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学科大概念下的复习策略
——以部编版《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教学为例

2022-08-31 03:16福建严立明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4期
关键词:本课课程标准高中历史

福建 严立明

“学科大概念”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思维、新理论。认真贯彻“学科大概念”理论可以有效应对高中历史新教材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的困境。本文在初步探讨“历史学科大概念”的基本内涵及获取路径的基础上,着力探索“历史学科大概念”对凝练教学主题、建构知识框架、设计综合问题、达成人文追求的引领作用、迁移作用和串联作用,进而有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自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可以发现新教材文本内容体量庞大,叙史结构纲举目张,辅助系统丰富多元。面对新教材的这些特点,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中举棋不定、迟疑不决。笔者认为,回归教材文本、研读《课程标准》内容是破解和应对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困境的必经之途。《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示:想要促进历史学科素养的落细、落地,必须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课程标准》的这一明示,为高中历史教师特别是高一历史教师应对前述“举棋不定”的现实问题开辟了教学新路径。本文拟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 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为例,对“学科大概念”的基本内涵、获取路径及运用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历史学科大概念”的本义阐释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那么,“大概念”的定义又如何来界定?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或者看法。本文所述“大概念”特指“学科大概念”,而何谓“学科大概念”?顿继安、何彩霞在《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学科大概念是指能反映学科本质属性,居于学科的中心地位,具有普适性、诠释力的原理或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有:①能反映学科的核心思维方法,是学科框架知识内部结构得以意义关联的动态的“程序性知识”;②能统摄、统合学科内的基本知识,具有强劲的诠释力;③能深化理解学科知识框架、解决学科核心问题的思维工具,并且有在新情境中消解新问题的迁移运用价值。简而言之,“学科大概念”具有思维工具性、理解抽象性、知识统摄性和问题解决的迁移性等特征。

“学科大概念”不是指具体的某个学科概念。以历史学科为例,如中国古代制度史中涉及的“分封制”“三公九卿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租庸调制”等都不属于历史“学科大概念”。“学科大概念”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缺失了“学科大概念”,师生在学科学习中就丧失了一种高效的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思维工具,或者在学科深度探究中就损失一种能灵动运用于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建构中国古代制度体系中,可以运用“中国古代制度嬗变”这个历史“学科大概念”来统摄、统合有关中国古代制度的内容,使之成为知识集合、知识系列、知识体系;“学科大概念”既不是一种虚无的、一厢情愿的臆想,也不能因为“学科大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思维性等特性而难以被发现,就武断地认为它不存在。可见,“历史学科大概念”是历史学习者建构知识体系、深挖知识价值、解决综合问题、达成人文追求的历史思维工具。它在历史学科知识中处于“金字塔顶层”,属于“上位知识”,具有极强的历史知识框架力、历史本质解释力、历史价值延展力。

二、“历史学科大概念”的获取路径

前文已分析“历史学科大概念”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子虚乌有”“虚无缥缈”的臆想。那么,“历史学科大概念”既然如此重要,教师应从哪些途径获取它呢?借鉴国内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路径萃取“历史学科大概念”:

(一)基于《课程标准》发现历史“学科大概念”

深度研读、分析《课程标准》的内容,着力关注反复出现或加粗加黑的关键词、句、短语等。从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句、短语中发现历史“学科大概念”,如高中历史学科中的“中华文明”“变法与改革”“制度变化”“统一国家的建立”“民族交融”等历史核心概念。因为这些核心概念已经经过思维的综合、概括、归纳,有较强的思想性、抽象性、概括性,教师就可以从这些核心概念出发,整合、萃取、凝练涵盖更大范围、统摄作用更强、关联程度更高的“学科大概念”。

(二)基于教材发掘“历史学科大概念”

“学科大概念”凸显于教材目录和课时标题中,暗含于单元综述和课时导言中,深藏于课时正文和教材辅助系统中。教师应该在认真阅读和思考部编版教材中的相关栏目及内容的基础上,就“学科大概念”的外部表征,从大时代、长时段和大场域、大空间的视角去发掘“学科大概念”。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目录系统中,教师可以萃取“古代文明”“中古欧洲”“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际秩序的演变”等历史“学科大概念”。

(三)基于哲学提炼“历史学科大概念”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逻辑互动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它为教师穿透历史浅层深入认知历史内在属性及发展演变趋势夯实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如“思想演进是社会变革的前导”“生产力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决定性因素”“经济状况决定上层建筑模式”“人民是历史的缔造者”等都可以作为历史学科的大概念,并无形地渗透于高中历史日常教学之中。

