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 庆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和进步的指导思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是为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减负增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文章将结合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经验,探索“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策略。
在课堂模式固化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师生一直处于指导与被指导、主动与被动的对立关系中,学生的思维惰性明显增强。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小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而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迟迟得不到提升,自然难以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小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是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减负增效”目标的基本前提。若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态度,那么他们的心理压力会逐渐减轻,学习效率也会逐步提升。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相对消极的状态,他们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未能主动收集和获取学习资源,也较少展开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具备巩固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我反思的功能,但是,传统作业模式中的内容,具有高度的重复性,且数量巨大。在完成这类作业时,小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的心理。同时,过重的作业负担也给小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失去了玩耍和自我探索的时间,无法向着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中小学纷纷开启了“减负增效”教育活动,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以及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更为活跃和轻松[1]。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双减”课堂上,教师会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引导学生开启深度谈论,课堂上的互动性和活跃度会更强。此外,教师也会以学生的主观感受为主,调整或改进课堂教学计划,所以,小学数学课堂的氛围相较之前也更为活跃。
其次,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减负增效”课堂模式的应用,减轻了小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和辅导压力,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体育锻炼、文艺活动上,这有利于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最后,有助于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减轻学生负担的背景下,教师能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作业内容等进行精简,引导学生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大幅提升[2]。
为了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真正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教师应对小学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构建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主观体验为依据的“减负增效”课堂,进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接下来将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以预习、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等为载体,探索“减负增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预习是教学准备阶段的重要环节,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有奠基作用,这足以说明预习的重要性。“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和课后辅导负担,而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是他们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就说明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在预习环节,如果学生能够掌握主动权,全面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那么他们就能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提炼教学重点和难点[3]。因此,为了践行“双减”教育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教师应通过微课视频资源或者预习任务单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预习,让学生在清晰简洁的预习任务中理清预习方向和学习重难点,进而提升小学生的预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共享文档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并通过微课视频讲解相关概念,让他们在预习任务单的引领下展开高效预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以此契合“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的教学要求。任务单具体内容如下(见表1)。
表1 “角的初步认识”自主预习任务单
续表
在预习任务单以及微课视频资源的辅助下,学生能够展开自主预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而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水平也能够形成正确的认知,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在“双减”政策中减轻学生负担这一目标也得以体现。
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平台。减轻学生的负担,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还能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促使他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减轻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游戏活动等教学方式为学生减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4]。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这一课时,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可以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有效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课堂检测】
教师在课前导入后,检验学生在预习中取得的成果,考查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及其公式的应用方法。教师借助班级内的多媒体设备,以“随机喊停”的游戏方式,抽取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回顾自己的预习流程,也能从他人的汇报中提取不同的内容,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强化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效果。
【进阶教学】
教师为学生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以学生最熟悉的“购物”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夯实运算基础,以便他们灵活自如地运用“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会陪妈妈买菜吗?
学生:会!
教师:那你们会不会帮助妈妈算账啊?
这时学生的答案明显有了区别,所以教师可以展开引导,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教师:既然你们经常陪妈妈去超市买菜,那么老师想请你们帮一个忙。老师上周日在家中宴请朋友,周六提前去超市买菜,买了3 斤鸡蛋、1 斤猪肉和4 斤土豆,已知鸡蛋6元一斤,猪肉15元一斤,土豆1元一斤,你们帮老师算算,超市收我多少钱合理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根据“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展开计算,这样的方式规避了以往教学中“题海训练”的弊端,既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合作探究】
学生针对生活中有关“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展开探索和分析,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深化知识印象,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上述方式,学生减轻了学习压力,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展现出“双减”背景下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即“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回归校园”等。
作业设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途径之一。在“减负增效”背景下,教师应优化作业设计,严格控制书面作业量,以“课内基础知识+课外综合实践”的形式布置作业,保证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对作业的兴趣,并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准确认知自身的学习水平,找准自身的知识薄弱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漏洞,以此达成“减负增效”的教育教学目标。而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真实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制订完善的作业设计方案和构建线上作业辅导平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进而强化学生的作业指导[5]。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教师应制订完善的作业设计方案,合理安排作业内容,以实践动手操作为作业的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实践中巩固知识和检验知识,为他们提供硬纸板、工笔刀等素材和工具,要求他们在绘制、折叠图形的过程中检验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探究。此外,教师也要构建线上作业辅导平台,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行四边形或者梯形,并绘制出它们的平面图,将其上传到线上平台,由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以此为基础展开线上答疑活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创新作业内容和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减少习题训练的时间,真正为学生减轻负担,还给小学生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明确提出的重要内容。学校和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才能增强。因此,教师应将“减负增效”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为了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在课后服务阶段为学生减负,为他们创设兼备体验感、趣味性的课后服务环境,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探索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等。例如,延续“测量”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后服务阶段,教师提前准备软尺、铅笔、记录本等基本的工具,带领学生在校园内测量实物,如垃圾桶、花坛等,以四人一组的形式,要求每个小组至少选定两个物品进行测量,并在记录本上标注其具体数据。待教师讲解完基本要求后,学生与组内成员展开密切的配合,他们结合课内学习的数学测量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了“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基础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化,对数学教学的抵触情绪也有所缓解,最终完成了“减负增效”的课后任务,践行了“双减”政策。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的支持和影响下,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教学与教育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应仔细研读政策的相关内容,将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技能。由此,学生不仅能夯实自身的知识基础,还能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减轻心理负担,以此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