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贺,杜建国,张海燕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浅析
朱贺1,杜建国2,张海燕1
(1.洛阳外国语学校,河南洛阳471000;2.洛阳中小学教研室,河南洛阳471000)
为解决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分析了其存在的具体矛盾困难,给出了开展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双重意义,并围绕新课改需求重点突出高中物理教与学的主体地位,尝试提出了一种双主体“三三式”课堂教学新模式。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改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学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方式,只是教师一味地向学生输送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物理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物理教学体系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极大缺失。首先表现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被动性上。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是迫不得已,是他人的事情而自己又不得不办;另一方面,是因为物理教育内容的抽象、晦涩,教育方式的强制和压抑。
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首先体现为因学生自身缺乏主体意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甘愿受教师的支配,导致自己主体地位的丧失。其次表现为教师把学生置于客体位置,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对象,是知识的储存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注入”而不让学生过多地参与课堂,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开展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改进研究,建立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教师教学主导性的相关支撑理论,对解决当下课堂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改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实践模式,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本文研究重在抓住“如何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积极性,实现高效课堂从而更好地将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个教育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成果可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提供新思路,同时促进新理论与具体学科领域结合,使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到高中物理教学理论的新高度。
新教学模式研究对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积极主动、互助合作、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有一定促进作用,对全面提升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此外,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可有效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求知渴望,对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本文结合本校多年来的具体实践,尝试提出一种高中物理“三三式”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改变当前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讲满堂,学生毫无表情不愿听的“对立”状态。
新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应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但这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努力杜绝教师将自己视为“知识权威的化身”,对课堂进行控制,而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记忆、模仿等传统问题。即,新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一是突出学生主体;二是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1.设计思想
一是突出双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两者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两大主体交互在一起,共同参与课堂中的教与学。
二是突出“三三式”,即课前三问、课中三段、课后三思。课前三问,重点解决为何教、教给谁、怎样教等问题。课中三段,通过将整个课堂划分为教学导入、学习新知、总结归纳三段,使教师和学生均明确在各个段的教学和学习侧重点,提升教与学的效率。课后三思,重点围绕思想是否有高度、知识是否得到丰富和课堂是否统帅全局三个方面,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分别作出复盘和总结,为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2.具体实现
(1)课前三问
一是为何教?要求理念与时俱进;二是教给谁?要求明晰现阶段学习主体——学生的具体情况;三是怎样教?要求研究内容本纲合一、方法创新有效。
(2)课中三段
第一段,教学导入,目的是创设情境,设计时间3~5分钟,重点完成以下三项工作: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提问或检测);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新课;出示本节课学习主题和目标。
第二段,学习新知,目的是合作探究,设计时间25分钟,重点完成以下三项工作:分组展示上节课布置的预习成果,设计7~8分钟;组内讨论、说明,跨组质疑、评价,设计10~12分钟;教师针对性讲解,设计4~5分钟。
