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步涛,吴文凤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中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或肠上皮化生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胃灼热、食欲不振、大便异常等,常伴有胃出血、贫血、胃溃疡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上经胃镜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CAG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须戒烟、忌酒,保持饮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常规治疗,一般给予抑酸剂(如兰索拉唑片)口服治疗,但长期服用此药可能会导致肝功能损伤,也会引起头痛、嗜睡等不良反应,须及时调整用量。中医认为,CAG属于“胃痞”范畴,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日久成瘀或久病入络,益气健脾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健脾促愈汤是我院自拟方剂,由黄芪、茯苓、党参等多味中药组成,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病。本研究主要探讨健脾促愈汤联合兰索拉唑片治疗CAG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开封市第二中医院收治的106例CAG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36~70岁,平均(56.45±5.23)岁;病程2~15年,平均(9.29±3.15)年。研究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35~70岁,平均(56.48±5.25)岁;病程1~16年,平均(9.53±3.3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相关伦理要求[2]。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相关诊断标准:有不规则上腹痛、反酸、嗳气等症状,病理活检结果显示弥漫性胃黏膜表面黏液增多或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CAG[3]。②中医诊断标准参考《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脾胃湿热证的辨证标准:症见胃脘胀痛、灼热,嗳气频作,纳呆,肢体困重,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尿黄,舌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4]。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参与本研究前1个月内未接受其他相关治疗;无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精神疾病者;伴有恶性肿瘤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2.1 对照组 给予兰索拉唑片[重庆科瑞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506,15 mg/片]口服治疗,每次30 mg,每日1次,治疗12周。
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促愈汤治疗,处方:黄芪、茯苓、党参片、半枝莲、莪术各15 g,法半夏、栀子各12 g,枳实、黄芩片、白术各10 g,甘草片6 g。随症加减:体内热盛者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15 g;消化不良者加莱菔子、砂仁(后下)各15 g。每日1剂,加水煎至500 m L,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次250 m L,治疗12周。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胃黏膜病理评分。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对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进行打分,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1、2、3分[5]。②中医证候积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脘疼痛、胃中嘈杂、嗳气反酸、胀满、便溏、倦怠乏力进行评分,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2、4、6分[6]。③胃泌素及胃动力检测。治疗前后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 L,分离血清(离心速率3 000 r/min,离心半径12 cm,离心时间10 min),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胃泌素水平。采用胃镜检查胃窦收缩幅度(P)和胃窦收缩频率(F)。④炎症因子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胃黏膜病理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异型增生评分研究组 53 治疗前 2.40±0.59 2.19±0.55 1.30±0.16治疗后 0.86±0.21△▲0.81±0.20△▲ 0.43±0.11△▲对照组 53 治疗前 2.41±0.58 2.21±0.57 1.31±0.15治疗后 1.59±0.40△ 1.32±0.41△ 0.74±0.13△组别 例数 时间 胃黏膜萎缩评分肠上皮化生评分
(2)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胃脘疼痛、胃中嘈杂、嗳气反酸、胀满、便溏、倦怠乏力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脘疼痛、胃中嘈杂、嗳气反酸、胀满、便溏、倦怠乏力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上述6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胃脘疼痛积分 胃中嘈杂积分 嗳气反酸积分研究组 53 治疗前 5.31±0.37 2.62±0.58 3.01±0.27治疗后 1.23±0.18△▲ 0.42±0.13△▲ 0.59±0.20△▲对照组 53 治疗前 5.28±0.34 2.59±0.61 3.02±0.35治疗后 2.01±10.89△ 1.46±0.17△ 1.52±0.26△组别 例数 时间 胀满积分 便溏积分 倦怠乏力积分研究组 53 治疗前 5.06±0.47 2.16±0.25 2.71±0.38治疗后 1.23±0.17△▲ 0.59±0.08△▲ 0.71±0.10△▲对照组 53 治疗前 5.03±0.52 2.19±0.21 2.73±0.41治疗后 2.14±0.28△ 1.38±0.16△ 1.54±0.18△
(3)胃泌素水平及胃动力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胃泌素水平及胃动力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胃泌素水平及胃动力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胃动力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胃泌素水平及胃动力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胃泌素水平及胃动力指标比较(±s)
