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背景下小学戏曲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以马鞍山市西湖花园小学戏曲校本课程为例

2022-10-31 06:42宋玲霞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2期
关键词:唱段黄梅戏戏曲

宋玲霞 高 萍

(马鞍山市花山区西湖花园小学 安徽马鞍山 243000)

201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此项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和通识普及化发展,笔者所在学校把戏曲音乐作为建设音乐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本文将对马鞍山市花山区西湖花园小学戏曲校本课程的开发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明确意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戏曲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是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北戏的粗犷,南戏的柔蔓,都显示了民族音乐的多姿多彩。据统计,中国有300余个戏曲种类,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很多中小学校对戏曲文化知识的传播力度还不够,对民族音乐也不够重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开发音乐校本课程,编写戏曲校本教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多层开发,编写个性化校本教材

(一)从地方特色文化出发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曲种之一,是安徽省地方戏曲主要曲种,被称为“皖剧”。西湖花园小学戏曲校本教材以黄梅戏为主要内容,以三年级为起始年级,每个年级教材内容分上下册,每册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板块,分别是黄梅戏戏曲知识、黄梅戏经典唱段、黄梅故事、课外阅读、编创与活动,每个单元安排2~3首黄梅戏经典曲目,教材最后一个单元是“戏曲百花园”,补充了中国五大剧种经典曲目,这些内容可以分年级进行学唱或欣赏。

(二)从学校办学特色出发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西湖花园小学的办学特色。戏曲艺术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渠道。西湖花园小学戏曲校本教材以中国传统戏曲——黄梅戏为主,补充了京剧、越剧、评剧、豫剧传统戏曲剧种曲目。例如,三年级选取了黄梅戏《小女子本姓陶》《正月里是新年》《开门调》等;四年级选取了黄梅戏《对花》《夫妻观灯》《满工对唱》等;五年级选取了黄梅戏《青的青丝发》《谁料皇榜中状元》《一月思念》等;六年级选取了黄梅戏《红梅赞》《到底人间欢乐多》《十五的月亮为谁圆》等;“戏曲百花园”中选取了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这些都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戏曲音乐文化。这些传统戏曲作品的选择,有利于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渗透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自信,促进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提到的“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戏曲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填补了学校音乐校本教材的空白,西湖花园小学将戏曲校本课程作为传统文化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教师专业特长出发

戏曲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是音乐教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也是个人专业能力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西湖花园小学戏曲校本教材是全体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本校学生学习戏曲文化现状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做出评估后,根据小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对教学素材进行研究、选择、组织,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集体完成编写。作为音乐校本课程建设的参与者与开发者,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掌控音乐课堂教学。

(四)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西湖花园小学戏曲校本教材与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按照不同年级段、曲目难易程度、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戏曲剧种的不同等编排教学内容。制定好不同年级的学习主题,每单元教学内容以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主,适当增加一些其他相关课程内容,使校本教材的内容更具广度、深度和科学性。

西湖花园小学戏曲校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的内容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和认知规律,不仅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四年级主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唱一些篇幅短小的经典唱段,了解黄梅戏的语言、唱腔、化妆等戏曲文化知识,使其初步了解戏曲的艺术形式,培养初步的艺术理解能力;五、六年级则要求学生了解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创作背景、作者经历、演员传奇等知识,通过作品欣赏、改编、表演等形式,深入理解戏曲相关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在信息技术与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爱程度远远高于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更高于中国传统戏曲。西湖花园小学戏曲校本教材以普及戏曲文化教育为目标,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实际,精选戏曲内容,改编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习兴趣,完成戏曲知识的学习。《女驸马》《打猪草》等戏曲故事让学生亲近了戏曲;“三打七唱”“四功五法”等戏曲知识让学生了解了戏曲;严凤英、马兰等艺术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看到了戏曲发展的历史;《对花》《谁料皇榜中状元》等经典唱段让学生爱上了戏曲。将这些作为戏曲启蒙阶段的教学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也为学生爱上戏曲文化搭建起了桥梁。

三、课内外联动,唱响戏曲艺术经典

戏曲是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服饰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西湖花园小学戏曲校本教材的开发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创造性地融入了学生的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

(一)课内渗透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人数比学习西洋乐器的少很多,很多学生从小学习西洋乐器,对贝多芬、巴赫、柴可夫斯基了解较多,对梅兰芳、严凤英、常香玉等了解较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凤阳花鼓、什么是徽剧和庐剧,对一些著名的戏曲剧作缺乏了解,对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西湖花园小学戏曲校本教材的立足点就是课堂教学,目的在于普及戏曲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鉴赏,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戏曲艺术。

1.音乐课堂的渗透

渗透戏曲唱腔。黄梅戏的唱腔如行云流水,清新婉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通俗易懂。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其中,主调又称正腔,包括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运用最广的是花腔和平词两大唱腔。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呼舍”“喂却”等,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打猪草》,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夫妻观灯》《对花》等唱段;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婉转悠扬,如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满工对唱》、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女驸马》等唱段。花腔的旋律线条非常口语化,平词的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

渗透戏曲角色。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是中国五大剧种,“生、旦、净、丑”是戏曲的四大行当,而黄梅戏角色行当是在“二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打猪草》、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夫妻观灯》、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满工对唱》等唱段中,陶金花、金小毛、董永、七仙女等就是“二小戏”中的生角和旦角的代表人物,只有在正本大戏中才有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

