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荣
摘 要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再次选入《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选材组合独到、表达方式多样,刻画了立体鲜明的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志愿军战士的礼赞与崇敬,蘊含丰富的语文知识与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然而,通过观察和文献研究,发现该文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轻语文要素的引入,轻实际生活勾连,轻批判思维的培养,轻语境身份的引导。对此,不妨依体定教,立足通讯这一文体特点,设计阅读支架和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品味该通讯所具有的选材的独特、组织的有序、描绘的真实、感情的真挚的特点,将语文知识要素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注重写作语境和作者身份,带领学生品味感受作品中传递的崇高的精神品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谁是最可爱的人》 教学设计 教学价值 实施策略
时隔数十年之后,《谁是最可爱的人》再次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安排在了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一石激起千层浪”,《谁是最可爱的人》重返语文课堂,再次引发了大家的关注,激发了不少讨论。根据教学观察和文献研究,关于该文的论争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教学价值的争论,进而诱发“教这一篇”教学价值高低的争论;二是对该文本课堂教学的艺术处理,呈现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割裂,集中体现在语文知识与文化情感的摇摆不定。换言之,对该文的讨论实质指向的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取及呈现。王荣生教授指出,解决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合宜的文本解读需要从文本体式出发。[1]因此,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不妨从文本体式出发,依通讯的文体教这篇通讯,明确《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的文本价值和教学定位,提供新闻通讯的阅读支架,引导学生阅读走向深处,感受流淌在通讯背后的真情实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随军采访后所写的一篇通讯,作为剔除教材后再度入选的文本,其教学价值饱受争议。剔出语文教材数十年后,该文在抗美援朝胜利七十周年之际重回语文教材,确定为精读课文,安排在了统编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这样的安排,除了与同单元选文《黄河颂》《老山界》《土地的誓言》体现的“家国情怀”人文主题相承接,更多的是该文本本身的特点及教学价值。《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随军奔赴朝鲜战争采访后所写的一篇新闻通讯,体现了一般通讯所具有的特点,即“选取事件客观再现事物情状、表现人物精神”,具有对象性、典型性、真实性和感染力。文章所选事件典型并具代表性,真实生动地记载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事迹,是革命传统文化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多重教学价值。
1.选材组织的典型性
选材组织的典型性是指文章选取的素材能够反映中心思想,具有深刻思想教育意义。魏巍在战地走访时曾收集记录了许多生动的事例,反复斟酌,最后只选取了3例放入《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文章选取了松骨峰战斗、烈火中救小孩、防空洞谈话三个事件,不仅丰富了文章的主旨,还塑造了一群立体可爱的人物形象。正如他自己所言:“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是突出的。”一方面,选取的三个事例相互补充,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意蕴。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对敌人的恨,体现了“打击侵略者”这一神圣任务;烈火中救小孩,表现的是对朝鲜人民的爱,体现了超越国界的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表现的是对祖国人民的忠诚与热爱,是志愿军战士一切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三个事例互为补充,组织构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主题。
另一方面,三个事例分别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不同角度反映了志愿军战士的思想品质,刻画了立体的英雄人物形象。在松骨峰战斗中,这是一群奋勇杀敌、舍生忘死、意志刚强的英雄人物;在烈火中救小孩上,从马玉祥英雄个体反映这是一群舍己救人、爱朝鲜人民、品质高尚的英雄人物;就防空洞谈话来说,更是一群爱惜荣誉、爱国担当、气质谦逊、胸怀阔大的英雄人物。《谁是最可爱的人》选取的材料不多,却能紧紧服务于主旨,反映本质,揭示人性深处的感动,在写作的组织选材上具有重要价值。
2.传情达意的真实性
在情感的表达上,《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细节描写、诗史语言等传达了真挚强烈的情感,即对志愿军战士无尽的赞美与歌颂。第一,细节描写让人如见其人,备受震撼。在文中所述的三个事件中,松骨峰战役无疑是最为惨烈的。文章关于松骨峰的战斗描写生动细腻,画面感十足,给人强大震撼。有对战场地形、兵力的描写,先头连的战士们身处地形不利的“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岗”,敌人是“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有对战时情景的描绘,特别是对志愿军战士的动作刻画,“摔”“扑”“抱”等系列动作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无畏、视死如归;还有对战后情景的描写,特写战后战士们的遗体姿态,凸显战士们同归于尽的牺牲精神。此外,防空洞谈话、烈火中救小孩的对话,质朴的语言中凸显了人物的光辉。凡此种种,文章在细节描写中塑造人物形象,在人物形象再现中抒发赞美。
第二,诗史语言让人如临其境,备增感动。首先,文章多次引述别人的话语,增强文章的真实感,进而展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其次,呼告、设问、反问、排比等多种修辞运用,创造了诗化意境。如第10段对马玉祥的外貌描写,通过比喻来衬托人物的朴实可爱,字里行间流淌着赞美之情。再如文章第14段运用反复的手法,“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直抒胸臆,强烈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结尾多个“当你......的时候”连用构成排比,描绘了不同角色身份的人在和平环境下的生活场景,引人深思,产生共鸣——美好生活与志愿军战士密不可分。再次,人称转换组合使读者亲切自然,引人深思。诸如“朋友”“你”“亲爱的朋友们”等称呼读者,呼告直抒胸臆,拉近读者距离;外加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也使情感表露更为充沛,赞美歌颂之情溢于言表。最后,革命烈士的列举与补注,倾注着作者无声的歌颂与赞美。在文章第6段列举烈士们的名字时,大悲无言,大痛无声,只能在姓名的列举中来消解内心的悲恸,以致发出“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的疾呼!
