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献
摘 要 近几年的全国语文高考中,诗词鉴赏简答题得分普遍都不高,但仅仅从教学理论或教学方法的改变都不足以改变现状。本文通过深究诗词鉴赏简答题得分低的原因,并且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诗词鉴赏题的简答题为例,试图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即在诗词教学中变换诗歌鉴赏题的提问方式加以探索,寻找把握解答诗词鉴赏简答题关键的办法。
关键词 诗词鉴赏 审题思考 变式问题
古典诗词作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宠儿,更是历年高考中不可或缺的考查内容。但在近几年的全国语文高考中,诗词鉴赏简答题得分普遍都不高。特别是在2021年新高考Ⅰ卷中,分值为6分的诗词鉴赏简答题,广东省平均得分只有1.94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古典诗词教与考结合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各种教学方法改革层出不穷,然而仅仅从教学理论或教学方法做出改变都存在不足,因而试图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即在诗词教学中变换诗歌鉴赏题的提问方式加以探索,寻找把握解答诗词鉴赏简答题关键的办法,从而实现古典诗词教学的美学意义和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是当下诗词鉴赏的一大课题。
为何如此多的考生在高考诗词鉴赏简答题中得分那么低?深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绝大多数的高考复习资料中,诗词鉴赏简答题的题型都是中规中矩的,多数提问方式如下: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5.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的高考备考中,教师没有注意训练学生应对变式提问的能力,学生在审题和答题方式上都形成了一定思维定势,因而在高考中,但凡遇到不是平常练习或考试中出题过的提问方式,考生基本上不懂如何应对。二是全国新高考卷的命题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以往中规中矩的出题方式,而是在命题方向上设置情境或变式提问的方式进行命题,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情境或转换问题方式的基础上作答,无形之中,对审准题意的要求难度就提高了很多。针对此情况,下面笔者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诗词鉴赏简答题为例,谈谈怎样才能把握诗词鉴赏变式提问的关键。
2021年新高考Ⅰ卷诗词鉴赏题原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题目: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在诗词鉴赏简答题,遇到的题目不是常规题时,如果按以往的答题套路去回答此题,基本上是无从下手的。这时,我们要变换审题思考的方式,要像庖丁解牛一样“目无全牛”,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去找到筋与骨结合的地方,切中解答问题的肯綮,然后把题目分解转化成我们能够理解的若干个小问题进行分析并回答。
如上面这道简答题,我们转换成另一种提问方式:第二句如何体现委婉劝告这一方式?劝告的内容是什么?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那诗歌中哪里不是委婉劝告?也就是直接的劝告?通过这样分解提问,我们会发现,原来题目的意思是问:第二句如何体现委婉劝告?诗歌中哪里是直接劝告?劝告白司马的内容是什么?如果这样把题目转换成考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估计很多考生在回答此类题目时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我们根据转换后的题目,回到诗歌中理解,诗歌最后两句“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结合诗后注释,大概可以理解,不要被佛教所拘牵,不要沉迷于佛教,劝告白司马前途依然是远大的,要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这是直接劝告。这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第二句,已提到曾居住在庐山东林寺的东晋高僧惠远,没有直接劝告,是为尾联劝告白司马不要沉迷于佛教作铺垫的,是委婉劝告的意思,这样把题目一点一点进行分解转化,把握问题的关键,题目就迎刃而解了。答案示例: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表明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在日常教学备考中,教师要注重解题方法技巧的迁移,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变式提问题型的思维训练。方法可以是找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或者是把常规型题目进行变式提问,训练学生理解诗歌鉴赏型的题目。
如同类型的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9分)
寓驿舍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
题目: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6分)
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变换提问的方式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题型,把“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转换为“作者通过什么方式做到感情强烈”,即通过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做到感情强烈?通过转换变换审题思考的方式,我们摸到了答题的方向。答案示例①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营造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②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的动作中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③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
在备考训练诗歌常规题时,注意变换提问方式,让学生在训练中提升变换审题思考的能力。譬如一,分析技巧型诗歌鉴赏题,提问方式,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譬如二,分析意境型诗歌鉴赏题,提问方式,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譬如三,情感、主旨型诗歌鉴赏题,提问方式,一般提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变式提问: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譬如四,语言炼字类,提问方式,一般提问: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一滴汗水一层功,真功尽在苦练中。只有在日常教学中,有意无意之中训练审题思考方式,学生在审题能力上定然能不断提升,从而能够准确地解答考场上古诗词变式提问的考题。
[作者通联:广东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