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长课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2022-07-05 19:28朱晓燕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长课文教学存在的困境,建议教师根据长课文的特点,运用优化教学手段、激活深度思维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统编教材 长课文 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8-0079-03

怎样的课文算“长课文”?业界普遍认为,小学低、中、高年级的课文中(现代诗歌、古诗、小古文不算),字数较多的课文可界定为“长课文”,具体为:在低年级教材中,有二十多篇字数在325字以上的长课文,这些长课文皆以童话故事的体裁呈现;在中年级教材中,则将一些叙事性强的记叙文、散文穿插其中,这些课文的字数普遍达到580字以上,共有25篇;高年级教材的长课文字数达到1 154字以上,共有22篇,内容涉及记叙文、散文、童话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名著等。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课文普遍偏长,而且数量较多。这些课文或因情节曲折而长、或因叙述详尽而长,教师教学时往往不知如何选择侧重点,学生学习时也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

一、长课文教学难点分析

(一)阅读时间有限是长课文教学的“拦路虎”

长课文的字数较多,它与课外阅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需要学生深度剖析和精细品读。学习长课文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带领学生开展听、说、读、写方面的学习活动,同时还要挖掘文章主旨,完成相应的语文要素渗透、语文能力生成,这对师生来说都是挑战。从何处着手教起,如何教,成了长课文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缺乏背景知识是长课文教学的“绊脚石”

一些长课文,想要剖析得深刻,就需要对其相应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甚至深入了解。如童话类长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骑鹅旅行记(节选)》,分别需要学生了解安徒生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对异域风情、外国文化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有的课文则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如以红军长征、抗美援朝、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课文,学生只有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对人物的言行感同身受。还有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如《景阳冈》《猴王出世》等,则要求学生至少熟悉名著的概貌,否则便如雾里看花,不知深意。

(三)文章结构的复杂是长课文教学的“铁栅栏”

长课文之所以长,是因为人物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构成故事的小事件多。让学生在一课时的较短时间内厘清课文的结构、明晰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在教学初始没有将文章结构梳理清楚,就无法带领学生剖析人物性格、文章主旨,各项语文要素也得不到落实,体现不出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不同。

当然,并非所有长课文都很难,如《漏》一课虽然长,但由于它是一则民间故事,语言表达比较浅显,加上对称、反复的语言特点,人物关系简单,还是很好理解的。也不是所有的难课文都很长,如《搭船的鸟》《麻雀》虽然简短,但是由于作者描述的情境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课文的语言使用习惯异于学生日常,文字背后呈现的社会风貌也有差异,再加上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对这些或长或难或长难兼具的课文,字词教学、逐段分析已无法满足教学需求,需要教师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突破长课文教学困境的策略

浅层次的思考在面对长课文、难课文时作用力往往比较薄弱,想要攻克“长”“难”的关卡,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开启高阶学习之路。研究高阶学习的学者认为: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属于低阶思维,而对学习对象的分析、对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创造性运用则可归类于高阶思维。也就是说,高阶思维的认知水平以高层次为主,是一种兼具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求解思维、决策性思维的综合性能力。巧用高阶思维理论设计学习活动,长课文“难教难学”的困局就能迎刃而解。

(一)串联关键词语,降低学习难度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集中识字法运用广泛,但是面对长课文生字词多且分散的特点时,集中识字的方法就显得枯燥乏力。这是因为学生面对众多的生字词时会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加上逐字逐词分析音、形、义的形式高耗低效,所以学习效果欠佳。这样的低阶学习对长课文的整体性学习毫无助益。倘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仔细研读文本,就会发现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能帮助学生有效地串联起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将文中的生字词分批、分类,创造性地将字词学习作为长课文学习的线索,通过分批出现生字词的方式,呈现课文的各个部分,引导学生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联系文本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的主要情节,使学习过程由低阶思维的被动接受转变为高阶思维的分析。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语文二年级上册《雪孩子》一课时,学生刚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面对14个小节的课文,阅读起来缺乏流畅性,有的甚至读到后面忘记了前面的故事情节。鉴于该课文的生字比较多,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处理方式:一是从课题“雪孩子”入手,让学生初读故事后说一说雪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小白兔和他一起玩了些什么,最后雪孩子变成了什么样子,是什么事情让他变成这样子的。二是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字词:唱歌、跳舞、着火、浑身水淋淋、很轻很轻的水汽、美丽的白云,并趁机学习“唱”“赶”“浑”“轻”“汽”等生字。三是指名读生字卡片,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给生字组成的词语排队,说一说这样排的理由。学生在思考和发言的过程中,明确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知道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这样的教学环节将课文拆解,使14个自然段的课文浓缩成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学生根据字词回忆课文内容,对课文的结构也就了然于心。运用词语联结的学习方法,使生字词与课文内容学习相结合,既随文分散识字,又梳理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二)优化教学手段,外显文章结构

