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研究

2022-07-12 11:14赵晶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6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院校院校

赵晶

[摘           要]  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应该重视创新性。创新人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刚需,创新人才有其培养路径。介绍了“内驱教育+咨询教育+未来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使用“空白专业+专业技能+校企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培养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关    键   词]  创新人才;咨询教育;空白专业;校企交叉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6-0166-03

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基调,创新人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刚需。进入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每个机构所面临的复杂性、变化性、快速性已经远远超越工业时代,任何既定的岗位、行业、领域随时面临被冲击甚至垮掉的風险,针对不确定性的问题变化开展全面创新已经成为必需。

一、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离创新教育还有较大距离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我国职业院校(以L校学情为例)的教育状况依旧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知识基础薄弱,专业教学有难度

高职院校的生源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在高考中败落下来的学生,高考分数较低,期望能在这里学习一门技术,毕业以后能够有一份安定的工作。第二种则是通过国家的扩招政策进来,这些学生没有经过正规的中学学习,甚至没有参加过高考;或已经在社会上工作了一段时间;或刚刚退伍,希望能够来这里提升一下自己的技能,以后找一个好点的工作。这两种学生其实都奔着一个目标——学技术而来。

我国的高职院校全部使用国家统一教材,从基础课到专业课都有一套完整的设置。这些课程都是按照大学生的水平循序渐进来安排的,尤其是专业理论方面的知识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接着往上学。而我们的学生有的从初中、高中,甚至小学开始基础就没有打好,上了中学之后只学到了很少的知识,甚至有的科目一无所知。学生的水平和教材的高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教师努力授课而学生却听不懂课程,基础课程学不懂直接影响了后面的专业课和实操课的教授。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很难学到真正的“技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想把学生培养成专业技能型人才就很困难了,创新型人才就更难了。

(二)学生自身的一些问题造成了学习上的干扰,学校的心理辅导需加强

创新型人才除了要求学生在学科方面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也要求其他方面的素质要过硬。如抗打击能力、不屈不挠的毅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事情能力、从一而终的品质等。

我们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近1~3年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上有情绪,或者行为上有所出格,“父母从小对他们不闻不问”这个因素占大多数。除此以外,还有“父母只关心学习”“和父母关系不好”“交友不慎”“经常生病”“不爱听某个老师讲课”“和同学闹矛盾”“和某个老师闹矛盾”等,有很多原因。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导致有了如今的这个局面。这些看起来和学习没有太大的关系,却无时无刻左右他们的情绪和行为的因素,大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我国已于2017年开始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而且扶持政策越来越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可见,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已经非常重视,并开始积极引导。

然而目前专职辅导员的工作量较大,不仅要照顾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传达各种学习、生活方面的信息,做好班级管理,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说是分身无术。授课教师虽然在考教师资格证时都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但并不是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且缺少心理辅导的经验。另外,还要在备课、上课、教研等日常教学工作上下功夫,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建设。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虽然开放,但是真正愿意来做咨询,且长期接受辅导的学生较少。因此,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并没有真正建设,并有效地和教学结合起来。

(三)职业院校的创新教育并没有被真正重视起来

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就业,所以职业院校应侧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职场上获得更好的发展。职业院校的功能被定义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其创新性。任何一个行业和技术都需要创新,总是走别人的老路,照搬别人的模式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现在社会上紧缺的人才已经不是专业型人才,而是创新型人才、全能型人才。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某一种技术,那么很难保证他几年内不会被淘汰。因为互联网社会的变化性太快,很多行业一夜之间就会消失,被新的模式取代。如果我们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学生将来很难面对和适应未来的世界。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要对症下药,切实地解决以下三个痛点。

(一)转变教学授课模型——内驱教育

教育的主要阵地还是在课堂上。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让学生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这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去下功夫钻研的内容。传统的课堂我们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样的模式是一种教师为中心,对学生无区别化的教育。也就是说,这堂课讲什么是由教师说了算。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按部就班地根据教学计划,划分出重难点,然后备课、上课,这一种模式其实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不能把全班学生看成一个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内容去讲授。这样的话,必定有的学生能学会,有的学不会;有的喜欢听,有的不喜欢听;有的觉得讲得好,有的觉得讲得不好。但是如果我们把每个学生都看得不一样,根据他们的特点、长处,使用适合他们每个人的方法去区别教授,这样课堂效果就会很好。当然,我们不是让教师变成三头六臂,一个学生一个学生教,而是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一种创新教学方法,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创新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原创,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动脑,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让学习充满乐趣,不再枯燥单调。同时也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思考、创新、沟通与合作。