3.思维发展的纵深性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但并不意味语文不具备理性逻辑的特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便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一直以来,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大家更倾向于将其划入文学、美学上,并认为其注重直觉思考、情感表达、感性思维,多停留于风花雪月之上;对于语文背后的理性思考和逻辑思辨,似乎少了几分冷峻的思考。久而久之,语文学科也慢慢失去了其基础学科——母语学科所应有的地位与尊重。语文学科的尊严何以建立?笔者认为,更需要立足并深掘语文的逻辑思辨性,在阅读中学会批判思考,适时开展思辨性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就这点来说,作为革命传统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语言典范、逻辑清晰、理论深刻、时代精神突出,对学生发展纵深思维大有裨益。一方面,《谁是最可爱的人》选取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迹,体现了革命志士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与人格品质,与当下时代精神不谋而合,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价值观的引导意义非凡。另一方面,《谁是最可爱的人》构思巧妙,其选材的处理、主旨的表达便具有逻辑性和深刻性,具有革命传统作品严密逻辑和崇高精神相结合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
《谁是最可爱的人》用词浅显,但教学价值非凡,这也是它在新一轮教改中重回课本的重要原因。学生在通读这一文章上并无障碍;但倘若要理解其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发展深度阅读与思维品质,则并非易事。在课堂观察和文献研究中,发现对于该文的教学,存在部分误区。
1.重语文人文精神的感受,轻语文学习要素的传授
毫无疑问,《谁是最可爱人》情感真挚饱满,处处高昂着革命主义精神和革命理想信念。因此,在该课阅读教学中,感受体会文中的崇高精神也是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一些教学设计中,发现存在单一人文精神聚焦的问题。如某教师执教该课时的主要环节如下:阅读文章,梳理文中所描绘的志愿军战士的可爱事迹;朗读感受其中蕴含的可爱精神;分享展示文章中的抒情语句。三个环节由事情——精神——情感,看似环环相扣,但却过度关注文本的人文精神层面,忽视了语文知识的提取和阅读方法的传授。人文精神感受完后,一阵风过,能留下的语文知识又有多少呢?
2.重教材文本内容的讲授,轻语文与外部生活的勾连
或许是经典革命传统作品的缘故,在《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中,仍有不少传统语文课,即执着地教授语言文字,执着于教教材。新课改新课标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做好语文教材的加法,做好语文课堂的延伸。[2]作为剔出教材后再度入选的文本,《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是在抗美援朝最艰难的一个阶段发出的,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并用显目的字体标注,这篇通讯为何在当时发表?这取决于新闻通讯的文体作用——号召力和传播性:宣扬英勇事迹,传承民族精神,号召保家卫国。此外,它也是在抗美援朝胜利七十周年之际重回语文教材的,为何在此时重回教材?因为在新时代也涌现出了一批批最可爱的人;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一批批可爱的人。不难发现,其问世和回归教材本身就带有时代印记,这就需要我们在讲解时留意,保有语境意识,勾连时代背景。
3.重低阶思维的重复训练,轻批判思辨能力的培养
此外,通过课堂观察和文献研究,发现在开展《谁是最可爱的人》阅读教学上,多数定位在低阶思维的培养上,教学过程中缺少批判思辨,没有真正带领学生回归语境,也就难以理解此文在刊登后轰动一时的现象了。具体来说,一方面,重选材描绘场景的梳理,轻选材组织顺序的解读。《谁是最可爱的人》选材所展现的三个内容支撑起了整篇文章,无疑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把握三个场景所写内容,感受其中流露的英勇精神,是教学此文的应有之义。然而,过犹不及,也需警惕滑向一“极”——从阅读一篇文章到阅读三个小故事,单一指向三个事件的梳理,将一篇文章肢解为三个场景的讲解,导致三个选材场景分析的割裂。事实上,文章中选取的松骨峰战斗、烈火中救小孩、防空洞谈话三个素材是层层递进的,三个事件分别对应了战士“可爱”的三个层面:战斗、救人、思想,三个事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最可爱”的内涵;其组织也紧紧服务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主旨。另一方面,基于帕克集体行为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解,作为感知性知识,新闻在社会运作中发挥其独特的力量;新闻是社会生存气候和道德气候的表征。[3]简而言之,通过新闻,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生存状况,还可以明晰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问世与刊发,受到了一众读者的追捧,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身保家卫国浪潮的爱国热情,营造了“致敬英雄、崇尚英雄、成为英雄”的良好社会风尚。因此,在开展该文阅读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回归语境,回归历史,进而辩证地看待和体会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极具经典和教学价值的文章,怎样才能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上述问题呢?对此,不妨坚持大语文的教育视域,立足“新闻通讯”这一文体,以“新闻通讯的文体特点”作为大概念,引入通讯的阅读方法,融情境朗诵、小组合作、问题驱动、读写结合于一體,实现人文精神与语文要素的勾连。
