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育人机制研究

2022-07-12 11:14韩家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6期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育人

韩家玉

[摘           要]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也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社会课堂。通过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国情教育、思政教育有机统一,帮助他们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从而塑造优良品格。但由于乡村振兴的实践环境与校园差别很大,导致育人过程遇到诸多障碍,影响了育人成效,因此需要对实践全过程、全方位做好谋划落实。某高职院校赴陕西省F县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实践全程突出思政育人导向,达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可以为构建“大思政”格局下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育人机制提供良好借鉴。

[关    键   词]  思政;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6-0175-03

在“大思政”格局下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在乡村这个大舞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还可以增强他们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气、骨气、底气,自觉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要实现以上育人目标,就必须搭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育人的价值。

一、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思政育人功能

(一)国情教育功能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农民、理解乡村、了解国情、体察民情,深刻理解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奋斗目标的深刻内涵,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正确、稳定的社会观察和思想认识,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思想教育功能

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是学生自发组织、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在志愿服务、政策宣传、考察调研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思考感受能力,使学生在服务乡村发展中感受到自身价值,增强主人翁意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三)实践服务功能

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青年学生在乡村开展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用自身所学习的科技文化知识为乡村提供技术和服务,还可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改善当地的生活和人文环境,为建设现代乡村、文明乡村、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四)品质塑造功能

当代青年学生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地区,大多是经济不发达、生活比较困难的地区,在这里生活、工作、服务一段时间,可以很好地养成勤劳勇敢、勤俭节约、乐观向上的良好品格,有利于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虽然是思政育人的好舞台、好方向、好思路,但由于实践环境与校园课堂差别很大,距离很多学生的生活环境较为遥远,使得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认识不清、实践不深、调研不实、影响不大、保障不足的问题,客观上降低了思政育人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认识不清,周密组织不够

一是思想重视不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学生参加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并非出于兴趣,而是源自学校的要求和引导,加之没有量化考核的具体规定,因此在参与过程中但求完成、不求质量,深度参与、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计划有效性不够。对乡村了解不深入、对实践要求把握不精准,存在临时组团、简单计划的现象,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安排。

(二)调研过程缺乏问题意识,调研的深度不够

一是难以提出问题。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农村生活经验,加之前期准备不足,在调研过程中对发现问题处于认知和理解阶段,对各种见闻、信息充满新鲜感,但缺乏敏锐性,难以发现有效问题。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有的是结构性问题、宏观性问题,学生的解决能力有限;有的是具体问题、专业问题,学生的知识技能难以覆盖;有的是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足,提出的解决方案难以落实,不具备建设性,从而客观上降低了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效果,没有起到思政育人目的。

(三)实践周期较短,深入时间不够

一是活动安排紧凑。在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期间,各高校出于经费、学生安全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各支团队实践时间一般为5~10天,通常开展调研座谈、志愿服务、走访慰问、义务支教、推普助力、走访参观等多项活动,每项活动的时常较短,难以持续深入开展工作。二是实践活动影响有限。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许多问题涉及领域多、解决难度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很多时候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推动解决的力量更是微乎其微。

(四)地方政府支持有限,支撑保障不够

一是有效对接不够。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地相对偏远,学生社会资源有限,难以及时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沟通及时性、有效性难以保证,客观上增加了社会实践的难度。二是难以取得地方政府支持。以陕西省F县为例,2021年暑假共有来自全国各高校30余支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同时开展工作,地方政府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有限,难以提供足额保障,使一些团队的实践活动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三是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基地相对缺乏。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基地数量少、规模小、类型单一、缺乏系统性和统一规划,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社会实践需要。

三、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思政育人路径

(一)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要积极搭建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宣传矩阵,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堂、官微平台、公告栏等方式,宣传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途径,使青年学生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主题宣讲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邀请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讲解感悟体会,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了解国情、建设祖国的热情,提高实践活动参与度和知晓度。

(二)紧密结合专业实际,选择合适实践内容

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要在这一舞台上开展思政育人工作,必须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因此,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应结合专业实际选择实践内容,至少选择1至2个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如网络新媒体专业学生可选择开展直播助农活动,旅游专业学生可选择开展乡村旅游产品设计活动,中文专业学生可选择开展推普活动等。通过实践,既用学生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又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升华,真正实现了“大思政”课堂的知行合一。

(三)围绕重点关注领域,力争解决若干问题

实事求是是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很多团队在社会实践中安排景点参观多、调查研究少,收集资料多、深入群众少,活动内容多、深入挖掘少,导致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而面面不精,使育人成效大大降低。因此,应有重点地选择1~2个主题活动,综合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方式,力争对一个问题摸清、认准、看透,提出建设性的可行性措施,让社会实践真正“深”下去。

(四)系统总结实践活动,分享活动心得成果

总结反思是提升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必要手段。在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中,学生走进陌生地域、接触陌生环境、解决陌生问题,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考感悟。因此,在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结束后,要求团队成员逐一交流经验感受,可以使学生多维度了解实践活动的丰富内涵,从而在深刻感悟中受到教育和成长,实现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全过程育人。

