授诗歌、小古文时,教师在诵读的方面要多下功夫,多做有效引导,让诵读充满趣味。

一、设置游戏,让诵读趣味化

诵读的方式不可以单一化,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还比较浅显,关于诗歌诵读的要求不应多讲,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式诵读,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自己体悟诗歌的音律美。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咏鹅》,我让学生用表演的方式诵读,读到“曲项向天歌”时,引导学生伸长脖子,体验“向天歌”的感觉;读到“红掌拨清波”时,让学生伸出右手,引导他们想象自己的右手是鹅的红掌。教师一边示范表演一边带学生一起诵读,诵读配上肢体语言,更加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诵读中设置小游戏比较符合初学者,学生会觉得小古文也不是那么艰涩难懂,其实很有趣、很接地气。学生第一次接触小古文《司马光》,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保持古文自身的语言魅力,不要刻意讲解太多,以免破坏文章的美感。对初学者来说,教师的示范诵读尤为重要,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里感受小古文的语言魅力。教师示范读,学生自读。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小古文音律,自悟小古文中的故事。教师无须刻意提醒学生文章的节奏断句,尽量做到以读促悟。当然,如果课堂上一直就是单一的读来读去,很难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兴趣,教师就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比如,文中“众皆弃去”一句,在学生诵读时,我提示该用什么语气诵读,学生表示应该用急促的语气读。于是我带领他们融入想象,在课堂上用快、急的脚步演示“众皆弃去”的场景,学生边读边急促跺脚表演“众皆弃去”,趣味盎然。同理,对“光持石击瓮破之”这一句,我让学生仿照小古文把自己的名字代入诵读一遍,学生读道:“浩持石击瓮破之”“蕾持石击瓮破之”……学生读时感觉自己好像身临其境,兴致勃勃,无形中也锻炼了写作能力。

二、创设情境,让诵读情景化

诗歌从诞生起便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诗有节奏,音乐也有节奏。节奏是补充诗意、展示诗情、传达意境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进行诵读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把它们融合在一起,让拗口的诗歌可读、可诵、可唱,学生的兴致也会高涨起来。例如,四年级上册《出塞》是一首描写边塞戍边之苦、征人生离死别的诗,由于诗歌内容距离学生生活的环境很远,学生难以在仅有限的字眼里体悟那种誓死卫国及思念亲人的感情。于是,在讲授这首诗时,我做了背景介绍和情感渲染,甚至设计了趣味小练笔“你想对征人说什么?”可仍未达到预期效果。我灵机一动,正好网上有《出塞》配乐诗曲,我就把它引到课堂播放。有了前期的背景介绍及情感铺垫,此时引入音乐可谓锦上添花。雄浑的音乐响起,学生的心弦似乎被触动,仿佛亲眼看见了“漠漠黄沙,冷冷凄月”,似乎听到了“战鼓雷鸣,刀戈相交”,好像感受到了战场上的“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脸上有了肃然之色。再次诵读时,学生的情绪把握十分到位。

诗歌不外乎“情、景”二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恰到好处的音乐和背景,让诵读情景交融,不再机械乏味。比如五年级上的《山居秋暝》,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代表作,王维的诗歌风格清新淡远、自然脱俗,诗里有画、有禅,而这种意境中的静谧之美仅仅用语言传达略显苍白。于是,我巧妙运用多媒体,课堂上展示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动态图,“秋天,空气湿润润的;静谧的夜,那亮白白的月亮轻照着茂密的松林,不远处,细细的泉流涓涓流淌。”我让学生闭上眼,配着那富有禅意的音乐,引导带学生轻声诵读,进入这美景中。在此情此景的营造中,在诵读声中,诗和人慢慢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意境。

三、仿古诵读,让诵读添底蕴

古诗文都是距离我们几百年的先人智慧的创作,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要尊重传统文化。例如,在教授小古文《守株待兔》时,我指导学生读熟、读透、读懂后,设置闯关诵读游戏。我先在多媒体上出示这篇课文的竖排繁体版,还原古文排版无标点、无断句、自右向左的形式,让学生读,读得好再闯下一关。接着,我在多媒体上又出示《守株待兔》的竖排隶书版,依然让学生进行闯关诵读。设置此游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增强古文底蕴,让学生知道这些字在古时的样子。三年级学生阅历尚浅,所以我设计的一些仿古阅读都比较简单,主要培养学生一种仿古诵读的感觉。当学生到了六年级的时候,教师斟酌学情,仿古诵读的样式可以多样化,游戏闯关难度可以适当提高。例如教授六年级上《伯牙鼓琴》时,教师直接明确诵读要求即可,但课文诵读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还应单独拎出来讲解,比如“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虽然平时诵读的要求是禁止拖音,但此时为了切合文中情感表达的需要,更为了贴近古人诵读的习惯,这“乎”字要求拖音长读。此时的诵读就上升到吟诵,吟诵注重音律,诵读注重节奏。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先做示范吟诵,然后再让学生尽情表演拖音“乎”。学生模仿古人,有的情义满满读,有的摇头晃脑诵,有的惊叹不已吟,多种多样演绎拖音吟诵“乎”字,不亦乐乎!

诵读教学,最忌讳重复单一、寡淡无趣,所以教师设计读的环节格外要花心思。诗歌在古代是配曲吟诵的。在教授《伯牙鼓琴》时我设置模仿古人吟诵环节,我先仿照古人吟诵方式,用“咿呀呀”的自配戏腔当学生面“唱”出了《伯牙鼓琴》。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吟诵方式,感觉特别新奇。他们摩拳擦掌,纷纷尝试自己吟诵,在吟诵中刷新了对“读”小古文的认知,改变了小古文在心目中的形象,意识到小古文诵读可以声情并茂,韵味悠长!

诵读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运用一切方法,让孩子爱上诵读。学生只有沉浸在诵读中,才会自觉不自觉地赋予文章旺盛的生命力,让经典在时空隧道中散发无穷的魅力。

猜你喜欢
鼓琴古文节奏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读出经典的新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问世间,“琴”为何物
泉水滴答
节奏
称象
嫦娥奔月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