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超天
[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独创性的一流艺术家之一,他的音乐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因为他的风格独特,人们绝不会把他的风格和其他作曲家的风格混淆。不论他的作品,还是钢琴演奏技术,都创造了划时代的功绩。
[关键词]肖邦 音乐风格 圆舞曲
弗雷德列克·肖邦(Frederic Chopin),1810年3月1日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郊区,热左瓦·沃拉村庄。父亲尼古拉士肖邦(Nicholas chopin)是法国人,年轻时移居波兰,是一位语文教师,喜欢音乐,且能吹笛子,会拉小提琴。母亲贾斯蒂娜是波兰人,也是音乐爱好者,能弹一手好钢琴。由此可见,肖邦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里,这对于他后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起到了良好的环境影响。他继承了父母的特质,幼年时便显露出了音乐天赋,表现得敏感、聪明、极富想象力。传说当他的母亲和姐姐露易丝在钢琴上弹奏舞曲时,他便会因为听到音乐中的甜美、纯静和精致而潸然泪下或手舞足蹈。肖邦六岁开始学习钢琴,七岁便创作了第一首作品,波洛涅兹(g小调),八岁举行公开演出,获得不小的成功。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独创性的一流艺术家之一,他的音乐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因为他的风格独特,人们绝不会把他的风格和其他作曲家的风格混淆。他是唯一把全部创作精力集中在钢琴上的艺术大师,从一开始创作就把他丰富的想象力献给了黑白相间的键盘,这在世界音乐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世人认为,肖邦是为钢琴而生。
不论他的作品,还是钢琴演奏技术,都创造了划时代的功绩,他的创作几乎涉及到了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即兴曲、夜曲、谐谑曲、圆舞曲、协奏曲、奏鸣曲等。他赋予了这些体裁潜在的艺术表现力和新的内容,其作品富于浪漫主义精神色彩,音乐意境是整个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精髓和代表。“肖邦的音乐词汇色彩斑斓,内心世界极为丰富,把音乐与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肖邦除了作曲技法高超之外,他对于现代钢琴演奏技巧奠定了开拓性的基础,在晚年他认识到,只用手指弹奏的那种卡尔克布伦纳的方法不好,在用手腕和手指的同时还要运用前臂和后臂,他采用各种触键法演奏和教学,但更加重视好的连奏(Legato)和如歌奏法(cantabile)。所以说,李斯特的钢琴技巧是建立在肖邦的技巧之上的。
“从肖邦的音乐结构中来看,他大量运用了拿波里六和弦、增六和弦、属七、减七和弦等以及属九和弦,从和弦功能上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同时还对织体、装饰音、旋律、和声等方面进行了革新,挖掘了钢琴乐器的表现潜能,比前辈钢琴作曲又进了一步。”
在肖邦的一生中,不同时期创作了17首圆舞曲,尽管圆舞曲在他的作品中,不像源出于波兰民族形式的波洛涅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一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他一生的创作过程中,一直在写圆舞曲,最初的尝试是在他16岁(1826年)和17岁(1827年)的时候,因为这些曲子不够成熟,没有收录在肖邦的作品集里。而作品64号中的三首圆舞曲是他生命最后年代(1846-1847年)创作的,是他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每一首都优美悦耳、美妙动人、寓意深刻、富于幻想。
他的圆舞曲不像19世纪后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家族所创作的维也纳圆舞曲那样,成为了欧洲城市中最流行的社交性圆舞曲,而肖邦的圆舞曲显然不是跳舞用的那种“圆舞曲”,其速度变化大,节奏自由,风格高雅,音乐织体极富钢琴化。所以我们不难窥见,肖邦的圆舞曲不是为了“跳”,而是为了“听”而作,是音乐会欣赏的钢琴圆舞曲。每一首都拥有非凡的欣赏价值,格调高雅、超凡脱俗,这是钢琴诗人的“舞曲诗”,其富含的诗意情调,欣赏后会使你心旷神怡,无言表达。