(二)增进心理德育建设模型——咨询教育

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内驱,课堂下也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德育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它不仅影响到学习,还影响到学生将来的人生观、价值观。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德育将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人生轨迹。一个真正的人才不仅要掌握这个时代必需的一些知识、技能和本领,更重要的是遇到事情有良好的心理素养,遇到挫折能够坚忍不拔地克服。未来的世界要比现在更具挑战性,更有难度。保持一颗初心,用坚定的毅力和过硬的本领,才能面对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

因此,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携起手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德育建设。以辅导员牵头,教师和家长都要随时观察记录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身体、学习和心理建设方面的需求,开展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咨询,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提升能力。

同時授课教师可以参与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配合专职辅导员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结合课堂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问题,及时为他们做疏导。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关注孩子,针对孩子平时表现出来的问题和情绪,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方方面面健康成长,保证他们在学习上心无旁骛,认真努力。

(三)开设创新能力培养模型——未来教育

学校的授课内容除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重视贯穿创新教育。教师授课不能只拘泥于教材,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自己先具备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专业教师应该定期到企业去实践,切实和企业一线、消费者人群密切结合起来,了解企业一线的技能需求。以教材为基础,根据企业和社会人群的需求而及时调整和变化授课内容,保证其创新性。在技能操作方面,要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并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每节课中,鼓励学生要做“创新工匠”。引导学生面对真实的人群问题,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类知识,开展创新,积极地适应互联网时代,为将来在互联网社会“冲浪”做好准备。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实是有路径的。在短短的三年时间,想要把学生培养成创新人才,我们需要多方面的人(学校、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和家长)下很大的功夫。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给学生设置好成长路径,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我成熟、成长。

(一)第一学年“空白专业”的设置:以咨询教育为主

一些学生在高考报名选择专业的时候,更多是考量这个专业的流行度,而不是了解这个专业具体是学什么内容,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是否合适,因此就出现一些学生中途想换专业;或者本科换专业;或者勉强上完了,但是毕业以后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不得不从头学起等情况。

因此,学院在学生第一学年可以考虑设置“空白专业”,就是先不划分专业,主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以上基础课和学生的个性化咨询辅导为主,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根据学生现有的特长尝试往专业方向提升。让学生对自己深入了解,教师对学生进一步观察、培养,帮助学生真正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专业。

(二)第二学年专注专业基础的深入和创新的引导:以内驱教育为主

第二学年,学生已经选定专业并对本专业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接下来就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深入培养。这一阶段以“专业+创新”为主要引导,加强操作性、技能性、创新性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贯穿创新理念,使用创新教学方法,挖掘学生自主动脑、自主学习、自己动手、主动思考的能力,大胆尝试一些创新课题、创新研究。以创新操作相关内容为重点,兼顾创新运营和创新管理的内容,注重创新方法和所学技术相结合,加强动手创新实践。

(三)第三学年“校企交叉专业”的设置:以未来教育为主

第三学年,学生面临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这一学年应以校企交叉实操培训为主,以往的经验都是这一学年让学生自己去找企业实习,或者学校统一安排进入某个企业实习。但是究竟实习的效果如何,对学生将来就业起到什么作用?根据以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学生实习之后能够留在企业,或者去相关企业的较少。基本上还是毕业以后自己找工作,而且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实习都毫不相关的占大多数。因此,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就应该切实有效地完善校企合作的具体课程,不能任由学生去随意实习。

所谓“校企交叉”是指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实习期应该在学校和企业交叉学习和实践。由教师陪同学生先去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所学的东西用不上”,或“企业岗位上所需的技能不会”,或“课堂学到的和企业一线遇到的具体情况不一样”等;然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及时调整课程给学生解决问题,学生重新回学校补充学习;接着再去企业继续实践,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学生、企业之间互动,创新的灵感就能随时激发,并得到有效实践。

区别于以往的学生实习,“校企交叉”的方式更能突出实习的意义和作用。这样学生毕业之后就能够直接上岗,企业也不需要再自己培训员工,而教师在不断的企业实践中,更好地和自己的教授内容结合起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不仅能为学院教学改革、教研、科研等项目增加光彩,还能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四、结语

进入互联网时代,变化成为常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需求,没有可以直接照搬的经验和套路,必须主动探索,走出自己的路,创新已成为互联网人才的必备能力。职业院校作为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培养人才的摇篮,在这个时代应更加凸显它的作用,坚定不移地走培养创新人才之路。

参考文献:

[1]云海潮.互联网时代重塑创新实操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10.

[2]贺璐璐,王晶.职业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计算机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知识窗(教师版),2022(1).

[3]陈相芬.“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4.

[4]张学.国内外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2):4.

[5]王莹.国际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房地产导刊,2017(29):226.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院校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