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谈话类节目的访谈艺术
——以《十三邀》第六季为例

2022-08-25 09:21严浦高
声屏世界 2022年11期
关键词:许知远会话场域

□ 严浦高

《十三邀》是由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类节目,第六季于2021年12月21日首播。学界将《十三邀》定位为“网络谈话节目”,长视频平台将其归类于“纪录片”门类,在豆瓣APP的所属类目是“脱口秀”。不同平台不同领域对《十三邀》节目定位的差异化,一定程度体现出《十三邀》节目元素的杂糅与节目形式的多样性。作为一档带有浓烈个人色彩的网络谈话类节目,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纪录片、电影、电视节目等多种类型元素,借鉴了蒙太奇、长镜头等多种拍摄剪辑技巧,使得节目一改传统新闻访谈节目客观中立的态度,在影像本体与对话内容两个层面体现出许知远“偏见”的视角,并带领观众在与13位“社会切片”的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纵观豆瓣评分较高的几档新型文化访谈类节目,《朗读者》将访谈与朗读相融合,构架“大舞台+小客厅”的演播空间,探寻人文之美。《圆桌派》则用“点烟”的程序来凸显其仪式化,用聊天的方式展现多元观点。《十三邀》则以许知远独特的“偏见”切入,带有强烈的“随感式”特点,几档节目在主题形式上大相径庭,但相同的是主持人风格与节目风格相得益彰,成为节目的品牌和记忆点。

当下,传统电视谈话类节目式微,网络谈话类节目层出不穷,不少节目都面临着重合度高、竞争力弱等瓶颈,究其原因是缺乏鲜明的节目风格与品牌,而主持人作为节目品牌的突出呈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访谈主持角色转变、访谈主持场域营造、访谈主持技巧创新三个维度出发,研究在《十三邀》节目第六季中主持人许知远所呈现的访谈艺术,以期提供有益启示。

主人与客人:访谈主持角色的转变

引导角色的淡化。在传统谈话节目中,主持人通过提出“第一问”的方式来打开访谈话题,通过追问、打断、评点来调控访谈节奏,驾驭谈话场域始终,是名副其实的主持人节目。在传统的演播室节目如《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中的会话始终、节奏把握都是由主持人杨澜和鲁豫完成的。

反观《十三邀》第六季第一期《许知远对话黄灯我和我的二本学生》,可以发现访谈第一问的“缺失”。依据三次话轮转换及以其为原则的会话段落分析,在第六、七、八、十段中均是由黄灯的自述展开对话,许知远再根据会话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追问。例如第六段会话中,黄灯叙述自己的第一届学生和第二届学生对于工作机会和房价价格的不同状态,许知远抓住“焦虑气氛”进行追问。例如第七段会话中,黄灯自述父亲对于她所学专业的困惑进而聊到从小想要逃离乡村,许知远抓住“身份困惑”进行总结评点。

《十三邀》第一问的“缺失”并不代表主持人功能的缺失,而是为了服从节目意图需要,纪录片节奏的需要、风格化呈现的需要等等,所以在节目效果层面出现了主持人引导角色淡化的倾向,缺少一种驾驭与掌控对话的操持感,但主持人的叙事功能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显。在传统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主要在某个“关键节点”发挥作用,一是推动谈话,二是引导谈话,并不是主要叙事者,叙事内容的铺陈主要由嘉宾完成。而在《十三邀》中,“主人”与“客人”的身份转换,主持人成为采访对象,原本横亘在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边界被模糊化,二者共同承担叙事功能,共同成为问题的提出者与回答者,构成了嘉宾——显性叙述者、许知远——隐性叙述者的双叙述者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许知远——主创群体、许知远——嘉宾的复调性对话结构,共同推动对话的深入发展。

倾听角色的强化。引导角色淡化伴随着倾听角色的强化。倾听是访谈节目主持人的重要基本功,最佳的访问主持人是“有备而来”与现场的“跟进开掘”相辅相成。在《主持艺术》一书中则对“倾听”给出了更加翔实的要求,要“多听”,要“恭听”,要“善听”,听出细节与意图。从这一层面来说倾听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构成访谈积极互动的肢体微相,二是给予嘉宾充分叙事自由的积极会话原则,三是捕捉关键话头的听辩能力。