结合该文的文本内容及教学价值,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把握主要内容和所述对象,学习选材中表现人物品质的典型性;关注事件叙述语言的发出,体会新闻通讯的真实性;品读体会文中的抒情句段,感受本文强烈的抒情性。教学课时设定为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新闻通讯的特点,学习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最可爱’的精神品质。”第二课时目标设定为“通过朗读、还原删除法,品读文字的抒情语段,感受作者情感的激荡”,领会文字叙事、描写、抒情上的特色,感受文章的真实抒情。在教授本课前,结合课文练习系统,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扫清字词障碍。囿于篇幅,现将第一课时教学实施呈现如下。
1.视频导入,代入时代背景,引出《谁是最可爱的人》
(1)导入新授课文。通过播放《长津湖》这一视频资料,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分享一段视频。(播放《长津湖》片段)这段视频熟悉吧,取自前期热播电影《长津湖》。你们看完这段视频后有什么感受?
生1: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我们感受到战士们非常英勇,观看后觉得非常的震撼。
生2:非常的催人奋进,觉得战士们很勇敢,战火中的他们有点可怜,也很可爱。
师:刚刚大家都说到影片中的战士们是英勇的、可怜的,又是可爱的,无比震撼!作者魏巍深入战争前线,他看到多许多类似的场景,深受震撼,写下了这篇新闻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一睹可爱的人的风采!
(2)引入阅读支架,授之以渔。引入新闻通讯阅读支架,帮助学生了解新闻通讯的特点及阅读方法,走进文本深处。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新闻通讯。什么是新闻通讯,怎么去阅读新闻通讯呢?
师:新闻通讯通过选取事实客观再现事件情状,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具有对象性、典型性、真实性和感染力。阅读新闻通讯要把握对象,即事件及人物;把握选材的典型性,体会通讯报告再现的真实情状,感受其蕴含的深情。
2.感知全文,寻找“最可爱”——对象性
立足文体,引导学生把握新闻通讯描写对象。在该环节中,可从题目切入,让学生朗读课文题目,思考本文题目和之前所学的课文题目语言上的不同,进而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志愿军战士,引出本文选取的事件——松骨峰战斗、烈火中救小孩、防空洞与战士谈话。
(1)解题,“谁”是最可爱的人。本文题目语言上呈现的是设问,就“谁是最可爱的人”问题本身来说,文章就给出了答案,表明了通讯写作对象。
师:朗读课文标题,你发现它跟我们前几篇课文的题目语言呈现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是一个问句,题目设置了悬念: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什么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师:很不错,小小标题也有着大作用。那你知道问题的答案吗?
生:志愿军战士。因为他们很英勇无私!
师:为什么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直接出现“最可爱的人”的字眼的语句。
生:(朗读第3段末尾)因为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他们的意志……美丽和宽广!
(2)“最可爱”体现在哪些事实中。把握通讯描写对象后,通过浏览课文,进一步把握通讯所选取的事件:松骨峰战斗、烈火中救小孩、防空洞与战士谈话。
3.问题引领,理解“最可爱”——典型性
此部分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不断抛出问题,借助小组合作、情景再现、角色朗读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选材的典型性。
(1)圈点批注,细读松骨峰战役。学生聚焦第五段松骨峰战斗,以句号为单位,概括句意,品读相关语句,圈划批注体现战况惨烈和战士应用的词句,总结出战士们最可爱是通过力量对比、地形对比、战士行为和战后情形的描写加以体现的。
(2)情景还原,采访救人的战士。穿越时空,重回朝鲜战场,做一名战地记者,去采访救人战士围绕该部分内容,学生要把握采访目的及采访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3)分角朗读,还原最可爱形象。在“防空洞谈话”这一事件中,语言描写颇具特点。对此,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对话,进而把握志愿军战士崇高的苦乐观、责任感和荣誉感。
(4)选材典型,揣摩组合的有序。在聚焦完三个事件的描写后,设置“作者为什么要用三个事例来表现战士们的可爱,各事例之间的顺序能否互换”“从危险程度和付出代价来看,显然是松骨峰战斗最重,防空洞战士采访谈话最小,事件呈现顺序是不是反了”这些问题,感受不同事例从不同角度揭示“最可爱的内涵”的选材组织特点,把握志愿军出征的目的——“抗美援朝,报家卫国”,理解本文中评判“最可爱”的标准是人物品质和精神高度,深化文本主旨的认识。
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现在我们再回过来看,老师现在问大家,这篇新闻通讯有没有对象?除了写作描绘的对象志愿军战士外,还有其他对象吗?
