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倩
[摘要]中国歌剧的民族化探索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各个不同时代都有代表作产生,进入21世纪,中国歌剧的探索已经进入深化阶段。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一部外国人演唱、表演的《秦始皇》,在艺术与文化感觉上有一种跨越时空的距离感;对于外国人而言,这是一部中国本土历史文化题材的歌剧,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高渐离 人物性格 形象 唱段
歌剧是从西方引入我国的一种艺术体裁,在结合中国文化语境逐渐民族化、地域化的过程中,歌剧的民族化语言、题材、气质、风格等探索也随之深入。由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和著名作曲家谭盾合作而成,并由世界著名男高音多明高加盟主演的现代歌剧《秦始皇》(“The First Emperor”),于2006年12月21日首演之际便受到了世界文艺圈的关注,充分展现出了我国21世纪以来的歌剧创作实验成果。这部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首演的中国歌剧作品采用外籍演员,用英文演唱的形式,呈现出一种中西方文化元素结合的歌剧特点,带给国内外的观众耳目一新的效果。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一部外国人演唱、表演的《秦始皇》,在艺术与文化感觉上有一种跨越时空与距离的疏离感;对于外国人而言,这是一部中国本土历史文化题材的歌剧,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这部歌剧也成为音乐发展史上一部伟大的融合与创新尝试的作品。
一、剧情对于高渐离的人物形象塑造
谭盾深谙国内外戏剧的理论和风格实践特点,也同样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他在创作中,将对人物的表现与各国的不同文化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首先,《秦始皇》中的高渐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在整部歌剧中都起到一个桥梁性的连接与中介作用——一方面连接他的内心敌人——秦始皇,另一方面连接起了秦始皇的女儿栎阳公主,因此需要采用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与之对应,需要采用富有悲剧性的戏剧或抒情男高音进行演唱。秦始皇与栎阳公主是父女关系,二人的对唱一般都结合着高渐离的情节展开。因此,高渐离在一恨一爱两个人中进行着艰难的抉择,连接起了不同的剧情关系。高渐离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正如悲剧性的先秦历史一样,他在本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部歌剧为了叙述秦始皇建立在残暴基础上的丰功伟绩,同时在用另外一条线索表达了高渐离的英雄形象。他站在秦始皇残暴的对立面,反对其横征暴敛、乱杀无辜,谴责了历史人物的过失与弊政,从而树立起一个善良、正直、刚正不阿的英雄形象。高渐离在剧中所塑造的悲剧性人物形象,采用男高音的声部进行演唱,尤其是抒情男高音进行演唱,是比较符合戏剧中的矛盾揭示需要的。
其次,鉴于高渐离在剧中扮演者一个极具个性特征的人物。整部歌剧因为他而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因此还需要表达出一个不畏强权、不畏强敌,为了爱情、爱人却可以委曲求全的人物形象特点。在歌剧《秦始皇》中,高渐离的人物性格与形象刻画非常鲜明,在音乐特色上也很好地运用了抒情男高音的特征,加之地域文化特征的融合,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出了这一人物性格特征。比如高渐离一出场时的装扮——不仅身穿着褴褛的囚衣,而且在额头上还被烫着大大的“囚”字,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表现出一种愤怒的表情特点。围绕着他的形象展开的音乐部分不仅坚实有力、音响色彩厚重,而且音乐的节奏音型与旋律片段也都具有短促有力的效果。当秦始皇提出要高渐离为他写颂歌时,他简直是愤怒至极——音乐不仅采用大的乐队,还运用宣泄性的情绪进行演唱。尤其是在第一幕的第二场景中,这个片段的音乐:宣叙调与咏叹调中的主题部分,不仅都充分表达了高渐离对祖国、家乡人民的无限热爱和恋恋不舍,还表达出他对暴君、对其国家和人民蹂躏的痛恨与鄙视。
再次,高渐离还具有不惧死亡威胁、温柔细腻的内在特点,因此其咏叹调的演唱也需要进行抒情与浪漫的演绎。在剧情中,高渐离为了不让秦皇让其写颂歌的要求得逞,就采取了强烈的绝食抗议方式,以死拒写。此时的秦始皇女儿——栎阳公主对他产生爱慕。这一段咏叹调中的情绪、情感起伏比较大,不仅这个唱段在整部歌剧中都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与崇高性,还在描写高渐离和栎阳公主的爱情唱段中占用了很大的篇幅,以此表达爱情的美好与力量的伟大。第一幕第三场高渐离演唱的咏叹调片段中,歌词中曾经连用几个比喻,非常形象的表达出暴政之下爱情的美好及高渐离在临死之前对栎阳公主的爱慕之情。此时面对他痛恨入骨的暴政皇帝秦始皇和他爱慕不已的栎阳公主,即使是宁死不屈、满腹仇恨,高渐离也变得更加温柔、细腻。此时真诚的爱情对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体现出了高渐离做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具有的鲜活性特点。高渐离的咏叹调中也不乏悲天悯人、嫉恶如仇的情感表达,但是这种情感对于高渐离而言,是无力且无奈的。早在教授栎阳公主音乐的时候,高渐离就目睹了修建万里长城的奴隶们被监守无情殴打、斥责、折磨的情形。他所演唱的这一部分的咏叹调中既有怜悯之情,也有对秦始皇奴役百姓的行为的无奈与痛恨之情。离开了咏叹调,这些对高渐离的表现都是无法进行的。每一首不同的咏叹调唱段都很生动、很形象地塑造出了高渐离在不同场面、背景下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情况,具有深刻揭示剧情的作用。