渗透地方方言。掌握地方方言,了解地方文化是学习戏曲的前提与基础。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怀宁地方话为依托,以安庆方言来歌唱和念白,语音调值低平,婉转动听。黄梅戏的发音有着安庆地区独有的特点,如《打猪草》中的“猪”“竹”的发音都是“ju”,只是声调不同;《对花》中的“颗”读“kuo”;《满工对唱》和《我家住在大桥头》中的“绿”和“六”读“lu”或“lou”。对于刚接触黄梅戏的小学生来说,只要读准戏曲唱段中关键字词的发音,体会黄梅戏独特的地方特色方言即可,这是传统文化学习的一种渗透,也是文化传承学习的一种方式。

渗透“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是戏曲的四大基本功,会唱是主要任务。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以学唱一个唱段为主要目标,可以结合“说一句念白”“表演一个动作”“欣赏一段武打”来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辅助戏曲教材中唱段的学习。在学唱《对花》前,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对花》的内容,提升学生对《对花》学习的兴趣。学唱《对花》时,教师可以将男女生分组,一个男生搭配一个女生,教师跟着录音教学生学习兰花指和兰花掌的动作,动作学会后,跟着录音完成唱段表演。学生在动作表演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聆听和模唱,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唱段。

渗透戏曲行头。古人将戏曲服装称为行头。沿用至现代,行头泛指一切戏曲演出用具,包括服饰、头饰、演出道具等。受条件限制,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展示所有的戏曲行头,可以结合戏曲校本教材中的经典唱段向学生介绍。如学唱《女驸马》片段时,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公主穿的蟒袍、戴的凤冠和拿的折扇,也可以现场让学生穿一穿戏服、戴一戴头饰;还可以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戏曲中帝王将相等贵族穿“蟒”,男蟒袍长到脚面,上面绣龙的图案;女蟒袍较短,一般不过膝,上面绣龙或凤;官服的前胸和后背各有一个绣着动物的方块图案……学生通过观察戏服的色彩、图案、头饰、穿戴方法,激起了学习黄梅戏的兴趣,培养了对黄梅戏的热爱之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戏曲知识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戏曲的剧种、妆容、打击乐器的介绍。

2.美术课堂的渗透

美术课是与音乐课联系最密切的一门课程。小学美术教材中就有关于戏曲教学的内容。美术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特长,把中国戏曲文化知识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在美术课堂中渗透中国戏曲文化教育。如低年级学生认识生、旦、净、丑不同戏曲人物的脸谱,了解不同的颜色勾勒出不同的脸谱,体现了不同戏曲人物的特点;中年级学生可以用橡皮泥做出戏曲人物泥塑,尤其是精美的服饰;高年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了解的戏曲知识设计自己喜欢的戏曲手抄报,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衍纸制作各种戏曲人物头饰和戏曲人物造型的脸谱挂饰。

3.德育课堂的渗透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课、语文课等,结合戏曲校本教材加强学生戏曲通识教育,引导学生用日记、小作文等形式将自己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这也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一种形式。

(二)课外延伸

戏曲课外创编活动是西湖花园小学戏曲校本课程的课外延伸,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戏曲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

1.成立“小梨园”戏曲社团

为了让更多的小学生全面了解历史悠久的戏曲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培养学生的戏曲素养,学校可以成立戏曲社团或者少年宫兴趣小组,邀请当地一些戏曲演员或者相关人员到校为戏曲社团的孩子们举办戏曲知识讲座和戏曲表演培训。邀请戏曲演员对戏曲社团的学生进行水袖表演的指导。戏曲演员可以通过现场演示水袖“撑、冲、拨、扬、掸,甩、打、抖、勾、挑”的动作,如学生对打袖比较感兴趣,可以请教专业教师解释打袖代表的含义,还可以指导感兴趣的学生现场表演打袖的动作,配上眼神表现人物怒斥和不悦的情绪。再如,可以邀请戏曲相关人员为戏曲社团的孩子们讲解戏曲相关知识,如认识戏曲人物中的服饰、行头,了解生、旦、净、丑行当的特征,介绍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基本功要求,等等。学校成立戏曲社团组织,吸引更多戏曲爱好者进入团队中,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此外,音乐教师应定期对社团进行指导,包括戏曲指导、戏曲排练等,让有能力、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展现自身在音乐戏曲方面的优势,为参加各项演出和比赛做准备。

2.参加各类戏曲表演活动

表演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表演能让教学成果得到更好的呈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文件印发之前,很多学校对戏曲文化重视不够,学生戏曲演出活动举办得比较少。现阶段,学校可以根据上级教育部门对“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相关要求,增加传统戏曲文化的演出活动。例如,在校庆、“六一”会演、元旦会演等活动中增加戏曲演出的场次。另外,学校为热爱戏曲文化的师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演出和比赛活动,必要时要提供经费支持,保障演出和比赛达到较好的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戏曲是新时期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进校园”工作是振兴戏曲、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将戏曲文化知识与本地实际、学校校情和学生学情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策略地把戏曲文化介绍给学生,为他们了解戏曲知识、感知戏曲魅力、传承戏曲文化拓宽渠道、构建平台,增强新一代中华少年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唱段黄梅戏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了不起的黄梅戏
戏曲从哪里来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黄梅戏曲课
音乐旋律的级进模式与人物形象的同构
音乐剧中表演与歌唱的整合艺术表现
歌剧《魔笛》选段《复仇的火焰》艺术特点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