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城
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小学科学学科主要对学生的事物观察能力、探究精神进行培养,可保持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注意力。将小组合作模式引入到科学课堂,可摆脱传统课堂的局限性,营造生动、有趣味且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氛围,将活力与生机注入科学课堂。在新课改背景下,各地教育主管单位应积极践行生本教育理念。将小组合作引入科学教学活动,可充分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助于发扬学生的个性,也可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学习的自主性。基于此,围绕将小组合作学习融入科学课堂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分组标准,确保各小组有效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以提升其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准。将小组合作融入科学课堂,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相互督促,共同攻克难关,共同提高科学素养,实现课堂生命活力唤醒的终极目标。对小组合作教学而言,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分组方法是小组合作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应立足于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同组异构原则划分小组,尽可能促进分组方式的多元化。在制定分组方案时,科学教师可设置小问题、小测验,对班内学生的科學素养开展摸底调查;结合班内学生的实际能力,将每个学生划分到不同小组,尽可能让各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充分唤醒科学课堂的生命力。
比如,在围绕小学科学教材“凸透镜成像”知识点进行解析时,为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凸透镜知识点,教师可引入小组合作模式组织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应结合班内学生的实际意愿与测验表现划分小组;结合“凸透镜成像”知识点对学生的水平与能力进行判断。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学生实际意愿对各小组的结构进行局部调整,确保学生拥有充足的科学探究空间,而教师只需保障实验教学的基础方法与原理即可。比如,教师可将示意图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提出下列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何种规律?凸透镜最终的成像均由哪些因素所决定?同时,教师也可将上述问题作为核心探究任务,鼓励各小组自主完成实验。在科学课堂上,实验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及质量控制、实验器材选择均由各小组共同讨论决定。各学习小组需要具有清晰、明确、合理的分工配合。在探究过程中,各学习小组可自主决定领导者。通常情况下,学生可共同推举组内学习水平较高、认知能力较强、科学素养基础扎实的学生作为小组长。组长的职责在于讲解实验内容,明确组内成员的具体分工;组内其他成员负责准备器材、布置实验器材、凸透镜具体操作及数据分析等工作。当完成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后,组内成员需要共同围绕凸透镜成像的结果与实验现象进行讨论,重点回答教师在课堂开始时所提出的各类问题。小组合作有助于班内学生融入凸透镜成像实验活动,共同分担小组工作,积极配合组内成员的各项工作,围绕实验结果开展共同探究活动。上述教学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调动学生对小学科学学科的探究兴趣,助力小学生汲取科学知识。
二、制定合作规范,明确学习流程
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唤醒科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上营造舒适、和谐的小组合作氛围,注重维持课堂秩序,尽可能让班内学生全身心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这也要求科学教师严格制定规则,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可遵循规范、有序的学习流程,让小学生具备良好的探究习惯与规范的科学行为。
例如,在创建科学课堂时,教师首先要结合教材内容阐述知识点,重点讲解本节课的科学主题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之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各学习小组共同探索研究。在科学课堂上,当教学活动进展到自主讨论阶段时,通常会遇到下列状况:部分学生对知识点存在疑问;部分学生因注意力不集中或贪玩使得小组讨论与主题相偏离,无法保证课程的正常推进速度。鉴于此,教师首先应对小组合作的具体流程进行规范,严格依照“问题提出—假设猜想—实验操作—总结分析”的流程开展教学活动,助力小学生高质、高效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比如,在问题提出环节,教师应严格把控核心知识点与课程内容,将问题概括性地融入问题提出环节,确保各小组成员均能够准确把握课程重点。同时,教师应注重调动班内学生的探究欲、求知欲,提高课堂参与度,使其可积极融入讨论交流活动。在假设猜想环节,教师应注重给予学生教学引导,尤其要限制假设内容,避免小组讨论交流与主题相偏离,遵循正确方向做出假设猜想,规范科学实验方向与流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主动确立科学实验方案,深入探索实验流程中潜在的各类问题,了解科学实验的注意事项,深入分析科学实验数据,妥善处理科学实验流程中所暴露出的各类问题,选择性记录有价值的实验内容。在完成实验操作活动后,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观察实验结果,将实验数据与前期做出的假设猜想进行对比。相应地,小学生也可结合既有经验与所学科学知识,总结实验结论。通过把握好小组合作的具体流程,引导学生充分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教学引导,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全方位监督学生的小组合作表现,补充实验内容,完善实验流程。上述策略有助于增强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充分唤醒科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三、将学生需求作为要点,强化交流互动效果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渐意识到小组合作模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但是,对多数小学科学教师而言,小组合作仍然是较为新颖的学习模式,其可显著改变课堂教学的格局,尤其是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相应地,教师不再占据科学课堂的主体地位与核心角色,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科学学习活动中,给予小组合作充分的重视,为小组探究活动指明方向。在创建科学课堂时,教师应明确学生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主角,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活动,而教师只需从旁协助或给予学生引导与帮助。在学生互动交流活动中,教师也应把握好教学契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很可能不具有讨论意愿与合作动力,其核心原因在于部分学生不了解如何能够正确融入讨论环境,部分学生不清楚如何正确表达个人想法,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害羞不敢于表达。基于上述情况,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分析学生不具有较强参与意愿的核心原因,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活动,助力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大胆表达实验想法,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很可能会产生意见分歧或发生争执,进而僵持不下。一旦上述情况出现,则很可能会对合作学习的进度产生影响。