他的圆舞曲从其内涵性质而言,一类是富于炫技性的,表现华丽激情、辉煌光彩的情绪。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辉煌的大圆舞曲》,作品18、作品34之1、作品34之2、作品34之3等。另一类是富于抒情诗意情感色彩的,带有忧伤、孤寂、黯淡心情的钢琴音诗,有着各种各样的抒情形象和歌唱性旋律。这方面的作品大概有四首,一、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作品64N之2,二、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作品69之1,三、b小调圆舞曲作品69之2,四、a小调圆舞曲(无编号)。
而在抒情诗意情调的圆舞曲作品中,最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要属升c小调圆舞曲作品64之2。这首作品是1847年,也就是他去世前两年创作的,这个时期,他的结核病已经严重,健康每况愈下,时常发烧、咳嗽、疲倦,他对于自己的健康和祖国的命运担忧苦闷。所以这首圆舞曲歌唱性的主题旋律充满着忧郁的沉思、黯淡的色彩。然而,旋律非常优美,和声的巧妙应用也技高一筹,它是和声语言和旋律之间自然结合的典范,具有深刻的诗意和内涵世界。
这首圆舞曲的曲式结构颇具特点,也是肖邦独创的结构形式,是带有回旋曲特点的三部曲式。其中美妙、轻盈、快活的乐段反复出现了三次,而且都是叠句形式出现,使乐曲的不同部分有机串联了起来,把一个人不同的情感境界淋漓尽致地囊括在一首乐曲之中,忧郁一陕乐、黯淡一明朗、压抑一轻松……
主题音乐开始在不完全小节的第四拍四分音符升G上面,次小节马上在这个升G音上方出现小六度E音,这似乎是一声长啸、一声呐喊、一声叹息,是对自己病痛和祖国命运担忧的宣泄。主题音乐第三小节休止符的巧妙应用,显得音乐极为典雅高贵,也是一种内心抽泣的感觉,音乐在这里的呼吸,是一种内在的呼吸,心理上的呼吸,具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感觉。而小节的第三拍是稳健的四分音符六度和声音程,使乐曲显得稳健、典雅、高贵,其美妙的韵味美不胜收。
从调性上看,樂曲在进入关系大调后很快就转回原调升c小调。经过一个半音阶后,主题再一次出现,肖邦把高超的作曲技法和个人的情感世界紧密糅合在一起。第一小节小六度和声音程升G和E,下行到小二度重升F和升D和声音程,由主功能到重属和弦,使两端同一个音阶的二度音反向级进,进入属七和弦。属七和弦上方的旋律音出现了不协和的九度音,这种和声色彩使旋律显得忧伤悲凉。当然这种情绪还需要缓解,人生总是要向光明而看,音乐最后进入的主和弦,协和的音响效果,预示着他的情绪得到了缓和,见谱例1。endprint
肖邦从一开始创作就不是复调作品,而是带伴奏的旋律。他的旋律源自于他对波兰民间歌舞的熟知。但是,对于他这位从小具有音乐灵感的作曲家来说,纯属个人灵感触发的灵感远比这些现成的素材多得多,他的那些带有装饰音的乐句,往往都有声乐的特点,缠绵悱恻、回荡翱翔,最后似乎是无可奈何地结束音流,但意犹未尽。然而,他的作品中有时也会出现复调片段,比如第一部分结束前的25-30小节,低音声部都是附点二分音符,并且采用半音下行。它们分别是:升E、还原E、升D、还原D、升C,与上方旋律音构成了复调对位,上下融为一体,真可谓设计精巧,效果独特。这反映出肖邦的情绪一步步在消沉低落,演奏的时候这些二分音符要连贯突出,凸显其和声效果,见谱例2。
接着音乐出现了两次明朗、活泼、愉悦急速流动的音型化乐段。33-38小节每一小节开始的第一个音,分别是G、F、E、D、C,即二度下行模进,每小节都是同样节奏的八分音符,音流下泻,渐弱力度,八分音符连续不停的涌现,增添了轻盈的旋转性,美妙至极。从33小节开始,这个部分可以加快速度演奏,有的版本在这里标注有piu mosso记号,不论这里标注没有标注这个更快一些的速度术语,但是从乐曲的情绪感觉上应该快一些,以达到轻巧、活泼、快乐、高兴和明显的旋转性效果,高贵典雅。这似乎是肖邦暂时忘却了内心的痛苦和伤感,而处于快活的心境状态,见谱例3。乐曲进入中部以后,转入降D大调,旋法特点发生了对比性变化,八度大跳是这部分的特点,音乐情绪激昂高亢,同时旋律的气息拉长了,单音模式旋律进行不但增加了优美的抒情性,而且使音乐具有歌唱性色彩,活跃的情绪,显得热情明朗,同样表现了肖邦暂时忘却了内心的痛苦不安,情绪处于阳光的状态,左手伴奏有切分效果,这是肖邦最具特色的音乐段落之一,见谱例4。
乐曲从129小节进入再现部,这个再现部分和其它圆舞曲有所不同,和第一部分相比没有任何变化处理,完全按照第一部分的原样搬来。这个部分另一个区别在于,它不像辉煌、华丽的圆舞曲那样,没有一点尾声的安排,而是结束在叠句上,流畅轻盈,妩媚沁心,令人回味无穷的,颇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韵味。
肖邦在他病痛、憂郁、孤寂、伤感、不幸的晚年,给世人留下了忧伤含蓄又快乐悦耳,百听不厌的不朽之作,实属珍贵。肖邦的音乐能够经过时间的淘洗而历久弥新,将永远是天籁之音,千古流芳,这正是肖邦作品无法估量的成就之一。
(责任编辑:杨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