第三段,总结归纳,目的是延伸迁移,设计时间7~9分钟,重点完成以下三项工作:总结或拓展、延伸本节所学知识;组内或全班分享本节学习收获感受;分层分组布置作业,重点是巩固旧知、预习新知。
(3)课后三思
思想有高度吗?——教育境界(理念的渗透、文化的传承、人格的培养)。
知识丰富了吗?——教育素养(视野的开拓、思维的创新、认知的深化)。
统帅课堂全局了吗?——教育技巧(教场的感悟、管理的融通、施教的浸润)。
3.实践案例
依据新教学模式设计思路,现针对高二物理选修3-2第四章第6节《互感和自感》教学内容,给出具体设计案例。
(1)课前三问
为什么教?本节内容是对本章所学“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际应用,着重通过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互感和自感现象,从而知道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感悟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给谁?高二的学生,思维习惯依赖于具体形象,不过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这个年龄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所以,本节的概念几乎都是通过实验概括得出的,教师在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语言的总结能力。使他们逐步地由“观察者”变成“探究者”,由“验证者”变成“发现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怎样教?本节着重于探究互感和自感的电路设计以及实验现象背后的理论分析,主要通过创新实验的引入、启发式的问题导引以及猜想、小组体验式的合作探究、提纲挈领的板书设计以及多媒体等手段的综合应用,让学生全方位领会本节课主旨。
(2)课中三段
第一段:教学导入、创设情境(3~5分钟)
网络传言:电磁炉能给手机充电,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让事实说话。
实验演示:电磁炉给手机充电
向学生发问:电磁炉给手机充电的原理是什么,电磁炉里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板书课题)§4.6互感和自感
出示本节课学习主题和目标:①通过实验,归纳出互感现象的电磁感应特点,并且能在分组实验中应用。②运用观察、猜想、实验等方法,得到自感现象及其特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兴趣和能力。③推导得出自感电动势,并且能说出自感系数的意义及决定条件。
第二段:学习新知、合作探究(25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磁炉给手机充电的原理,教师应再给学生一个演示实验作为启发:
手机播放音乐—耳机连线圈A(音乐消失)——线圈B连喇叭——音乐从喇叭中播出。
启发学生分析喇叭能播出音乐的原因,小组讨论,展示。
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
板书:
第一部分:互感A线圈B线圈
△I→△B→△Φ→Ε
那再回过头来印证:电磁炉里究竟是什么?是线圈吗?
我们把电磁炉拆了,看一看。
小组合作探究一:在不直接接电源的情况下如何让小灯泡发光?实验器材:电源一台、原、副线圈一副、小灯泡一个、导线若干。
第二部分:自感
将以上电路中电源改成直流电源,线圈B去掉,当线圈A中自身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发生电磁感应现象呢?猜想现象,如何看到现象呢?如何让现象更加明显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展示。
板书:a)通电自感:I↑→B↑→Φ↑→E自
例1:如果在两支路都加上电流传感器,得出如下图所示电流图像,请大家判断各是哪支?
教师发问:还是上面电路,在开关断开时有没有自感现象发生呢?(引导学生理论分析,猜想现象,观察现象,质疑现象,改进现象)
板书:b)断电自感:I↓→B↓→Φ↓→E自
例2:在如图实验中,若线圈L的电阻RL与灯泡A的电阻RA相等,则电键断开前后通过线圈的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___图,通过灯泡的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___图;
若R远小于A,则电键断开前后通过线圈的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___图,通过灯泡的电流图像为___图。
请学生再对两种自感现象加以总结和提炼,自感电动势的作用是什么?
阻碍电流变化,线圈中的电流不会发生突变。
自感电动势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教师板书推导出
小组合作探究二:体验断电自感,小电池大威力。
设置课堂练习(组内讨论、说明,跨组质疑、评价)。
第三段:总结归纳、延伸迁移(5~7分钟)
总结或拓展、延伸本节课所学知识
互感:当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称为互感现象。互感现象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互感电动势。
自感:由于线圈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自感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
自感电动势的作用:阻碍(增反减同)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使线圈中电流不会发生突变。
然后教师组织全班分享本节课学习收获和感受:互感和自感过程中线圈中的电流都不会发生突变。
(3)课后三思
思想有高度吗?
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是终生的宝贵财富,让事实说话。
知识丰富了吗?
加强了对本节课创新实验的设计和研究,同时自制教具增强了教师的研发能力
统帅课堂全局了吗?
本节课对于实验的设计,本身就是本章的难点,所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动手的能力。
本文针对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讨论分析了目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展新教学理论支撑研究的意义,结合本校物理教师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双主体“三三式”课堂教学新模式,并给出了这种新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基本实现思考,以及实践案例,为下一步理论深化研究、实践检验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项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物理“三三式”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21YB1039)研究成果。
G632
A
1002-7661(2022)22-01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