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敏
摘 要: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我们的社会当中却出现了精神文化荒芜的情况,引起了越来越多人对教育的审思。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年龄阶段上,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都正在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审美教育思想的渗透,用阅读文本中蕴含着的丰富人文价值来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唤醒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帮助。但是在现如今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语文的审美性存在着忽视的情况,学生对语言文字中的美感认识不足,无法将学到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严重影响了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审美观念在教学中的合理渗透,重塑语文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2.008
语文课程有着人文性和工具性协调统一的特点,因此,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在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思想上的升华,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成长。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渗透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教师会更加强调语文阅读的工具性,加强对学生应试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从文本中吸收到有助于自身终身发展的良好价值观念。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深入挖掘阅读文本中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内涵形成深层次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内涵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学生对审美因素能够形成敏锐的感知能力,从而为审美活动的进行奠定扎实的基础。语文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感知和学生其他方面的感知能力是不同的,需要学生以阅读作为载体,对阅读文本中的故事、声音、颜色等进行情感上的识别,从而实现审美的初步感知。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感知,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笔下的景物不仅仅是景物,同时也包含着作者浓重的情感色彩。
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课文中的内容看似是在讲景色,但是实际上是作者在借景抒情,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细细地品味“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这一个关键句子,让学生带着对这一句话的好奇心来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层次。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年龄阶段上,学生本身乐于想象和幻想,而通过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可以使学生对美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可以对表象背后蕴含着的情感形成“意味深长”的认识,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变得富有生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
比如,在教学《登高》的过程中,学生能否真正理解作者想要借助于作品来传达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审美想象素养,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去思考这首作品当中涉及的几种形象,包含高天、白沙、飞鸟等等,让学生思考“当时的人们既可以在仰望蓝天的过程中观察到飞鸟,也可以在俯视清渚的时候看到白沙”,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到作者当时的广阔胸襟,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人生情感,进而用优秀的文本内容来塑造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文本的内容,开发适宜高中阶段学生身心成长需要的阅读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审美情感进行科学的导向,使学生可以在和文本的深层次对话中进入到高层次的审美境界中去,获得良好的体验。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而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在语言文字知识上。只有让学生可以细细地品味文本,尝试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中蕴含着的真实情感,才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不断成长,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起积极的情感价值观以及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实审思
(一)阅读课堂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
在新课程改革的環境下,虽然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实际上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还是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首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之后再带着学生逐字逐句地解读文本的内容,最后再向学生介绍整个文本的写作特色,这种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文本阅读产生消极的情绪,使得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枯燥乏味的印象。而另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也有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新颖,开发了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也出现了在课堂上安排大量的讨论环节、信息技术手段使用过多等问题,同样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审美构建。
(二)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处理
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含义等三个方面来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而语文教材作为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其中更是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值得教师去耐心的挖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仅仅将教材作为训练学生语言知识技能掌握的一种工具,用格式化、僵化的手段去处理教材,查看学生应该积累哪些字词句,掌握哪些知识,却忽视了对教材中的审美元素进行挖掘,并且很少扩展课外的知识,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阅读文本当中蕴含着的美感。
(三)审美的低俗化
现如今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存在着忽视古诗词文化教育的问题。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意境美和艺术美,但是现如今,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的效率,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却忽视了让学生自主鉴赏和品味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中华传统语言当中蕴含着的美感。并且,古诗词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应当做到语言精简和明确,引导学生去深入古人的智慧,但是实际上,很多教师不重视课堂语言的审美性,使用枯燥的语言去讲述,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作品之中蕴含着的美感。
(四)漠视学生的个性审美体验
审美需要以学生的个性体验作为基础,从而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将自己在阅读当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自身的兴趣、经历以及思想融合到一起,真正地实现审美教育的育人功能。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是存在着忽视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体验,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性,无法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了审美教育的質量。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开发多种训练学生审美能力的活动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独特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入手,开发多种多样的训练活动,逐步地开发出学生的智能,让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能力可以在科学的训练当中获得提升,并且能够将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审美活动融合到一起,进而为审美教育活动的科学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会从学习目标的角度来解读这份文本,或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按照教师的思路来进行解读。但是身为教师,应当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中的关键字和重点句子上,让学生去自主解读作者的行文思路结构,了解作者是如何借助于景色来描述自己的思想情感的,促进学生对课文中美的感知,并且借助于课文的解读来了解到作者向往于未来的政治理想。
再比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课内课外解读的角度来训练学生对课文中审美元素的感知能力。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注重将课堂学习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解读材料,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可以对课文产生亲近的感受,进而能够将自己的情感用审美想象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重视语文教材的审美价值取向
语文教育本身的功能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进行塑造,因此,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了解教材当中都寄托了哪些丰富的审美素材,从文本的特征来选择渗透审美教育的具体方法,实现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熏陶,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
比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一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引导学生进行美读的教学手段。美读是一种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审美想象来进行阅读的方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投入越多,美读的效果也会更加理想。在指导学生美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做好范读,帮助学生把握好文本当中所蕴含着的节奏、情感以及韵律等信息,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美读中感受到文本之中的美感。
再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雪》的过程中,短短的一首诗歌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美感,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找出其中的各种意象,让学生用意象的串联来构成一副动态的美景图,使学生在阅读当中获得美感。
(三)关注课堂教学的审美表现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学情和教材,更需要教师立足于课堂实际教学,打造多元化、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从而使用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活动将学生带入到独特的审美世界,并且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智慧潜能,从更多的角度来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1.良好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要注重展示出语文文化的多元性,用更加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学,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更高的思维水平来考虑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语文文本的审美感知。
比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过程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思维方式,而作者笔下的秋天是清净的、悲凉的,展示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眷恋之情,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课文当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和北平的接触时间并不长,并且还有过一段并不愉快的时光,那么为什么作者还会对北平的秋天有着这么多的眷恋呢?从而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用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去阅读文本,在多重思考之后理解作者的用意,感受其中蕴含着的美感。
2.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比较巨大的学习压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一味地强调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消极的情感。因此,为了真正地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环境和氛围的构建,使用信息技术、语言等各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适当的点拨,从而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
比如,在教学《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北平秋天的图片或者视频,并且搭配上生动优美的音乐,引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欣赏的状态中来。
总之,氛围的创设对于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审美感知是十分关键的,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营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中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避免氛围创设的形式化,尤其在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氛围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从自身情感的角度来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达到理想的氛围创设效果,使学生真正地在良好的氛围当中进行感知。
(四)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评价的内容和方向将会指导着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如果教师使用的评价一味地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那么学生也会失去对语言审美的探索,难以静下心来品味渗透在语言文字当中的美感。因此,面对新时期审美教育的实际需求,教师应当要改善对教学的评价机制,认识到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透过语言文字来体会世界的美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智力、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成长过程,了解学生的审美变化趋势,针对学生在多个方面的表现做出综合性的评价,从而逐渐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塑造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学生终身成长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在审美素养上的发展需要,对教材上的阅读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展开感知、想象、情感等活动,使学生对文本中的内涵形成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挖掘出学生的审美潜能,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感悟,让语文文本发挥出更深层次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雪艳《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2] 刘盛媛《高中语文古代散文的审美价值及其教学策略研究》,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硕士论文。
[3] 李瑞玲《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4] 薛猛《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5] 陈文霈《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6] 王海荣《价值观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思考》,《考试周刊》2020年第92期。
[7] 赵彦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理念的渗透研究》,《课外语文》2020年第13期。
[8] 妙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研究》,《科普童话》201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