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君
[摘 要]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来源,是发展的动力。高职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方法,教师把要传授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实现课堂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水平,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培养高职生的问题意识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高职语文“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及运用的探索很有必要。
[关 键 词] 高职语文;教学模式;运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6-0130-03
高职学生大多来自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目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与学,还存在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格局,教师讲、学生听的“权威式”课堂还存在。其实,职业学校的语文课除了具有普教学校同样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之外,还具有和专业课一样的专业性,即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和职业需求,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素质和技能。高职学生均已成年,教师再不能像以前那样给他们讲授字、词、句、段、篇等基本的语文知识了,而要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语文素质,掌握一定的语文应用技能。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要想办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引导学生去学习。怎样引导?实践证明,用问题来主导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人的思维创造就是从问题开始的,通过合作探究,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遵从人的思维规律,“问题导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存在发展空间。
一、什么是“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也称“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分析探讨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以学生为主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问题的提出有两种方式:教师精心设置和学生自己提出。授课中可以变换,就不会出现一种方法用久了学生有厌倦、疲惫之感的现象。开始阶段,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置问题。等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适应了问题课堂,他们就会主动课前预习并提出问题。这时,教师就起指导作用了,指导学生预习,帮助他们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去查找资料。问题课堂可以实现教学模式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课堂上,学生会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思维碰撞,积极探讨,就可以达到把语文知识问题化、语文能力技能化的目的。“问题导学法”把“教学”改为“导学”,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鉴赏美文,对培养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进取精神和审美眼光是很有帮助的。当然,问题的设置应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1.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来设置问题,并突出教学重难点,力争做到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不能偏题。
2.问题设置要全面,有易有难,有大有小,便于学生课堂上始终保持探究的热情,有“跳起来摘到果子”的喜悦,也便于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3.问题设置以全体学生为中心,无论学生回答对错,教师都可以先不做评价,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自己对照同学的回答理解。
4.高职语文课的问题设置要融入专业学习,要融入思政教育,增强学生文专融合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问题导学法”的操作模式
根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思维活动规律,结合一些教学实践,笔者将任意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划分为五个环节,即情境导入、问题展示、分组讨论、展示明确、总结迁移等,这五个环节是环环相扣、前后相连的。这种动态的操作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发挥主动性来获取知识,他们会寻找各种途径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下面以高职学生两课时的语文课来说明“问题导学法”的五环节模式。
(一)激情入境,激发兴趣
职校的语文课属于人文学科范疇,阅读篇目饱含作者创作的激情,因此,在问题提出之前,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兴趣,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激发兴趣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实物展示导入、问题导入、视频音频导入等均可,尤其是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导入环节容易准备和操作。另外,作者作品、背景简介等也可以设置问题导入。该环节时间控制在10分钟。
(二)问题提出,活跃思维
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迅速展示出来,引起学生注意,也可以让学生随意盲选,让问题带有神秘感。学生自主预习设计的问题,可以是个人设计,也可以是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后共同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把问题设计任务布置下去。学生自主设计问题之后,上课前给教师审核,教师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以便完善。上课时展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生收到问题,会马上投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问题可以板书于黑板或用学案下发,可以用课件展示,可以用“抓阄”的方式让小组长任选。整个环节时间控制在5分钟。
(三)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问题下发到小组后,组长再分配任务给组员,带领组员阅读文献,找到问题存在之处。接着,小组展开讨论,组长负责综合不同的观点,收集答案,写成书面文字。这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利用不同学生的智力激荡,取长补短,减少分歧,达成一致。即使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还存在不同看法,也可以通过请教教师或等到教师展示答案来理解,他们也会顿悟,明白自己考虑不周之处。课堂学生座位的摆放可以转换不同的形式:可以把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变为“茶馆式”座位排列,利用小组内部异质、小组之间同质的特点展开思考;可以把前两人和后两人组合,形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可以以秧田式条形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知识层次的互补会带来均衡,为理解课堂知识奠定基础。这个环节控制在30分钟,为下一课时的答案展示做精心的准备。
(四)课堂展示,研讨总结
经过小组讨论,每组形成书面答案。答案要展示给全班同学,供其他组同学学习或检验其正误。每组派代表展示答案方式自定,或口述,或板书,或演示,其他同学或小组针对答案可以展开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对于确实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再加以指导。等学生研讨完,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所有问题的参考答案,学生对照答案查漏补缺。采用个人或小組之间竞赛的方式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好竞赛的规则和流程。这环节根据问题的多少和难易程度,时间控制在30分钟。