三、“学科大概念”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巧用“历史学科大概念”,凝练教学主题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 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中,除了“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等三个子目及其对应正文外,还有“导言”“学习聚焦”“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思考点”“史料阅读”“探究与拓展”等教材辅助系统及六张插图。可见,本课文字内容、知识点和艰涩概念都比较多,本课知识呈现“碎片化”“孤岛式”分布,如果没有一个较大的学科概念来统率和引领,学生掌握的知识容易出现“碎片化”“零散化”现象。

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和本课教材文本,笔者把本课的学习要求确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1)利用唯物史观相关观点、立场、方法,如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剖析隋唐政治、经济制度创新的历史根源;同时深究这些制度的创新对隋唐盛世的出现所产生的影响。

(2)在理解从秦汉到隋唐的制度发展具有历史嬗变性和继承性的基础上,懂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制度总是随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作出调整”这一规律。

(3)通过搜集相关历史视频、历史实物图片、历史文物等相关资料,深化对隋唐制度流变的理解和认知。

(4)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古代中国文明高度发展的具体体现、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积极贡献,能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从而培育学生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揆其要者,就是要掌握和理解“选官制度的流变”“中央集权制度的流变”“赋税制度的流变”三个方面,“制度流变”是这些知识的内在关联,可以把“制度流变”作为“历史学科大概念”来凝练本课教学的主题。有了这个教学主题,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就有了整体感、贯通感和流畅感。

(二)妙用“历史学科大概念”,建构知识框架

“没有正确的观念统帅,知识就是一堆零散的无序的东西。”《课程标准》倡导和鼓励一线教师立足学情、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学习主题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将教材文本整合、转化为教学文本。这里的“二次开发”是指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知悉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叙史顺序、知识结构重新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调整和整合,使得知识以立体化、系列化、体系化、结构化的面目呈现给学生。为此,笔者利用“制度的流变”这一“学科大概念”将本课知识框架重新进行架构,具体如下图:

隋唐制度流变与创新知识框架图

(三)善用“历史学科大概念”,设计综合问题

“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同理,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历史教学。科学的问题设计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课堂教学对话的顺利展开,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有助于推进学生高阶历史思维的细致培养。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需要创设各种问题,特别是要注重综合性问题的设计。综合性问题是“能够激励、启迪甚至是推动学生超越特定的学习主题而助力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更系统、更深入理解的可迁移问题”。那么,具体应如何运用“学科大概念”的理念设计本课综合性问题呢?基于本课的教学主题及知识框架,笔者设计了以下四个综合性问题:①结合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演进过程,说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趋势是什么?②秦朝、汉代、隋唐三个时期中央官制分别是什么?对应的特征又是什么?为何呈现不同特征?③在赋税制度改革方面,从汉代到唐朝中后期经历了哪些阶段?其中是否蕴含了演变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④我国古代制度先进并且领先世界,其影响深远,以“科举制”为例说明我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重要影响。通过以上综合问题的设计,学生对部分中国古代制度的流变过程及其原因有了深刻认知,使学生更能从宏观上、整体上厘清隋唐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嬗变规律。

(四)活用“历史学科大概念”,达成人文追求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不是熟练记住一些史事名称、人物名号、地理名词、时间顺序及相关历史概念,而是要通过历史对话、历史学习、历史探究积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智慧及感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情怀。学生应在“学科大概念”的导引下,通过历史学习过程,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开拓历史视界、心界和境界,从而提升个人修养、涵濡家国情怀、达成人文追求,这是基于“学科大概念”高中历史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为了让“学科大概念”理念坚实落地和学生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扎实生根,笔者搜集了两则材料并创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材料如下:

材料一高丽的科举主要有制述、明经两大类,它是借鉴唐廷进士科、秀才科、明经科的结果。

材料二据《养老律》载:日本贡举科目与唐制基本雷同,包含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

思考问题:①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哪项文明成就对他国影响很大?②除了材料涉及的中国古代文明成就,中国古代还有哪些成就影响周边国家及世界?③当你知道中国古代文明成就给其他国家、地区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身为中国人的你有何感想?笔者围绕“中国古代文明”这个“学科大概念”,以“科举制”这个具体的中国古代文明成就为切口,搜集材料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组研讨。学生在这个探索交流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中国古代文明历程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明的内容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出群拔萃并惠及了世界,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提升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力并增强了自身的历史使命感。

总之,基于“历史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内涵思考,更在于整体发挥“历史学科大概念”对凝练教学主题、建构知识框架、设计综合问题、达成人文追求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迁移作用和串联作用。随着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教师需要继续探索各种新的教学范式或教学方法。希望本文对一线高中历史教师拓宽教学视野、打开教学思路有所启迪。

猜你喜欢
本课课程标准高中历史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