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震寰
作业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传统语文教学的作业形式较固定,被简单地理解成巩固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学生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的作业批改同样简单化与形式化[1]。如何才能将作业的助学效果最大化,如何才能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作业活动中?如何才能实现作业与课堂间更有效地衔接?分层作业单的应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大有帮助。
分层作业单是指基于教学大纲与教材的要求,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差异性为基础,设计不同方向的教学指导路线,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性的学习指导清单。分层作业单具体可分为前置预习型作业单、课上指导型作业单与后置提升型作业单三种类型。在设计分层作业单前,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语文成绩、课上表现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结合每个小组学生的特点,定向展开教学设计。
分层作业单的应用体现了生本理念的要求,尊重了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基础的学生间的差异,做到了因材施教,使每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分层作业单的运用还可以在班级内部营造一种良性竞争的激励氛围。在求胜心理的引领下,学生彼此之间互帮互助,能以更加积极的状态主动投入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打造出一个有竞争、有合作的和谐班级语文学习环境[2]。
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以知识为本,以练习题为主要形式,作业内容死板、枯燥,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性不契合,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不兼容[3]。“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在开展语文作业单设计时,需要秉持素养优先的理念,减少书面作业的比例,提高语文作业的生活性与实践性,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探索性作业,鼓励他们在动手实践中主动生成体验与认知,完成语文知识的建构过程,获得语文知识、技能与情感的综合性发展。
分层作业单设计与应用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学生,推动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教师在分层作业单的内容选择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与喜好,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贯彻生本理念的要求,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面向他们的终身发展,为他们提供有趣、生动的作业形式。在评价环节,教师也应当丰富评价形式,鼓励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作业的评价环节中,将“教—学—评”打造成一个一体化的学习体系。
分层作业单的应用需要教师对本班级学生进行分层,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与变化速度较快,教师应当动态观察学生的变化,定期重新审视分层的科学性,对分层结果进行微调,确保学生可以处在合适的位置,获得对应难度的作业指导。反之,如果分层设计僵化,就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不利于班级内部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分层作业单具体可以划分成课前、课上与课后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针对特定的教学阶段,发挥不同的教学效果。其中,课前分层作业单以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课上分层作业单则可以辅助学生完成对教材核心内容的梳理;课后分层作业单能推动学生升华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将语文教学提升到新的层次。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作业单系统,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发挥出作业单不同的价值,让其成为学生语文学习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帮手。
分层作业单对不同水平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将分层作业单长期贯彻到小学语文日常教学实践中,才能实现其效果的最大化。分层作业单满足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但客观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要想实现分层作业单的长期应用,学校可以集合教研组的力量,以年级为单位,由多个教师轮流分担每一层次作业单的设计任务。
《爬天都峰》一文在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主题为“多彩生活”,包含《麻雀》和《爬天都峰》两篇文章。作为一个习作单元,整个单元的学习以学生能够“将一件事情描述清楚”为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分层作业单设计时,也应当紧紧围绕这一要求。《爬天都峰》一文难度不大,在旧版教材中作为“习作例文”出现,主要记叙了“我”是如何克服心中的恐惧,在父亲与老爷爷的陪伴下完成登顶天都峰的壮举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认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天都峰这件事情记叙清楚的。在进行作业单设计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心理出发,紧抓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使用习作来记叙自己人生经历的快乐。
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单前,可以将本班级学生分成“基础档”“提升档”与“超越档”三个层次。针对“基础档”学生的主要教学目标为认识18 个字,理清爬山前后“我”的思想变化,能够用语言完整讲述自己曾经经历的一件事;针对“提升档”学生的教学目标为在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提纲的形式将一件事情的要素描述清楚;针对“超越档”学生的教学目标为尝试依托文本写出一篇记叙文。
利用分层作业单,指引学生开展前置性学习是作业单应用的重要价值。前置性学习的开展可以将部分基础性知识内容转移到课前进行,在课堂上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活动,实现师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翻转,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
前置作业单兼具导学案的性质,主要由知识储备与任务清单两部分组成。本课的知识储备部分包括天都峰介绍、记叙文常见写作顺序介绍、记叙文常见写作视角介绍三部分内容。任务清单包括标记注音、朗读课文、提炼主干三部分内容。学生要在课前按照作业单的要求,独立完成练习。“基础档”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长期以来难以跟上班级正常的语文学习进度。针对他们的前置性作业单,笔者在设计时遵循“激活兴趣”与“铺垫基础”两大原则,删除了任务清单中的“提炼主干”部分,加入了“笔陡”“奋力”“发颤”等词语的释义,方便学生理解,同时安排学生绘制三张彩图,展示爬天都峰的过程,重点通过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展示其心理的变化。这种趣味性作业活动的融入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还在客观上加深了他们对本文的理解。
为了让“超越档”学生能够“吃得饱”,笔者在本课的任务清单中加入了自主描绘文章的任务,给出学生“抬头望”“笔陡”“发颤”“奋力”“爬”“攀着”“鼓舞”“勇气”“汲取”九个提示性词汇,安排学生以此为基础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题目以“选做题”的形式安排在“基础档”与“提升档”的作业单中,学生如果觉得学有余力,也可以当作拔高题目尝试完成。
课上分层作业单以具体问题为引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独自探索不同形式的问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空间,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理念的落实大有裨益。
本课的课上分层作业单以“《麻雀》的对比性学习”为主要内容。《麻雀》中的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将“看到、听到、想到”的事情描述清楚;而《爬天都峰》中的“我”,从事件亲历者的视角出发,按照“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时间顺序将事情描述清楚。在分层作业单中,笔者直接向“基础档”的学生展示了两文写作顺序与写作视角的差异,“提升档”与“超越档”的学生则需要自己总结。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混合分组,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一起尝试用不同的切入方式来描述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由此,语文课上教学便实现了“由分到合”的过程,最终所有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描述清楚一件事”所必备的要素。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为一个习作单元,核心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写一件事,并把事情写清楚”。《爬天都峰》的学习内容结束后,学生继续学习两篇习作例文,最终在“生活万花筒”环节完成一篇习作。本课课后作业单的设计总体思路为,让“超越档”的学生独立尝试一篇微型习作,让“提升档”学生可以依托文本利用视角转换重写文章,让“基础档”的学生能够用口语流畅地表达一件自己经历的事。
课后分层作业单首先是夯实基础部分,包括选出正确读音与区分词组两部分内容。各个层次的学生均需完成夯实基础部分。其次,课后作业单包括提升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任务,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续表
课后分层作业单的整体设计置于单元学习的框架之中,能够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借助课后作业为最终的习作训练做足准备。
分层作业单以分层教学理论为基础,以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为指导,将其长期贯彻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营造良性竞争的激励性语文学习氛围。在进行分层作业单设计时,教师应特别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喜好与生活经验出发,满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尊重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推动语文教学完成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跨越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