注: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2.1 mm Hg≈0.133 kPa。
胃窦收缩频率(次/h)研究组 53 治疗前 113.73±19.15 20.71±12.12 46.23±15.18治疗后 136.36±23.35△▲ 51.14±15.24△ 69.32±16.77△对照组 53 治疗前 112.35±20.89 20.67±12.41 46.21±15.02治疗后 118.69±21.15△ 48.78±14.21△ 69.45±16.58△组别 例数 时间 胃泌素(pg/mL)胃窦收缩幅度(mm Hg)
(4)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IL-1β、IL-8、IL-17及IL-2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1β、IL-8、IL-17及IL-23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注:1.IL-1β,白细胞介素-1β;IL-8,白细胞介素-8;IL-17,白细胞介素-17;IL-23,白细胞介素-23。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IL-1β(pg/m L) IL-8(ng/L)研究组 53 治疗前 120.96±19.59 12.57±1.52治疗后 45.30±6.88△▲ 7.02±1.03△▲对照组 53 治疗前 121.03±19.58 12.58±1.56治疗后 70.31±10.89△ 8.87±1.13△组别 例数 时间 IL-17(ng/L) IL-23(ng/L)研究组 53 治疗前 13.01±1.80 420.13±91.02治疗后 5.57±1.14△▲ 258.33±43.35对照组 53 治疗前 13.03±1.79 422.15±92.96治疗后 8.96±1.42△ 316.66±55.78
CAG是由Hp感染、饮食因素、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等引起,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病程延长,胃部固有腺体逐渐发生萎缩,最终丧失分泌能力。因此,CAG患者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可进一步出现胃上皮或化生的肠上皮再生,导致胃癌发生。目前临床治疗CAG常以促进胃动力、抑酸等对症治疗为主,能促进胃黏膜修复,需长期用药,虽能改善病情,但长期服药存在不良反应,患者的整体预后不理想[7]。
中医认为,CAG是由于患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累过度等引起,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胃络瘀阻是重要病机,邪毒久滞、毒损胃络是重要的病机转归,基本治法为健脾益胃、调畅气机,兼祛瘀通络。健脾促愈汤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为君药;茯苓、党参健脾利湿,莪术破气行血止痛,为臣药;法半夏、枳实、黄芩、栀子、半枝莲散瘀通络,燥湿化痰,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为佐药;加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莱菔子、砂仁消食除胀,化湿开胃。诸药合用,有健脾益气、滋养脾胃、化湿祛瘀之功。药理研究表明,白术含有苍术醇、白术酮及维生素A等成分,可明显拮抗乙酰胆碱引起的肠痉挛,通过对抗胆碱作用抑制因胃酸分泌引起的胃黏膜损伤,促进胃黏膜细胞增殖,刺激胃蛋白酶分泌[8]。砂仁中的有效成分一方面可兴奋神经递质,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另一方面又可减少胃酸分泌,对应激性溃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9]。党参中的提取物能通过增加胃、十二指肠黏膜组织中生长抑素的含量,提高前列腺素含量,拮抗胃泌素分泌胃酸的作用,刺激胃黏膜合成并释放表皮生长因子,达到保护胃黏膜的目的[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健脾促愈汤辅助治疗CAG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胃泌素分泌。CAG的病理进展与炎症因子的长期刺激存在密切联系,其中IL-1β是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正常人血液中不含IL-1β或含量很低,其含量升高表明机体存在组织损伤或感染。IL-8升高常见于感染、创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生物学活性为吸引和激活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与IL-8接触可导致机体局部发生炎性反应。IL-17是T细胞诱导炎性反应的早期启动因子,可与肿瘤坏死因子-α、IL-1β相互作用,共同产生协同效应介导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在炎症部位聚集。IL-23主要由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分泌,能通过刺激机体巨噬细胞分泌IL-17,使机体增强抵抗感染的能力,CAG中的Hp感染通常引起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分泌IL-23增加,与IL-17协同在CAG患者Hp感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其水平升高可提示炎性反应加剧,病情加重[11-12]。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双向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黄芪中的黄芪甲苷可减少细胞外炎症细胞浸润,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合成和分泌[13]。党参可调节人体的免疫平衡,其中党参甲醇提取物能有效调节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增强抗炎作用,而党参中的多糖能调节T细胞循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抑制炎症因子产生[14]。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的IL-1β、IL-8、IL-17、IL-2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健脾促愈汤辅助治疗CAG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与王丹等[1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健脾促愈汤联合兰索拉唑片治疗脾胃湿热型CAG可有效改善胃黏膜病理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促进胃泌素分泌,增强胃动力,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可在临床推广。然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后续应扩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