师:提示一下,立足文体,新闻通讯,阅读对象?
生:百姓。当时的人民是接受这篇文章的阅读对象。
师:没错,大家请看课本预习框中的第一段文字:本文是作者随军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发表在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文章一经刊发,即刻引起强化反响。亲爱的同学们,现在你能理解这篇文章为什么写吗,为什么引起强烈反响吗?
生1:因为想争取全国人民支援,一起保家卫国,抗美援朝。
生2:想告诉人民志愿军战士很英勇、很辛苦、很光荣。
师:综合一下,就更完美了!歌颂志愿军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鼓舞队伍;号召人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拓展延申,致敬“最可爱”——表情意
(1)现在就请你选取身边典型事件,描写一下你身边的“最可爱的人”。此环节可作为课后练习,讀写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小事,如班级爱心义卖、爱心便当集体活动,聚焦身边父母、教师、同学等可爱之人,学会珍惜与感恩;同时又可以给学生讲述杜富国、窦桂梅、袁隆平、抗疫医护、东航客机24小时搜救人员等事例,凝聚民族力量,培养爱国奉献精神。
(2)重温2021年的坚守温暖画面,致敬新时代奋斗者,致敬最可爱的人。
师:可爱的中国是由一群群平凡可爱的人创造的,他们热爱和平、兢兢业业、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团结一心。当下乌克兰局势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和平来之不易,当哪天民族危险来临之时,你们能否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最可爱的人”!希望你们能继承先辈精神,以青春奋斗,护盛世华夏!
第二课时便继续围绕新闻通讯的特点及阅读方法展开,紧紧围绕“真实抒情”来组织教学,体会叙事、描写、议论中饱含的深情。当然,还可关注人称、句式以及转述的运用。在第二节课最后,可播放“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相关视频,渲染气氛,拓展阅读志愿军战士写给战友的诗,促使学生再次回归文本主旨,致敬最可爱的人。
师:之前我们有讲到选材的典型性,现在大家也理解本文所表露了对志愿军展示的无比赞美之情。这篇文章不仅典型有情,而且真实!换言之,这事情不是瞎编的,是有具体话语、事件支撑的,是最真实的可爱!你们找找看,哪里能够体现通讯的真实?
生1:我发现它多次引用別人的话,比如引用战士的话“只要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师:转述别人的话,亲切可信、真实自然,将战士们的崇高品质直接呈现于大家面前。
生2:采访对话,也很真实,包括第7段转述营长的话。
生3:我觉得第六段把烈士的姓名全部罗列出来,实实在在的人物,倍加真实。
师:嗯,大家看到这段文字,有个注释“李玉安:后获救生还,1997年去世”,这都有误了。还真实吗?
生3:好像……真实,因为他是战地记者,记错了在所难免,加上战争纷乱。
师:好。我直接列举出这些牺牲的烈士,即使记错了,我也会加以补注,我这篇通讯不是瞎编的,是真实发生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和崇高品质,是实实在在的!其实包括文章的采访描写,多是战后描写,对于战时场景的描写几乎没有,也是符合作者“战地记者”身份,他更多的时候是在战后进行采访。这文章是最真实的描写,也夹杂了真实的情感流露。
毫无疑问,《谁是最可爱的人》彰显了新闻通讯的价值,掀起了一个“‘最可爱的人’热”[4],感动了千万读者,鼓舞了前方战士。关注文体特点,从这一类到这一篇,深挖文本的奥秘,事关学生发展的起点和终点。或许有人会对“以新闻通讯的文体”切入课文这一教学方法存疑,认为不贴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学情。笔者愚见,若能关注学生的立足点,充分研读课标、学情及教材,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不仅能与八年级新闻单元衔接,还能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以通讯文体切入教学,未尝不可。最后,在理性思考中看到感性的温度、人性的光亮,激发前行的力量,或许这也是这篇文章再入课文、反复传阅的原因之一吧!
[1]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高中读本),2010.
[2]齐增会.课标视野下的“大语文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2021(34):26-28.
[3]郑忠明.新闻的知识特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7.
[4]熊坤静.通讯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创作的前前后后[J].党史博采(纪实),2014(09):30-33.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双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