带领学生弄清所学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之外遇到问题或是练习中遇到难题时提升运用能力。语文学科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后能够掌握一篇文章的结构、学习方法,积累经验,举一反三,面对此类课文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长课文的学习,学生在初读课文环节往往会对故事情节感兴趣,并能针对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浅表讨论。而若想让学生经历高阶思维活动,则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透过故事情节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意。笔者认为,“可视化学习工具”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清晰的框架。所谓“可视化”,即将知识结构“图形化”、将知识点“可视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人物之间、情节之间的关系。长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故事山、鱼骨图、树木图等学习工具引导学生研究课文结構、剖析课文。

以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叙事过程梳理课文结构:首先,让学生根据课后第3题的提示,将课文分段。其次,让学生给每个部分起一个小标题,用鱼骨图的形式,将小标题填到鱼骨图上。最后,让学生讨论课文的五个部分是否可以删减某个部分,为什么。学生研究、讨论的过程,就是将课文结构外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明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各自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将课文看似零散的五个部分归为一体。特别是第三步的讨论环节,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文结构安排的作用:故事讲述完整、情节整合精当。

思维导图、结构示意图等方式让课文结构显而易见,学生在制图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习得了方法、积累了经验。一些故事类、说明性的长课文,大多可以用可视化学习工具辅助理解。

(三)紧扣核心要素,激活深度思维

评价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的两个方面,因为其要求教师除了紧扣语文核心要素确定教学目标,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这对教师的高阶思维能力也是一种考验。不同的课文,语文要素不同,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这些要素,又要考虑语文的本体性知识的问题,也就是文章本身的核心知识,如说明类长课文的结构特征、语言特点等。在教学长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设计一些具有思辨性的活动,引导学生由浅表的分析上升到思辨的高度,往往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一课时,教师可以围绕“民间故事”“叙事性文体”这两篇课文的本体性知识来设计高阶学习活动。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进入如下学习环节:一是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枣核》虽然故事情节有趣、生动,但是并没有优美的辞藻,怎么会口口相传至今呢?(2)民间故事就应该浅显易懂,只是有些情节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是不是大家在传播的过程中出错了?二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第一项活动中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帮助有疑问的同学解难释疑。三是尝试从一个人物的角度复述故事,角度自选:枣核角度、枣核父母角度、县官角度、衙役角度、村民角度等都可以。你会选择哪个角度?为什么?

这样设计高阶学习活动,是教师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并在阅读中产生疑问、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了解我国古代民间故事情节离奇、语言平实的特点。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枣核离开县衙后,县官有没有就此罢休?在枣核身上会发生什么事?结果如何?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对民间故事这一体裁的语言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理解文章主旨也就不在话下。

(四)抓住教学要素,简化教学内容

长课文教学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落实“简约语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要简约,突出重点。这里的“简约”,不是随意删减教学内容,而是教师在研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围绕文体特征,聚焦单元语文要素,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或重新整合。长课文教学强调“一课一得”,不需面面俱到,教师要围绕精选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设计高阶学习活动,以点带面,实施精准教学,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自然生成语文核心素养。

1.以点突破,以点带面。语文统编教材选入的长课文中,有的采用了复沓的行文结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漏》等;有的文章线索非常清晰,如《陀螺》一文围绕线索“陀螺”,依次叙述了作者小时候盼陀螺、做陀螺、得陀螺、赛陀螺的趣事。教学这类长课文,如果按照行文思路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课堂结构就会冗长且琐碎。这就需要教师找到一个有效的教学切入点,以点突破,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长课文,达到长文短教的教学效果。

以《陀螺》一课为例,其教学重点是学习批注阅读,假如教师立足全篇,不加选择地让学生自主批注,然后集中交流,难免高耗低效:一是花费的时间太多;二是学生没有掌握批注的策略,对文本的理解缺乏深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择“盼陀螺”这个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和切入点,首先教给学生批注的策略;其次交流批注的成果,教师顺势小结批注的要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批注阅读策略,自主批注其余的文本内容,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2.有所取舍,聚焦重点。长课文虽然比较长,但是详略得当,作者在行文表达时,侧重描写了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四面出击,而要有所取舍,有些内容需重点教,有些内容可一笔带过。

例如,《小虾》是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本很长,一个课时的教学容易让人顾此失彼。对此,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厘清文章思路,然后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小节。之所以选择这一段进行重点教学,是因为这部分重点描写小虾的有趣,文笔生动活泼,适合儿童理解并积累。这部分运用总分结构谋篇布局,和单元语文要素“围绕一个意思写”是一致的,是本课的学习难点,也是学习的重点内容。

3.关注写法,提升思维。学习语文,主要是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教学不仅应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而且应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长课文不仅包含文质兼美的书面语言,还蕴藏着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文本表达技巧。教学长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指导学生聚焦文本语言表达,学习作者的表达艺术,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

例如,略读课文《金色的鱼钩》的篇幅较长,从本课的阅读任务提示来看,要求学生联系老班长的言行,多角度体会人物的特点。由此可见,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借助人物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因此,教学这篇课文首先要聚焦与老班长有关的细节描写,让学生体会老班长的感人品质,然后再体悟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特点的,从中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写法。

长课文是教师在教学中绕不开的难题。教师在长课文教学中应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高阶思维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阳生.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7):91.

[2]李学勇,黄行.试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1):54-55.

[3]陈良启.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研究[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56-57.

作者简介:朱晓燕(1982— ),江苏海安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編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