(五)搭建实践育人基地,建立实践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是国之大计,涉及内容多、完成难度大,一次社会实践很难带来巨大的飞跃。但水滴石穿,只要建立了实践育人基地,就可以动员学生不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一项长期任务分解为若干个阶段性任务,在锻炼学生的同时完成一个“大目标”,实现思政育人的教育价值与服务乡村的社会价值有机统一。

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育人探索:以某高职院校赴陕西省F县暑期社会实践团为例

实现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思政育人功能,破解社会实践中遇到的短板问题,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需要在实践全过程、全方位做好谋划落实。某高职院校赴陕西省F县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1年7月19日至26日赴陕西省F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乡村振兴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全程突出思政育人导向,达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按照《共青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建功立业的行动纲要》(中青发〔2021〕1号)、《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及某高职院校《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赴陕西省F县暑期社会实践团于开始前1个月着手做好社会实践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协调与F县团委、××试验区政府、××镇政府以及具体调研点积极对接;并根据活动内容招募具备新媒体运营、平面设计、网络编程和社会调查等方面特长的学生组成实践团队,且制定了详细的日程安排和经费预算,为活动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明确目标,理清思路

本次社会实践立足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巨变,采取社会观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的方式,通过在F县开展调研知农、直播兴农、文化寓农、志愿助农、服务支农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以自身所学为农业打通信息壁垒,促进产业融合;为农民排忧解难、增加生活福祉;为农村文化保护积极建言献策,增强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气、骨气、底气。

(三)周密组织、精心落实

在本次乡村振兴社会中,实践团以乡村振兴为核心,聚焦产业兴旺、脱贫攻坚、村落保护、志愿服务、坚定初心等五个主题,以“两看三促”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等方式,扎实调研当地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

1.深入基层看振兴。在××试验区实践期间,实践团重点调研脱贫攻坚情况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落实情况,先后召开集体座谈会1次,与脱贫老人、“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乡村振兴局干部、村党支部班子等20多人进行深入交流,见真贫、扶真贫、访真贫,在深入走访中感受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检验脱贫攻坚的成色,了解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

2.聚焦特色看振兴。实践团花费2天时间,以羊乳产业和葡萄产业为切入点,深入龙头企业、种植园区和基层农户开展调研。实践团认识到,以上产业之所以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就在于已经形成了从养殖、种植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建立了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了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这样具有系统思维和产业链思维的乡村振兴模式,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

3.志愿推普促振兴。按照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要求,实践团来到F县木林畫室,向20余名当地儿童讲述红色小英雄的故事,领唱红色歌曲,开展推普活动。并发挥绘画等专业特长,对孩子们绘画创作进行一对一辅导,激励孩子们热爱祖国、坚持梦想、创造未来。

4.传承文化促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传承好乡土文化。实践团深入国家级传统村落——斩城古村落,开展口述史深度访谈,发掘传承斩城历史记忆;实地考察村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情况,触摸感受历史兴衰;与当地村民深入沟通,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斩城保护提出意见建议。

5.坚定初心促振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实践团就近前往八路军一二〇师抗日誓师纪念地开展“感悟红色初心 汇聚振兴力量”实践活动,使团员青年在思想上把党史学习教育和担当时代使命贯通起来。

(四)宣传到位,影响广泛

实践团充分运用新媒体互动强、传播快、即时性等特点与优势,在活动中利用照片、视频、Vlog、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矩阵扩大活动效果、传播时代正能量,累计在国家、省、市、校、院等各级媒体刊登稿件22篇,其中2篇稿件在中国青年网刊登,2篇稿件在省级主流媒体刊登,全方位展示本次活动成果,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

(五)收获满满,卓有成效

1.实现国情教育、思政教育、红色教育“三个融合”。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与当地政府、当地农民、留守儿童、龙头企业有了深入的接触,更加直观地了解国情、了解乡情、了解民情,更了解了革命先烈扎根人民、报效国家、血战到底的丰功伟绩,深刻理解了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奋斗目标的深刻内涵,形成正确、稳定的社会观察和思想认识,增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实现个人成长、知行合一、服务地方“三个统一”。通过撰写调研报告、为农业龙头企业设计LOGO标识、开展志愿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使学生把学校的理论知识与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为回归家乡、建设家乡、助力振兴打下了坚实的认识基础和情感基础。同时,实践团也将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反馈相关政府部门,相关内容已列入××试验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台账,使调查研究具有了实践意义,切实增强了农民福祉。鉴于本次活动的表现,F县团委表示,欢迎更多社会实践团队来F县开展实践活动。

五、结语

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在“大思政”格局下做好育人工作,必须坚持人民立场,深入调查研究。乡村振兴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教育现场实训课,也是一堂扎实的立德树人社会服务课,使青年学生把专业技能与乡村的生产劳动相结合、与乡村群众的生活实际相結合,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焕发绚丽光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1-04.

[2]赵瑞希,王子铭.“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创新探索[J].大学,2021(20).

[3]高强,曾恒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展、问题与建议[J].改革,2022(4):99-109.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大思政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