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视阈下《伟大征程》的传播模式创新

2022-08-25 09:21王迪
声屏世界 2022年11期

□王迪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人们的媒介接触方式逐渐从传统大屏转移到移动小屏上来,传统电视文艺类节目遭受巨大冲击。而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推动下,不少电视文艺类节目另辟蹊径,创新利用媒介技术生产出内容优质的“出圈”节目。例如河南卫视《中秋奇妙夜》系列作品,利用5G+4K技术创新融合传统文化生产出具有特色和内涵的电视文艺节目。在当下媒介传播环境中,如何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电视文艺节目,成为文化传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伟大征程》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以大型史诗剧形式呈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的大型文艺节目,以“即时摄影、瞬时导播、实时投屏”创新构思,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2021年的峥嵘岁月。晚会共分为《浴火前行》《风雨无阻》《激流勇进》《锦绣前程》四个篇章,演绎不同时期优秀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亘古不变的革命精神。2021年6月28日晚会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办,7月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省级上星频道共同播出。晚会播出当晚全国总收视份额达到37.16%,较平时总收视份额提升25%。相关内容在国内新媒体端总阅读浏览量达3.93亿次,在新浪微博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达79.3亿次,讨论量达343.7万次。

从传播过程看,《伟大征程》的传播具有较强的仪式性,从传播平台来看,互联网平台在此传播中强化了受众之间、受众和电视节目之间的互动交流。本文以互动仪式链作为理论框架,以构成互动仪式链要素作为切入点,解析《伟大征程》创新传播过程,为电视文艺节目的传播提供新思路。

互动仪式链下的《伟大征程》

互动仪式链。互动仪式链是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从微观角度探析宏观社会现象的社会学理论,理论认为整个社会是由无数个小的互动仪式链组成的一个庞大的互动仪式链。仪式最终会实现群体团结,形成群体符号,激发群体身份认同感,产生群体正向情感能量并促使他们做出相应行为。

互动仪式链的形成有四个必备要素:群体共同在场,群体的参与者知道谁被排除,群体的注意力集中形成共同焦点,群体共享情感体验凝聚情感能量。伴随媒介环境的变化,互动仪式链在新环境下也有了新变化。首先,基于数字技术的互联网网络为受众构建了一个虚拟平台,受众通过虚拟平台实现群体的身体共在。互动仪式链中身体共在的实现,已经不仅限于物理属性上的面对面上的身体共在,互联网平台扩大了身体共在的群体场域。其次,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媒介方式的变化模糊了互动仪式链中的局外人界限。

《伟大征程》的互动仪式传播。柯林斯在对互动仪式链的阐述中将“正式仪式”定义为“普遍认可的典礼程序开展的活动”。建党百年文艺晚会《伟大征程》就具有正式仪式的性质,首先,建党一百周年的时间节点具有仪式性;其次,晚会演出的形式具有正式典礼的仪式性;最后,举国上下达成了共同庆祝建党百年的共识同样具有仪式性。

互动仪式链是具有因果关系和反馈循环的过程,《伟大征程》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互动仪式特征。如图1所示,现场在场和虚拟在场两大场域共同构成了整场晚会互动仪式的群体身体在场,两个场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场域中的观众彼此之间通过平台实现互动交流。当观众利用不同媒介方式观看或关注到晚会,进入到晚会的群体场域时,对那些没有观看或者关注晚会的群体就形成了一个局外人界限。在这个界限内的观众互动交流,自发形成的民间舆论场和主流媒体引导下的官方舆论场之间融合互动,实现了对整个社会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这种互动最终会满足观众的个人情感需要,激发群体的身份认同感,促进群体团结,形成群体文化符号。

图1:《伟大征程》互动仪式传播模型

互动仪式链下的《伟大征程》传播模式

共同在场:线上线下扩大传播场域。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的形成首先需要一个能够汇聚个体的群体场景来实现群体的共同在场,具体到《伟大征程》中的群体场景,第一个是指汇聚现场观众的现实群体场景,第二个是指进入到互联网媒介平台观看晚会节目尚舞虚拟网络群体场景。

一、现场在场:舞台空间再现历史场景。《伟大征程》演出地为国家体育馆,可以容纳近十万人同时观看。为了实现受众更强烈的身体在场,近距离感受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在舞台设置上选择了长约180米、宽30米的环形高清超大LED屏幕,地面铺设了一块可以90度翻转的屏幕。超大屏幕的设置为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画卷提供了空间,巨大的屏幕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增强了情景感和参与感。身处互动仪式中的现场观众聚集进入国家体育场,以个体和个体之间面对面的形式实现现场在场,互动仪式由此正式开始。