在节目中,许知远的副语言极有特点,坐姿通常是斜靠椅背,双脚叉开或是翘着二郎腿,肢体放松随性,通过副语言暗示访谈嘉宾这是一种朋友之间无拘无束的谈话。在聆听嘉宾叙述至重点时许知远会有意识地调整坐姿,并且给予幅度较大的表情反馈,如微笑、点头、眉头微蹙,通过无声语言表达对会话兴趣十足,构成积极互动的肢体微相。许知远提问频率密集但内容简练松散,将谈话的主动权交予嘉宾,而他在叙述中节奏缓慢停顿次数多,客观上给予嘉宾主动权,打断现会话建立新会话,体现出给予嘉宾充分叙事自由的积极会话原则。在第六季第二期,如若细心观察可发现鲁白时常打断许知远的提问与叙述,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相反的是许知远从不打断嘉宾的提问与叙述,偶尔出现抢话时也总是让渡主动权,优先保证嘉宾的观点输出,由此可以感受到许知远作为一个倾听者的素质。但是在节目中,许知远却缺少了一种捕捉关键话头的听辩能力,在与文学大家钱理群的会话中,钱理群热情地给许知远介绍自己的一个个守护神:鲁迅、钟馗、关公、弥勒佛……许知远却只是背着手在旁边用“嗯”应和着,似乎没有对老人兴致勃勃介绍的这些小细节有太多的兴趣,或者说缺少一种“用户意识”,因此就潜意识地忽略了延伸话题。但如果在此处能够针对这些守护神进行追问,是否能够揭露出钱理群作为文学大家之外的一些“人间送小温”的情趣与意趣,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可见,学会倾听抓住话头是主持人的必修课。

静止与流动:访谈主持场域的营造

生活化的访谈空间。访谈空间就像是访谈节目的底色,对于谈话场域的营造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是访谈场域氛围形成的重要元素。传统的演播室访谈节目的访谈空间通常被布置为一花一桌一沙发三机位,具有极强的仪式化特点,但终究过于固定单调,所以经常会添加视频资料、VCR、道具、现场观众等元素增强可看性,其优点是可控性强,观众注意力集中。

反观《十三邀》,其有效拓展了访谈空间,构建出生活气息浓厚的访谈场域,一方面走进嘉宾的生活,另一方面消解访谈节目的仪式感,建构起与嘉宾对话的“共同体”。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访谈节目是将客人(嘉宾)邀请进入主人(主持人)的客厅(室内演播空间)进行访谈,《十三邀》则相反,主持人许知远以客人的身份走进主人(嘉宾)熟悉的空间,如家里、熟悉的街道、经常光顾的饭店,并利用空间内带有嘉宾情感色彩与记忆点的道具进行提问与对话,建构充满感性气息的对话场域。如对话黄灯的关键道具——学生的作文稿纸,这个关键道具的选择直接带来了一场深入对话,客观上刺激了嘉宾的对话欲,更容易展现出嘉宾的真实状态。如此一来,在主持人身份与嘉宾身份的交融弥合中,在“反电视化”的演播空间中回归了最本真的聊天。此外,根据访谈空间的状态可划分为流动空间与静止空间,许知远根据不同空间的状态选择合适的会话内容与形式。在与伟福的会话中,许知远选择了追随式的会话形式,流动空间下的会话内容以生活现状、生活感受的简单陈述为主,充分凸显生活气息与感性色彩。在何多苓美术馆,许知远则选择了漫步式的会话形式,谈论何多苓的作品与想法,轻松活泼。

感性化的访谈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最高级的感知形态是身临其境,直接参与到事件环境中,访谈是参与到事件环境中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且带有强烈的人际传播特征:直接、随意、较为私密,也如国外学者约翰·斯图尔特所说,人际传播是一个相遇的过程,所以营造合适恰切的访谈氛围对访谈效果呈现具有重要意义。访谈氛围的营造除去空间本体的气氛营造之外,与主持人的提问方式、态势语言、谈话内容等也息息相关。

与一般严肃访谈类节目不同的是,许知远更加关心嘉宾当下的知觉感受,在理性的提问与叙述中呈现出感性化的访谈氛围。如第六季第一期,许知远询问伟福在这个房间留下最开心的记忆是什么。又如询问黄灯当初听到学生们谈论人生意义,你的感觉是什么。这种沉重感与你上学时,或者说是二十年前那代人相似么。又如询问黄灯的学生们,在龙洞上学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如询问何多苓他能涂一下么,感受一下么。

人们开启一段有效的会话讨论一种观点,总是要在情绪上进行感受与体会,才会给予反馈延续会话,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感情共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知远在会话中善于利用感性化的提问方式,从当下切身的感受出发寻求谈话共鸣点,进行理性的谈论与碰撞,在谈话中真实回馈自己的知觉感受也更利于嘉宾理解与接受。许知远个性的提问叙述风格营造了一种感性与理想相交融的谈话场域,在理性思辨中看见情绪色彩,这与他作家身份密不可分。

