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堂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关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当前信息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促使其在生动形象的数学教学氛围下轻松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突破数学学科的重难点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将学生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爱上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数学教育工作而言,良好的开端则是指良好的教学导入设置,对教学导入环节进行优化,能够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并积极地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趣味性设计,以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师思路进入数学知识世界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超市购物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所出现的商品价格表示形式,如苹果35元斤、香蕉25元斤、橘子28元斤等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插入生活中的常见购物场景,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课堂上接着,教师可引入本节课“小数的概念”,由于有了生活化场景的铺垫,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概念后可以直接认识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而随着教学的持续深入,学生对于小数知识的掌握也会逐渐加深又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圆的认识”相关数学知识时,为了促使学生初步了解圆的基本性质,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动画,小猪要坐车去公园,他要选择一辆合适的汽车,而摆在他面前的汽车有三辆,第一辆汽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第二辆汽车的轮子是正方形的,第三辆汽车的轮子是圆形的,小猪应该选择哪一辆汽车呢?在生动的动画场景下,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都会为小猪选择圆形轮子的汽车教师趁机提问:“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汽车轮子都是圆形的呢?如果换成三角形或者正方形会有什么变化呢?”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注意力被很好地集中起来,并且在求知欲望的驱动下,跟随教师的思路探究圆形的基本性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导入环节,可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应用信息技术最重要的优势就是能够在课堂上引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兴趣有机结合起来,一来增强数学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二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感知,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下以兴趣驱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在数学教学内容中不乏抽象性较强的知识点,为了有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帮助其突破数学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并对所接收的数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数学教学课堂上,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掌握这两种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物品图片,如魔方、牙膏盒、快递盒等,启迪学生思考这些物体一共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从同一个方向去看长方体物品最多能够同时看到几个面,等等接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可视技术将长方体物品进行拆解,将立体图形以平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此时抽象的长方体、正方体能够以六个平面相连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中,学生则可以轻松地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本质就是计算其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同样的,在体积公式讲解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线段(长度单位)”“平面(面积单位)”“立体(体积单位)”的具体概念,促使学生生成“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这一基本概念,接着以一个边长为1 cm的正方体为例,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上进行多个正方体的排列、堆叠,指导学生理解两个边长为1 cm的正方体组合所构成的长方体体积为2 cm,其计算公式可写为2×1×1(长×宽×高);而4个边长为1 cm的正方体平铺组合所构成的长方体体积为 4 cm,其计算公式可写为2×2×1(长×宽×高);12个边长为1 cm的正方体堆成两层,每层6个,所构成的长方体体积为12 cm,其计算公式可写为3×2×2(长×宽×高)……在生动的图形转换、平铺、堆叠等场景中,学生也会快速掌握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的知识,并且在化抽象为直观的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思考问题的意识也会逐渐增强又如,在为学生讲解“圆柱体表面积”时,若教师直接为学生展示=2π+2π这一公式,那么则有可能使得学生徒增记忆压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一种直观、简单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一个圆柱进行表面分拆,将其拆成两个圆形和一个以圆周长为底边长、圆柱高为宽的长方形,此时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2),分别代入相应的字母后,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也就是=2π,圆柱的底面积=圆的面积,也就是=π这样将抽象的公式内容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能够对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形成深刻且牢固的记忆,数学教学效果也能够显著提升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习惯将教学重点聚焦于教材中所罗列的数学知识点讲解上,并没有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延伸,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不利于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师积极地挖掘优质互联网教学素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体验,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方程组”的相关内容后,可以在课堂上引入“鸡兔同笼”这一经典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是记载于我国古算书《孙子算经》当中的一道经典数学问题,其原题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当时并没有列方程计算的数学方法,在解答这一数学问题时,书中主要运用的是数学假设法,大胆地设想砍去每只鸡和每只兔一半的脚,此时每只鸡剩1只脚,每只兔剩2只脚,笼子里的脚则由94变成47,鸡兔头脚之比也由原本的1∶2,1∶4变成了1∶1与1∶2由此可知,有一只“双脚兔”,脚的数量就会比头的数量多1,所以,“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的数量与它们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这是古人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而在学习了方程知识后,运用列方程的方法解这个数学问题会变得更加容易,其解题思路也会更加清晰,即,设鸡有只,兔有只,则根据题意,有+=35,2+4=94,解这个方程组,得=23,=12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引入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数学内容,以所学知识为中心进行延伸,会使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在渗透数学人文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视野也逐渐打开,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数学教材中所安排的课程其实很多都涉及了相关的数学实验,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下,受条件和场所的限制,数学实验几乎无法在数学课堂中开展而信息技术的出现给小学数学实验方面的教学带来了显著的影响,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某一数学概念及其性质在数学实验中变化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认真观看数学实验的过程,并尝试运用信息技术展开实践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和性质都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总结出最简洁、具有概括性的科学语言,而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难以理解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加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实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这种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的教学方法也能够为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一种思路,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总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结合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连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家校沟通不足的局面因此,学校方面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家校合作线上平台,使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定期在线上教学平台上传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总结等内容,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进度同样,教师为学生布置的教学任务也可以同步于线上平台,此时家长也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督促与监督作用,促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高质量地完成课后作业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录制一些课程视频,以便于学生在课后能够借助微课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此外,为了进一步实现家校共育,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需要家长协助的课后实践作业例如,在“初步统计知识”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相应的生活化作业,即在家长的协助下统计一星期内家庭用水、用电的具体情况,同时,以“日”为单位,统计出每天家庭用水、用电量后,结合学习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方法对数据加以分析又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在家校合作平台上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实践作业,测量家里某立体物品的体积与实用体积在家长的协助下,学生可以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了解各种测量工具的用法有的学生测量了家里的冰箱,冰箱总体积是先测量其外观的长、宽、高计算得出的,实用体积则是分别计算冰箱中不同小格的体积并相加所得的;还有的学生测量了洗衣机,洗衣机外观大体为长方体,其实用体积则是按照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得出的;还有的学生测量了热水器,热水器总体积比较好测量和计算,但是在分析其实用体积的大小时则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不过在家长的建议下,学生参考了热水器说明书中给出的参数,最后顺利完成了计算作业完成后,教师可以在家校线上平台对学生及家长进行评价反馈,一来拉近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距离,二来通过家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而言,教师应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不断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构建高效率、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同时精心设计教学导入环节,引入趣味性教学内容来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抽象知识直观呈现,并注意拓展数学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弥补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构建线上平台,实现家校共育,能够全方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质量,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