二、音樂特点对高渐离性格的刻画
首先,音乐对高渐离的性格塑造,具有非常明确的对应性特点,可以让人们一目了然的感受到高渐离的性格特点与角色特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保罗·葛罗姆(Paul Groves)在剧中担任高渐离这个人物角色的塑造,他所演绎的人物性格不仅具有明确的对应性特征,还具有出其不意的象征性、暗示性等西方文化中常用的文艺特点,并进行表达。保罗用他优美的嗓音生动地演唱出了这些剧情中的不同阶段、场面下的高渐离形象与性格特点,穿越历史时空再现出一个伟大、弱小、刚正不阿、坚贞不屈的英雄高渐离形象,也以其独特魅力刻画出一个性格坚强、有血有肉、爱憎分明、正义凌然的人物特征。比如,在第二幕第一场的咏叹调唱段中,就有部分歌词采用了象征性、暗示性艺术手法,表现出唱段的内涵特征:“一块石头会哭吗?一只乌龟能飞起来吗?一定要为一个人的喜好而毁掉另外一个人?”采用三个连续性的问句,将铁石心肠的秦始皇形象与欲哭无泪、无奈无力的高渐离形象进行对比。“我知道将军和大臣要谋划杀了我,即使我当上了大乐师也会被打掉牙齿坐牢。可是我活着又能为我的爱人带来什么呢?好,好!为了我的爱人,为了我的爱人栎阳,我会完成颂歌”这一段歌词,与上一乐句意义完全相反。这种对抗与顺从的对比,呈现出高渐离在面对残暴的人与善良的人时所采取的不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性与鲜活性特点。在音乐方面,这个唱段采用重复与对比的曲式结构:A(a+a1)+A1(a2+b)+连接(c),音乐采用西方调式素材,bB大调。但是a1不仅是a的素材变化与重复,还是a2与a的节奏宽放后的变形素材,在很大程度上与后面的连接c也具有很大的联系性。演唱这部分的咏叹调时需要关注歌词中的象征性与音乐上的对比、类似性特点。这种对比与类似,也是高渐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某种刻画。另外,演唱这个咏叹调时需要关注旋律的走向与情感的对应性特点。比如在A段中,采用了连用两个比喻和三个反问的方式进行歌词意义的解读,此时也采用了两个连续上行的大旋律线条进行。这个旋律走向,不仅很好地表达出高渐离对秦始皇的强烈不满,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一种坚决的肯定意义。再比如,在演唱a句里面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时,需要关注其音乐素材虽然均采用级进模式,但是却需要对反问事物进行强烈的情绪跳跃性表达,需要采用不可能的口吻表现出对假设问题的肯定,对现实暴政的质问。在演唱第三句中时,也需要关注下行模式的旋律进行与以强拍表达对命运的无限感慨,这也是一种旋律与情绪情感的对应性表达。a1句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自己难逃厄运的无奈之情,旋律部分由4/4拍变为3N拍,富有律动性和紧张性特点。A1段和后面的连接总体是处于一个强烈的情感碰撞部分,此时的节拍已经转为2/4拍,从而更富有进行曲式的特征,表达出对人生无常、无奈的归宿感慨。同时,这种音乐素材的设计,也是为了表达高渐离对自己深爱的栎阳公主的无限眷恋和无可奈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高渐离忍痛咬断了自己的舌头,在痛苦中挣扎着用血为秦始皇写颂歌,表达出他决心成全爱情的意识表达。但是这个咏叹调音乐中,仿佛是高渐离提出的一个疑问:音乐也采用变化无常的节拍、节奏和旋律句式,深刻的表达出人生命运、国家命运在痛苦中选择,在无可奈何中选择的复杂情感特点,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特点,在更深层次上表达出对栎阳公主的无限眷爱。
三、在更高层面上形成“同构”关系
歌剧《秦始皇》中的每一首咏叹调都将不同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心理活动描述得活灵活现,歌剧中的每一首咏叹调也都可以对应着每个不同角色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同时,音乐主题动机是一种象征,不仅可以在重唱中很好地把各个声部之间的旋律有机的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独唱中完成对不同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情景、场面变化的配合。谭盾在这部歌剧中设计的咏叹调音乐既在歌词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对应性特点,也在旋律与人物关系上确立了一种对应性特征,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音乐与剧情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在更高层面上形成“同构”关系。这些对于高渐离这个人物角色与性格刻画、内心描写都是具有多样性的表达作用的。
(责任编辑:晓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