(五)总结巩固,迁移提高
学生掌握了新课,教师应及时以问题的形式巩固刚学的知识。教师可以从思政教育和扩散思维两方面展开课堂的迁移提高,实现高职语文课的思政教育效果;结合专业,有效地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专业学习联系起来。这环节也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实施,时间控制在15分钟。
当然,常规的“布置作业”环节也是“问题导学法”运用环节。上述“问题导学法”五个主要环节中,最基本的是“提出问题”阶段,需要教师和学生认真考虑,仔细斟酌,关键环节是“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阶段。“问题导学法”课堂始终是学生为主,教师是助手,发挥“导”的作用。学生在活跃有序、思维开阔、没有压力的课堂氛围中充满自信,大胆展示。
三、“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运用
大专生已经成年,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思辨水平,能较好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主动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下面,笔者以湖南省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中的《老人与海》(2课时)为例,说明“问题导学法”五环节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本次授课没有安排学生预习。如果安排了学生预习,字词和作者作品简介可以用问题做成学案课前下发。
(一)情境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选择播放与课文标题相同的歌曲《老人与海》。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学生会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这首歌唱的是什么主题?学生对这首歌很熟悉,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听完之后,马上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歌曲反映的是“爱情的等待与信念”主题,并找出了其中相关的歌词。紧接着,教师加以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小说《老人与海》节选部分与爱情无关,但“信念与坚守”是一致的,看看写的是什么内容。学生一下被吸引住了,由听唱歌曲转到课文学习,很想了解作者及作品内容。跟随学生思维,教师请一位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内容。
(二)问题展示
此环节需要教师课前根据课文内容认真准备。这篇文章是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的节选部分,描述了老人圣地亚哥在茫茫大海和鲨鱼五次搏斗的过程,反映主人公凭着坚强的毅力和智慧在恶劣的环境里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据此考虑,教师本人精心设置了以下10个问题,都是上课要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引导学生自行分组讨论,先行自学,充分调动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吞噬 鲭鲨 两颚 脊鳍 攘刺 绽开 舵手
咀嚼 攥住 嗜杀 蹂躏 撬开 拽拉 戳穿
榫头 桅杆 黏液 胳肢窝 船艄
2.本文写了几次斗鲨的场面?鲨鱼种类、鲨鱼数量、老人作战工具、结果各有什么异同?
3.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和鲨鱼作战的?双方有哪些方面的差距?
4.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想要表达出一个什么主题?
5.文章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了老人的形象?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如何理解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6.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7.在你看来,老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说他是一个“悲剧式英雄”?
8.小说的电报式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9.“老人”“大海”“马林鱼”“鲨鱼”分别象征什么?
10.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如何理解?
(三)小组讨论
方法:把全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由组长随机抽取两个题目;分组展开阅读,每组推举一个组长,组长负责组内人员的分工协调。教师在这个环节完全是指导和帮助的角色。教师要巡视组际之间,及时发现课堂出现的问题,如学生讨论中的疑惑、组内成员的争议、讨论中途的冷场及个别学生的懈怠等。教师帮助组长安排任务给组员,并形成书面文字的答案。实施中较好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认真阅读《老人与海》的节选部分,并查找资料了解整部小说的情节。课堂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课堂展示
第4、5个环节及常规的总结、布置作业等安排在第二课时,其中第4环节,即“课堂展示”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关键。每组在经过上节课的智力激荡,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书面文字,选派一个代表上台讲解,把本组的两个问题解释清楚,其他组也可以补充。教师把问题的参考答案用课件展示出来,学生可以发现未解决或欠缺之处,做好完整、正确的笔记。有了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示发言的同学自信满满、语言流畅,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听得很认真。
(五)延伸提高
学生理解文章之后,教师可以把作品进行延伸提高。《老人与海》反映的是坚强不屈、顽强奋斗的精神,可以把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挫折的态度,也可以联系专业,培养“工匠精神”。基于上述考虑,我设置了以下问题:
1.《老人与海》确实是一部好书,因为它能让人受益终身,给予人们很多的人生启示。那么大家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
2.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大家能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战胜困难的一件事吗?
3.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强者,他们有坚定的信念,面对挫折、凭借勇气战胜。可以说说这样的事例吗?
4.大家能说说所学的专业领域中的典型事例吗?怎样理解“工匠精神”?
对于上述几个问题,学生纷纷举手,课堂达到高潮。最后播放一段《老人与海》的朗诵视频,首尾呼应。
在课堂运用中,五个环节可以紧密联系,层层递进,不断提高。用问题导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生动、有趣的方式开展,激起了高职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的热爱,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传统的教和学的思维,翻转课堂,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上课的兴趣得到提高,不听课的减少了,改变了上课睡觉的学生;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肯说,胆量和说话能力得到培养。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会形成新的课堂格局,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角。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如问题设置不合理、讨论冷场或吵闹、任务分配不均等,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促进良性发展。大专生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成熟稳重,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的未来就业,什么样的尝试都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杜云云.略谈探究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6(7):167,172.
[2]吴海军.“问题导学”在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校园英语,2016(31):43-44.
[3]廖松强.参与式教学法在农村中职语文课教学中应用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30):174.
[4]李春艳,伞秋凤.导学式教学模式初探[J].黑河教育,2006(5):27.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