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通向天地自然的未来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2-07-05 21:18:05叶琴珍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未来学校

【摘要】本文遵循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着眼于学校的整体转型变革,以桂林市七星区卓然小学山水教育体系的构建为例,从山水教育的育人之道、山水教育的实践路径两个方面切入,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探讨学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区域山水文化中汲取养分,确立“教山水道,育卓然人”的办学宗旨和“五生”教育观,构建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的教育实践。

【关键词】未来学校 实践范式 山水教育 天地自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8-0019-04

教育是立足当下、服务未来的社会系统工程。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便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的整体转型变革。中小学校肩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使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具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努力构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校。作为小学校长,笔者着眼于学校的整体转型变革,立足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结合桂林山水文化的特点,努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价值,为桂林市卓然小学(以下简称卓然小学)确立了“教山水道,育卓然人”的办学宗旨,提出并发展了聚焦生命、生活、生长、生成、生态的“五生”教育观,以培养“卓然独立天地间”的卓然学子为育人目标,构建了山水教育的价值体系、课程体系、课堂体系、生活体系、评价体系,形成了本校高质量的山水教育体系,为构建通向天地自然的未来学校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范式。

一、山水教育的育人之道

基础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山水教育以“教山水道,育卓然人”为办学宗旨,此处所谓“山水道”,源自山水文化中的自然、共生特性,指向育人实践中的自然之道、共生之道。“山水道”可以为“育卓然人”提供天地自然的养分,为建设通向天地自然的未来学校提供育人之道的借鉴。

(一)育人实践中的自然之道析解

纵观当下社会的青年人群中,既有一大批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新时代有为青年,也有不少只会啃老的“废材”和号称成功人士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后者因缺乏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和能力而带给家长和社会持久的伤痛。究其根源,基础教育界长期以来的“唯分数论”难辞其咎,它使教育因过度重视“育分”而偏离了“育人”的轨道。在此背景下,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新基础教育”研究倡导者叶澜教授多次呼吁要“把教育中丢失的自然找回来”。她认为,教育应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关注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做到“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在笔者看来,教师所教的“天地人事”,既包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包括对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坚守;所育之“生命自觉”,核心是重视对儿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之拥有健全的人格和主动把握自己命运、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秉承叶澜教授的生命自然观,笔者将山水教育实践的着眼点聚焦于儿童生命成长的自然之道,将“育分”转向“育人”,引导儿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天地自然之道,达成养性、养德、乐学、敏思的生命成长自觉,从中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二)育人实践中的共生之道析解

在中国哲学思想中,道家和儒家都倡导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理念。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儒家经典《中庸》中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哲学思想。朱熹在《中庸章句》中称:“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意思是说:天地乃生命之本体,“万物本乎天”;而“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为万物和人类提供生生不息的环境,使各得其所;生命不止在于“生”,而在于更好地生存,安所、守位方能遂生。桂林山水因山水之间相互依傍、相互映衬、和合共生而秀甲天下,形成了以“和合共生”为特点的桂林山水文化。如果把桂林山水文化中山与水的共生关系与教育实践相对应,则师与生、教与学、知识与素养、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同样存在共生关系。山水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与天地自然、与自我、与家庭、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做到“安所遂生”“万木争荣”。与此同时,在学校这个育人場域中,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同样需要形成同向同行的共生关系。

二、山水教育的实践路径

卓然小学在“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引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实施了学校的整体转型变革,确立了“五生”教育观,构建了山水教育体系,实现了师与生、教与学、知识与素养、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确立“五生”教育观

学校的教育变革,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在成人中成事、在成事中成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的教育实践常常是对“事”的完成度关注较多、对“人”的发展关注度不足,甚至常常出现“见事不见人”“目中无人”的情况。要让教育者做到“心里装着人的发展”,就必须尊重个体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明确学校是“育人”“成人”的场所,切实关注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在教育实践中确立生命、生长、生活、生成、生态“五生”教育观,体现教育实践之基于生命成长、遵循生长规律、融入社会生活、生成发展自觉、形成位育生态的“五生”特点,使人的生命成长遵循山水教育的自然之道、共生之道,呈现差异性、多样性、共生性的特点。