二、屏前在场:数字技术成为人的衍生。观众在网络场域中形成的共同在场,扩大了《伟大征程》互动仪式链传播的场域,强化了传播效果。5G+4K的传输直播技术在晚会中的应用,打破了时空限制,观众通过屏幕实现了身体虚拟在场,没有界限地进入群体场景。

《伟大征程》文艺晚会线上直播内容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央视网多终端、云听客户端总播放量达1.04亿次,直播及相关报道观众触达人次为6.76亿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国各级广播电视主频道、主频率,各新闻网站、新媒体平台同时播出,形成以主流媒体牵头的“台播+直播”的融媒矩阵,实现了“霸屏”传播,播出当晚相关节目及新闻报道在总台平台的跨媒体总触达人次为10.69亿次。

共同焦点:主流媒体主动引流。为了实现更好的互动传播效果,《伟大征程》在形成共同焦点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几个独立的群体共同焦点,将几个独立的共同关注焦点融合到《伟大征程》互动仪式的共同焦点中。在传播渠道上,主流媒体融合互联网平台优势,实现正向的、积极的共同焦点的形成。

一、明星与红色文化联动。《伟大征程》将影视作品中的经典桥段还原到晚会现场,实现与热点红色文化的联动。例如在节目《破晓》中重现主旋律影视剧《觉醒年代》“南陈北李”片段,这一段播出之后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切讨论,在微博中出现“南陈北李破防了”相关热搜话题,阅读量高达6.9亿次。晚会除了在内容编排上吸纳热点红色文化的受众焦点,在晚会演员选择上同样也吸纳了明星粉丝群体的焦点。《伟大征程》晚会参演人员中有陈道明、张国立、李宇春、张艺兴等90余位娱乐圈明星。借明星自带的粉丝流量,将粉丝群体的共同焦点转移到《伟大征程》节目上,形成互动仪式链共同焦点中的一个分支。

晚会内容和人员选择上的巧思,将原本独立的红色文化焦点和粉丝群体焦点引流汇聚到晚会本身的群体共同焦点,推动《伟大征程》互动仪式链的形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传播效果。

二、媒体融合汇聚焦点。主流媒体平台融合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催化了《伟大征程》互动仪式过程中共同焦点的形成。以《人民日报》为首的主流媒体在晚会正式播出前一周,在其官方新闻网站报道晚会的最新筹备进展。《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同时在新浪微博上设置超话(超级话题的简称,是新浪微博推出的一项功能,拥有共同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形成的圈子)“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第二次综合演练”,阅读量高达1.5亿次。晚会播出当天,《人民日报》第一时间在新浪微博上设置“鸟巢文艺演出伟大征程”“100字样焰火盛放鸟巢上空”“建党100周年文艺晚会”等热门话题,阅读次数均超千万,同时《人民日报》在晚会播出时段,发布超过29条与晚会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微博。《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官方抖音号,在晚会播出当晚在抖音平台发布晚会精彩短视频,观看量高达700万次,主流媒体借助抖音平台以多种形式密集性传播晚会相关内容,提升晚会热度。

情感能量:舆论场凝聚观众情感。《伟大征程》的观众在群体共同焦点的作用下,彼此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和共享,个体情感体验经由官方、民间舆论场的引导和融合互动,最终聚集形成巨大的群体情感能量。柯林斯对互动仪式链理论的阐述中强调人们在互动仪式的过程中发展积极的情感能量是最有价值的,这些积极的情感能量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应。观众从《伟大征程》互动仪式传播中获得的群体情感能量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正向的作用,一方面加强对伟大中国共产党精神的认同感,激发观众群体的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推动主流价值观的传播。

一、主流媒体构建官方舆论场。主流媒体充分发挥其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新闻报道、专题报道、图文报道、视频新闻抢占舆论高地,构建官方舆论场,对社会整个舆论进行正向把控和引导,催化互动仪式链群体产生群体情感共鸣。主流媒体在对晚会进行新闻报道时多用“庆祝”“百年征程”“伟大”“中国共产党”“奋斗”等关键词,引导积极的舆论走向,激发公众的爱国爱党情怀,

2021年6月29日,《新闻联播》用约20分钟的时间播报了《伟大征程》的盛大演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客户端相继转发。节目播出当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题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京盛大举行》的文章,总结概括晚会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盛况,总阅读量达561万次。7月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伟大征程!建党百年文艺演出精彩瞬间》《建党百年文艺演出再现〈觉醒年代〉》、等视频、图片新闻,以可视化的方式强化舆论导向。