为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做好组织者的角色,发挥协调作用:既要维持好小组秩序,也要将小组合作转回到正确的轨道。同时,教师应仔细倾听班内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讨论活动的矛盾之处,从各方的结论与想法中找寻相悖的意见,探寻意见相悖的核心原因。通过鼓励小组成员换位思考,完善想法,以保证讨论交流的顺利开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进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各小组成员的学习方式,了解各小组的探究学习过程;对于每个学生的看法、见解与发言,教师均应认真听取,详细记录学习情况,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与闪光点,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习惯,持续规范学生的科学行为。此外,教师也应积极与学生开展交流沟通活动,深入了解学生的看法。既要把控科学学习的进度,也应耐心听取学生的改进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进步和发展。简言之,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充分唤醒科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明确学生为科学课堂的主体,引领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积极融入小组合作氛围中,感悟科学学科的内涵,切实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转换课堂,提供舒适、自由的合作环境
团队协作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这也凸显了小组合作模式的重要价值。在应用小组合作模式时,教师应创造自由、广阔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发挥个人优势,以完成小组任务。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可助力学生累积团队合作经验,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协作技巧,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如上文所述,过去一段时间,教师始终是科学课堂的主体,这容易给学生传递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若教师不注重转换课堂模式,优化学习氛围,则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学生开展深入合作活动。鉴于此,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下来,步入学生群体中间,融入学生交流活动,积极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合作与交流活动,悉心听取各小组成员的意见。若学校拥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教师可组织学生离开教室,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所蕴藏的科学元素,鼓励各小组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在班级内营造良性的竞争氛围,从多个维度引领学生感知科学学科的乐趣与魅力。上述教学方法可逐渐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打破师生间的隔阂,让学生可与教师打成一片,更加热爱科学课堂。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还应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科学学科的特征,充分展现科学课堂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领会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让各小组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发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相互交流。
例如,在围绕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进行解析时,为了引导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现象,教师可由浅入深地设计教学流程,先引导学生了解固体的热胀冷缩,将材料提供给科学学习小组,带领学生从固体的热胀冷缩入手,创建科学探究环境,鼓励各小组成员自行探究实验目的并设计实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告知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总结实验结论。相应地,学生可从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入手,逐一进行液体与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通过开展对照实验,深入了解热胀冷缩的性质,领悟实验的本质,感受合作實验的乐趣。为进一步激发科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教师可引入竞赛模式,配合奖惩机制,调动班内各小组的积极性,增强小学生的团队精神与进取意识。若学习小组未能获取奖励,则应反思个人行为,努力提高小组成绩。简言之,通过转换课堂,提供广阔的合作空间,有助于学生自由发挥,展现个人潜能,保持对科学学科的积极性,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
五、引入合理的小组合作方法,充分展现合作的功能
为强化小组合作的效果,将生机与活力注入科学课堂,教师可采用合理的方法,优化小组合作模式。对小组合作而言,倾听较为重要。只有组内每个成员均能够了解具体的学习方法,听清楚组内成员的见解,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方可构建舒适的小组合作氛围。例如,在他人发言时,组内成员不可随意打断,应接纳他人意见的可取之处,善于听取他人的看法。同时,小组成员也应学会正确的提问方式,正确表达个人观点,善于提出疑问,确保小组内部成员均可遵循正确方向进行交流。针对困惑与难题,小学生也应及时向组内其他成员、组长、教师请教。对于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小学生应虚心借鉴他人长处,向其他同学学习,彰显小组合作的优势。基于上述环境,小组成员可总结讨论结果,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完善个人认识,详细了解组内交流结果,进一步激发个人的想法与灵感,提升小组合作的效率与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科学内容均适合用小组合作模式,这也要求教师选择最为恰当的合作时机,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可在小组合作模式中产生各不相同的想法与意见。当小组合作历经争议形成、解决争议后,组内成员方可领会小组合作讨论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组内成员也应把握好合作的时机,不断强化小组合作的针对性,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以达成理想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围绕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探索宇宙”单元进行解析时,教师可直接将本堂课转变为自主学习课程,鼓励班内各小组交流学习心得。通过激励学生自主融入交流合作氛围,持续强化教学效果。若教师单方面让学生融入合作交流,则很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换言之,教师应时刻把握好合作的时机,创建高质、高效的科学课堂,增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应深入贯彻生本教育理念,领会小组合作模式的内涵,明确学生为科学课堂的核心主体,强化科学素养培养的效果。通过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分组标准,确保各小组有效分工;制定合作规范,明确学习流程;将学生需求作为要点,强化交流互动效果;转换课堂,提供舒适、自由的合作环境;引入合理的小组合作方法,充分展现合作的功能,有助于增强小组合作的应用效果,充分焕发科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