(二)构建高质量的育人体系

高质量的育人体系通常包括价值体系、管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研体系、评价体系等。卓然小学山水教育的育人体系构建紧扣高质量育人体系的各项指标,在山水教育的价值体系、课程体系、课堂体系、生活体系和评价体系诸维度分别进行了扎实的实践探索和成果提炼。

1.山水教育的价值体系。卓然小学的山水教育思想,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山水是一种意象,既是天地自然的山水,又是道德的山水、精神的山水、艺术的山水,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标准。古人常以山水比德,把山水的特点与人的道德、品格相关联,重视人的道德培养,所谓“三才者,天地人”。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品性和习惯需要培养、道德和人格需要完善的关键发展期。如图1所示,卓然小学的山水教育,把育人安放在天地自然之中,以培養“卓然独立天地间”的卓然学子为最高价值遵循,将“卓然独立天地间”作为校训提出,并将它进一步分解为品性卓然、学识卓然、能力卓然,生活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立的价值追求,以此锻造学生厚重如山、灵动如水的山水品格,使之拥有“卓然独立天地间”的理想、本领和责任担当。

卓然小学“卓然独立天地间”的价值体系,如今已经成为卓然小学师生共同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2.山水教育的课程体系。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1届大会上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中提出,革新教育可以从教学法、课程、教师功能、学校和政府等方面进行,而关于课程,强调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支持学生获得和产生知识,同时发展学生批判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卓然小学在构建通向天地自然的未来学校整体性转型变革实践中,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形成了包含基础课程、广域课程、实践课程、个性课程在内的具有结构化、主题化、一体化特点的山水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以“教山水道”为宗旨,引导各学科教师通过梳理本学科与山水教育在内容、思想、内涵上的契合点,构建了“语文+山水国学”“数学+山水数学”“茶艺+山水美学”等8门特色基础课程,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感知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核心要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学科的育人价值。

广域课程以“我与世界”为主题,致力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独立、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以学生的成长为主线,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打破学科边界,构建了“六维六阶”的融合课程体系,以此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学科之间、学习资源之间的融合。在“六维六阶”课程体系中,“六维”指向“我爱自己”“我爱我家”“我爱学校”“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我爱地球”六个由自我向身外世界不断扩张的认知维度,“六阶”指向“学会独立”“学会发现”“学会管理”“学会社交”“学会责任”“自信成长”六个阶段。

实践课程以活动课程、研学课程为主要载体,目前已经开发有“四季活动”“仪式活动”“节庆活动”“竞技活动”等活动课程版块,以及一些以“山水自然”“山水人文”“山水劳作”为主题的研学课程版块,旨在为学生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山水自然生活,让教育真正通向天地自然,引导学生以“做中学”的方式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萌发创新意识,淬炼意志品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和解决问题,最终成为学识卓然、能力卓然和品性卓然的卓然学子。

个性课程的主要载体为社团课程,目前已经开设有“体育运动”“科技思维”“艺术乐器”“社会生活”四个主题的社团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和审视自我的个性特点,发展兴趣爱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卓然小学的山水教育课程体系,以跨学科的学习内容引领儿童通过多种方式的课程学习,体悟山水之道,涵养山水之德,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塑造良好的山水品格,使“山水课程”真正体现学校的育人价值,展现教育的自然生态。

3.山水教育的课堂体系。基于“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卓然小学把课堂作为教学变革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五还”的概念,即还时间、还空间、还工具、还提问权、还评议(价)权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五还”课堂将教学重心下移,突出了学生立场,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教与学都着眼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教师将重心下移,通过精心设计大问题,将课堂有向开放,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通过捕捉和激活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并因势利导,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课堂呈现出重心下移、过程互动、结构开放、多元生成的新样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发生改变以后,教师的教研方式、学生的作业与学业评价方式、各班班级文化建设等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山水教育课堂体系。