二、互联网平台引导民间舆论场。《伟大征程》通过网络传播发挥受众的积极主动性,在短时间内引发网民的热烈讨论并形成民间舆论场。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观众反馈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伟大征程》播出当晚在新浪微博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高达79.3亿次,讨论量高达343.7万次,在微数据上对新浪微博热搜进行历史查询,数据显示在2021年7月1日的285条热搜中有超过100条热搜与《伟大征程》相关。网友在晚会相关内容下留言“永远跟党走”“中国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有幸生于华夏”等爱国主义话语,引发不少网友点赞、评论和转发,激发了民间舆论场中网民的集体身份认同感,同时网络大V在网络中发挥意见领袖特质,利用其流量扩大民间舆论场的场域,引起网友积极热烈的讨论。在互联网平台上网友讨论的关键词中,“党”“伟大”“热爱祖国”“祝福”“百年”等词汇位居词频前列。

三、官方、民间舆论场融合互动。两个舆论场之间融合互动,推进互动仪式传播中强情感能量的形成。官方舆论场发挥其权威性,同时积极捕捉网络舆论,对网络舆论进行积极回应和引导,扩大官方舆论场,实现主流媒体平台和网络平台的互联。民间舆论场充分发挥受众的主体作用,传递更具创新性、更接地气的观点,为官方舆论场注入更具时代的话语点。

官方舆论场利用网络平台与民间舆论场积极互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新浪微博平台发布话题微博“建党百年华诞你有哪些祝福”,得到了超700万网民的转发、超70万次点赞和超7万次的评论。民间舆论场自下而上得到官方舆论场的回应,晚会重现《觉醒年代》的经典片段,网络大V在新浪微博中发表评论“今日的繁华盛世就是觉醒年代的续集”,中国新闻网、人民网官方微博及时点赞、转发原博,在官方舆论场的助力下登上微博热搜榜。二者融合联动,强化互动仪式情感能量的快速聚能,引导全社会爱国爱党的积极舆论走向。

《伟大征程》互动仪式链传播模式的启示

在立足受众主体地位的大环境下,《伟大征程》借助媒体强化与观众的双向互动,在双舆论场的互动合作中加强对主旋律文化的宣传,聚能观众的情感能量,激发观众群体身份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伟大征程》的传播模式颇具代表性,也因为其性质具有特殊性,而如何实现文艺作品的最大效果传播,发挥更长效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数字技术扩大群体场域。在未来,数字技术将会逐渐占据艺术呈现方式的主导地位。在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数字技术的重要作用,形成“数字+”的有效传播模式。利用互动仪式链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首要实现的就是提供实现群体共在的群体场景,柯林斯的理论中的群体在场更倾向于身体的物理在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运用,利用数字媒体扩大群体在场场域成为一大趋势。可以利用5G、MR等技术实现逼真的身体在场,扩大身体在场场域,吸纳更多个体进入到互动仪式中来。

媒体矩阵传播共同焦点。《数据揭秘〈伟大征程〉打造的文艺演出经典‘样本’》一文中指出,《伟大征程》7月1日面向公众播出的特殊时间节点前后,主流媒体联合互联网媒体平台形成传播矩阵,促进互动仪式传播共同焦点的形成。扩大群体的共同焦点,才能实现观众对传播内容的持续关注和讨论,让一次性播放的文艺活动有了反复观看、多次探讨的可能和空间,热度和流量的聚集强化了观众的情感体验。

情感能量融于主流价值观。《伟大征程》互动仪式传播下,群体高涨情感连带下产生的群体团结只是暂时的,即建党百年文艺晚会的传播具有明显的时间特殊性,群体的注意力会随着建党百年热度的下降而消散。而将这种短期的情感转换成长期的情感,实现情感能量对社会的长期积极作用,可以将互动仪式后的群体情感符号化,主流情感价值观便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伟大征程》互动仪式传播激发了观众群体的集体身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将这些短期高涨的情感在媒体的积极引导下融入主流情感价值观,成为主流文化符号中的一个分支,延续互动仪式的传播,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结语

《伟大征程》聚焦伟大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奋斗史,创新利用传播形态、内容呈现和传播理念,将百年征程的故事以“时空穿越”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给予观众多感官参与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深刻理解镌刻在历史和人民心中的优秀的中国共产党精神,激起中华儿女内心强烈的爱国爱党意识,推动主流价值观的融合传播。《伟大征程》的成功传播也启迪融合媒体时代下的影视工作者们,要顺应新时代浪潮,在充分利用传播媒介的基础上,深耕观众需求,挖掘、创新内容生产,以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传播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