对立与和解:访谈主持技巧的妙用

语空技巧。语空作为一种特殊的副语言行为,在会话交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学者指出: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交际方法,沉默占会话总时长的比例通常在5%—65%之间,一般在40%—50%左右。国内学者李杰群对语空进行定义,认为是在运用常规语言进行交流时所表现的话语停顿与沉默。在许多会话场合中,语空都被误解或是忽视,被认为是消极情绪的呈现,特别是在中国的主流思维中。但语空在不同语境中有着更加丰富多元的含义表达,有避免冲突、突出强调、表达情绪、思考缓冲等功能,主持人应当依据会话语境使用语空技巧,解读语空现象。

例如在节目第一期,许知远问伟福在这间房间里有最开心的记忆么,伟福否认,追问有最不开心的记忆么,伟福又否认,随后许知远陷入3秒的沉默。若细心体会可以发现此处语空所传达出的是一种颇为无奈的情绪,相比起继续追问,似乎恰当的“留白”更容易引起人的深思。语空除了承载表达情绪的功能外,还起到了意义指向的作用——当代学生的虚无感与沉重感,也正是这期话题的核心论题之一。例如在节目第三期,许知远提问何多苓“觉得现在有特别大的瓶颈么?”巧合之下何多苓听成了“平静”,很笃定地说“我现在很平静,尽量让自己的生活简单,省力一点”,随后陷入3秒的沉默。这样的一个巧合让人忍俊不禁,效果却出奇得好,反而让何多苓说出了自己生活真实的一面。此处的沉默其实是许知远的思考缓冲,选择是继续保持谈话,还是打断—重申—回答。效果表明许知远的选择是正确的,无论是剪辑效果还是有意为之,这样的一个语空既带来笑点,又意外传达一种“豁达”的情绪感受。

评点技巧。“看世界,带着偏见”是《十三邀》的节目宗旨,也是许知远身上的独特烙印。在节目中他大胆承认自己想象力的缺失,表达对于当下浮躁氛围的不满,疑惑现代人匮乏感的日益严重,塑造了一个朴实但自成一派的知识分子形象。在访谈中他坦言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没有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就根本没有看待方式,以此为自己的节目宗旨作出合理化解释。回顾访谈始终,许知远总是善于利用“偏见”式的评点技巧,通过以下路径展开会话:偏见切入—提示对立—激化矛盾—形成共鸣。

例如在第六季《番外篇》,许知远提问刘擎“那种原创性的期待,给你造成很大的压迫感么”?在第二期许知远提问鲁白“你对诺贝尔奖有期待么”?许知远随后强调说实话,说心里话。在第三期许知远提问何多苓“你怎样去区分回归个人与逃避主义者”?从上述问题的截取可以看出,许知远有意识地提示嘉宾状态的对立或身份的误解,他人评价与身份脚本的脱节的矛盾状态。从偏见切入,引发嘉宾对于此时此刻矛盾状态的思考而后给予回答,这是一种类似于“套问”的提问方式。其中更为独特的是,许知远总会寻求一种意义层面上的回答,并试图与嘉宾共同探寻答案。例如在第一个截取问题的后续追问中,刘擎说“其实之前我有一个拐杖,扔掉拐杖我发现我也讲不清楚”,许知远追问“那如何找到新的拐杖”,并且参与到了后续的答案追寻之中,这样的意义追寻也使谈话更有深度与厚度。此外许知远还有意进行时间的对立提示,在与所有嘉宾的访谈中,许知远都会问上一句:“十年前你是这样的么?十年前你会这样做么?”时间的对立提示强迫嘉宾勾连记忆与当下,阐述自我变化,为观众理解问题提供信息内容。

结语

《十三邀》作为一档新型的网络访谈节目,以独特的纪实主义风格与访谈方式独领风骚,节目中所呈现的意义解构—分析—重建的力量是强大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访谈艺术的呈现更加关乎节目效果。在传统访谈节目式微的当下,《十三邀》的成功实践应该引起深思:融媒体时代访谈主持人角色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些访谈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谈话节目如何取长补短。这些问题有大有小,有观念层面有实践层面,希望通过上文的分析,以飨读者,开辟思路。

猜你喜欢
许知远会话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游荡者许知远
游荡者许知远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有意冒犯性言语的会话含义分析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