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夏 贺卫卫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1],是护理专业大一学生第一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繁、杂、多,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众多。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填鸭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忽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把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立体生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一直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趋势[2]。因此,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平台等与人体解剖学课程有机结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雨课堂是教育部与清华大学于2016年研发的智慧网络教学终端,其集教学全程式、线上线下混合式及大数据教学的优点于一体,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3]。下面以“消化管”的内容为例,从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信息化教学平台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高职衔接的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稍显不足,不喜欢死记硬背,学习兴趣不高,但对新兴事物如微课、虚拟仿真软件、网络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有较大兴趣。这就提示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情分析,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学习的自主能力和积极性。
①知识目标:掌握消化管的组成,各部分器官的形态结构,体表投影和各器官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②能力目标:能在人体标本模型上正确辨认消化管各部器官的形态结构、体表投影和位置的毗邻关系;能运用消化管正常结构知识去指导胃插管术护理操作。
③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2.1 教学重点:
①消化管的组成。
②消化管各部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体表投影。
2.2.2 教学重点:
①咽的分部、各部分形态结构和临床意义。
②肛管的主要形态结构。
③教学实施过程。
开展基于雨课堂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课前自学、课中导学和课后拓展的学习活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见图1),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
图1 基于“雨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3.1.1 发布任务,引导自学
课前,教师发布预习任务和要求,将消化管的预习课件、解剖微课和胃插管术操作视频上传至雨课堂,添加课前测试题,进行教学内容重难点投票,并在讨论区发布思考题“1.胃插管术操作时,胃管依次进入哪些解剖结构?2.胃管进入咽部时,为什么患者要做吞咽动作?请利用解剖知识解释。3.当患者出现呛咳、呼吸困难表现时,表明胃管误入什么器官?4.胃管进入食管时,应注意食管的哪些结构?”
学生可在手机微信端查看学习要求和预习任务,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线上资源的学习和课前小测。每页课件下方都有“不懂”按钮,在预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学习内容,可以在课件上点击“不懂”按钮,并给教师留言。如预习PPT课件中针对肛管主要解剖结构这部分内容,有20位学生点击“不懂”,并留言“肛柱、肛瓣、肛窦”的解剖位置不清楚,易混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重点予以说明。此外,学生可以就胃插管术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查阅资料,在讨论区进行讨论。
3.1.2 实时查看,优化设计
教师查看学生预习完成情况(预习课件和观看视频人数、课前测试答题情况、学生反馈等),进行学情分析,明确教学重难点,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例如,课前小测中有45%的学生就咽的分部、毗邻位置问题答错,这就提示教师在上课时需要注意此部分内容的讲授。在讨论区,教师与学生就胃插管术操作过程中应用到的解剖结构进行实时互动讨论,给予学生提示,让学生继续独立思考问题答案。
3.2.1 开启授课,扫码签到
教师开启雨课堂授课,学生微信扫码签到进入课堂。教师将课前预习情况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本单元的重难点及自己在预习中的易错点,从而增加学生听课的针对性。本单元授课以理实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教师在线布置课堂任务“看标本模型,识解剖结构”,将消化管各部器官的形态结构、体表投影和毗邻位置等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发布,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进行自主学习探讨。
3.2.2 精讲细讲,实时互动
各小组派代表结合标本模型进行消化管各器官解剖结构的讲解(每小组负责1~2题),教师开启弹幕功能,其余小组学生在雨课堂上就同学讲解内容的对错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随时看到学生的想法和观点。教师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和学生讲解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讲授,精讲学生易出错和难以理解的知识要点,学生手机微信端会同步接收教师课堂讲授的PPT。教师开启随机点名功能,就课前发布的4道针对胃插管术的解剖应用问题随机点名要求学生进行讲解,对于回答快速且正确的学生给予鼓励。这一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课堂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最后,教师将课堂习题(5~7道单选题)推送到学生手机端,检测学生上课听讲情况。学生完成并提交后,教师可将答题情况投屏展示,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出错较多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
3.3.1 查看数据,调整方案
课堂结束后,雨课堂自动推送本次课程的相关详细数据到教师手机端,包括考勤情况、课堂小测情况、问题反馈、弹幕讨论等,教师据此可以知晓课堂的教学效果,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详情。雨课堂这一平台为教师调整后续的教学方案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提供数据支撑。
3.3.2 任务拓展,强化应用
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拓展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师在雨课堂上发布课后拓展任务“1.请用思维导图总结本单元讲授的主要内容。2.对阑尾炎患者进行阑尾切除术时,术中寻找阑尾的标志是什么?阑尾根部体表投影定位点在哪里?”学生接受任务,进行思考讨论,查阅资料,完成任务提交。教师进行批改和点评总结,针对课后拓展任务制作手机课件推送给学生,雨课堂可以将教师的语音插入手机课件中,进行答疑解惑,便于学生查看。
本次课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目的是注重考核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主要综合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评。课前:学生在雨课堂自学完成任务情况(观看预习课件视频、课前小测答题情况、讨论区发帖数等)。课中:围绕三维目标的达成所实施的学生活动(课堂考勤、小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课堂测试答题情况)。课后:拓展任务的完成情况。这些考核内容的详细数据都可以从雨课堂后台导出,使得教学评价较为公正客观,真实反映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效果。
智慧化的教学模式应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学情分析显示,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兴趣极大,雨课堂的课件同步传输、“不懂”按钮点击、扫码签到、随机点名、弹幕讨论、奖励等功能,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使学生由“低头族”变成了“抬头族”。用年轻人的方式了解年轻人,可有效逆转学生低头看手机、远离课堂的消极局面,让学生拿起手机参与课堂互动,提升了其融入课堂的积极性[4]。
学习资源的智慧推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预习课件、视频和作业的发布,学生可在线进行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较难理解的知识要点及时反馈给教师。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不用再详细讲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针对疑难内容进行精讲细讲,用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对解剖知识的临床应用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讲解“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利局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学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生实时互动,增强课堂趣味性。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疲于课堂内容的讲授,较少进行课堂互动,再加上学生有畏惧教师的心理特点,不愿意提出问题,教师很难及时得到学生的课堂反馈。学生可以利用雨课堂的“不懂”“弹幕”“投稿”等功能匿名将不懂内容反馈给教师,教师可实时掌握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对重难点进行补充讲解。同时,“随机点名”功能,让学生直呼兴奋与刺激,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听讲。
教学全过程的数据支撑,促使考核全面化和系统化。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教学活动,雨课堂均有全过程的数据记录,教师可以通过邮件得出精准的数据统计,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全过程的考评,改变教学评价从过去依赖于教学经验转向客观数据支持。教师可依靠数据精准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情,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及时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和设计。
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主流教学模式,推动我国高校教育的巨大变革。雨课堂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课堂变得趣味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雨课堂的数据统计,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有迹可循,不再是教师凭经验进行教学,这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