4.山水教育的生活体系。卓然小学秉承“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将山水教育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逐渐形成了山水教育的生活体系。首先,卓然小学注重养成教育,围绕“培养厚重如山、灵动如水的卓然娃”德育目标,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主题化、系列化、长程化的德育工作;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卓然小学以礼育为抓手,以“心之礼、行之礼、事之礼”为主题,将礼育日常化、生活化,分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次,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着力营造体现山水教育的文化氛围,如创设美丽的山水自然景观、在校园中种植梅兰竹菊等植物、在教学楼的楼道内悬挂儿童创作的山水画和山水书法作品、定期举办山水艺术作品展等,使校园中随处可见山水文化的痕迹;最后,将校园内的非教育场所都变成环境育人的场域,如门卫、食堂、宿舍等处都设计有具体的德育内容,食堂员工、生活老师、清洁工和门卫等都可以成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

山水教育的生活体系着眼于学生校内外的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成长,成为生活独立、知行合一的“卓然人”。

5.山水教育的评价体系。卓然小学山水教育的评价体系建构,要求体现学生立场,体现日常化、生活化、个性化、过程性、综合性、多元性,旨在有效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从形式上看,该评价体系包括作业评价方式、考试评价方式、班级评价方式等多种方式;从评价主体来看,该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大类别。

为破解当下小学阶段教育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重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五育”失衡状况,真正落实“五育”并举,卓然小学在学生评价体系中搭建了“互联网+”教育平台,构建了“卓然山水学子”综合素質电子评价系统,以此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为形成家校共育、协同发展的育人生态起到了评价导向的作用。该评价系统立足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由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共同实施过程性评价,教师和家长可以基于学生的成长变化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三、山水教育的未来使命

卓然小学以学校整体转型变革为契机,思考教育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探索山水教育的实践路径,经过十年探索,初步形成了高质量的山水教育体系,形成了基于学校文化的新发展机制,逐渐发展为具有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生特点的现代型学校,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卓然小学的山水教育,基于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让儿童在教育实践中学习,从中体悟山水之道,涵养“卓然独立天地间”“厚重如山、灵动如水”的山水之德。显然,这是一种着眼于人的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一种通向天地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育。

叶澜教授认为,未来的教育,要“依教育之所是而行,达自然而然之境”。卓然小学将继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完善山水教育的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庞庆举.方圆内论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334.

[2]叶澜.探教育之所“是”,创学校全面育人新生活:新时期“新基础教育”研究再出发[J].人民教育,2018(13-14):10-16.

[3]叶澜.“新基础教育”内生力的深度解读[J].人民教育,2016(Z1):33-42.

[4]李政涛.生命自觉与教育学自觉[J].教育研究,2010(4):5-11.

[5]李政涛.什么是“新基础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6):1-5.

[6]匡洪浩.“山水教育”描绘新时代学校的美丽画卷:新时代新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8(6):45-47.

[7]何晓梅.山水情境 仁智教育:南通市五山小学特色文化思考与实践[J].教育观察,2018(12):87-88.

作者简介:叶琴珍(1971— ),广西昭平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广西三八红旗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未来学校
北京出现“未来学校”
环球时报(2018-03-05)2018-03-05 05:17:05
变革和创新,未来学校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论“未来学校”
江苏教育(2017年24期)2018-01-18 17:34:05
互联网思维下未来学校的五个特征
江苏教育(2017年24期)2018-01-18 17:32:53
创造每一个学生向往的课程
江苏教育(2017年24期)2018-01-18 17:32:27
为儿童:学校设计永恒的主题
江苏教育(2017年24期)2018-01-18 17:31:56
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
人工智能与未来学校变革
项目研究引领“未来学校”建设
未来学校:“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