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每一个学生向往的课程

2018-01-18 17:32陆芳
江苏教育 2017年24期

【摘 要】未来学校的改革中,“课程为王”,品牌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培养人、发展人的地方,未来学校理应把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最好的课程用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让学生站在课程的中央,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课程,让每一类课程成为学生向往的课程。

【关键词】未来学校;适合的课程;个性化的课程;向往的课程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0-0010-03

【作者简介】陆芳,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000)校长、书记,高级教师,无锡市德育工作带头人。

今天,学校教育正在走向未来,学校内部的各种要素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未来学校”正成为人们关注的教育热词。未来学校是什么模样?未来教育将走向何方?是各种大数据、云平台、创客空间、人工智能的应用,是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全课程、走班制等课程领域的改革,还是“没有教室的学校”“无处不在的学习”等教育形态的变革……

未来学校的改革中,“课程为王”,品牌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培养人、发展人的地方,未来学校理应把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最好的课程用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让学生站在课程的中央。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课程,让学生“触手可及”自己想要的课程,让每一类课程成为学生向往的课程。未来学校课程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未来学校课程,在“选择”中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满足和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是教育的核心诉求。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人生成就影响巨大,它促动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所以当技术日益发展、个性化学习日益成为可能,未来学校课程构建应充分考量兴趣驱动和个性需求,使课程更加多样化,增加其选择性。

1.从学校出发,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具有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

未来课程将是更好地适合学生发展,满足社会要求,具有学校理念的课程体系。未来课程领域中的每个门类都将有更加丰富的内容,提供学生多样化的选择。如北京某校共开设了300多门选修课,在小班化、导师制、分层走班制下,学生自由选择课程成为可能,即使是同一门选修课程也可有更细致化和人性化的分类,给不同层级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如篮球课程,那些有兴趣但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基础级课程;那些兴趣浓厚且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选择提高级课程,这种课程的选择性真正做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对于传统的学科,未来课程同样可以提供选择性。如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可以开设分层课程,由学生结合导师的建议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层级学习。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适应情况提出转层。当然,前提是学校要建立必要的转层规则与流程,充分考虑层级的细分,真正做到按需进行个别化学习。而语文、艺术、体育等学科,则可以实施分类课程。以语文学科为例,除基础内容必修,另可开设美文鉴赏、诗歌、写作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向往的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总之,未来学校的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甚至师本课程的整合与创造,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提供最大可能。

2.以学生视角,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创造适合自己的课程。

未来学校的选修课程,是学校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课程,课程资源由学校和教师提供,有相对固定的指导教师,选择权在学生。而未来学校的社团课程,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招募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主动去创生课程,甚至可能没有固定的指导老师,学生有更自由的选择权。课程资源要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指导老师可按需自主去聘请,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的老师,人员不固定,时间有长有短。学校对此类课程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指导,但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创造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的课程也必定让学生喜欢和向往。还有一类特需课程,在有家长或学生向学校提出某方面特殊的学习或特长培养需要的情况下,学校尽可能为学生寻找适合的师资,满足学生所需,这将是比较理想化的按需学习,也可称之谓“私人定制”课程,如艺术与体育课程等。

可见,未来学校的理想课程必定是增加选择性的,只要学生感兴趣、有期待,就能找到向往的学习课程,选择性必然是未来课程发展的趋势。

二、未来学校课程,在“融合”中适应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

未来学校课程是要契合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教育要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使学生能拥有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三个维度的核心素养,以应对未来生活的种种不确定和未知挑战。

1.灵活多样,课程实现与真实生活的高度融合。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在教育与真实生活高度融合的课程中学到适应未来生活的知识、技能、品格以及元认知、元学习,即学会如何学习,保持学习的热情,学会思维方法,学会自我改进。全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变了世界,生活将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将来的学生将面临全新的生活模式,因此,未来学校课程应更好地走向生活,密切学生与自我、与生活、与自然的联系,积累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使学生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新的挑战。

游学课程是一种实践化、体验化、综合化的生活课程,是文化之旅,探索之旅,人格养成之旅,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教育方式,时间可以是10天、一个月甚至更长。未来学校的游学课程会逐渐走向品牌化、多元化、系列化和多选择性。如某个学校的游学课程做得好,深受学生欢迎,那么它就可以向周边有需要的学校及学生输出。而一些校外教育机构也会有品牌化的游学课程,可为学生“定制”高端游学课程供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学院制也是生活化课程的一种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社交、活动,培养综合素质的“全人”。总之,未来的课程,将是打破并超越學校时空和学科的限制,让学生们真正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进社会、走向多元开放的未来世界。endprint

2.灵动多元,课程实现学科之间的高度融合。

未来学校的课程,学科之间的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学科界限会越来越模糊,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整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真实的问题和挑战性的课题,开展主题课程、综合课程、创客课程等的探索与实践。

全课程以及场景主题教学,都属于主题综合课程,是学科高度整合化的课程。它有一个主题统领各个学科,以丰富多彩充满智力挑战的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展开的课程学习,代表着未来我国小学课程变革的趋势。

作为全国陶行知“生活教育”先进学校,我校的办学使命是“为每一个儿童聪慧与有教养的人生奠基”。基于儿童是教育生活的主体,我们一直在探索课程如何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与生命体验很好地对接。春天,我们尝试将原先的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以及学科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融合,结合各年级教材资源、学生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学校经典主题活动“亲近自然节”“童年的小菜园”等,整体规划,向更多方向打开,集中开展以“春天”为主题的课程活动教学。整整一周,学校通过儿歌、诗词、故事、音乐、戏剧、绘画、手工、数学、种植、游戏等,将新鲜有趣、丰富多彩的春天世界在学生们眼前徐徐展开,同时把学生们带入这样的季节里,用心体验,积极实践,以此将综合性学习与分科学习的精彩有效对接。期间,低年级“团圆搓搓搓”“风车转转转”系列,中年级“泡泡舞春天”系列,高年级“春的力量”“春的语言”“春的姿态”“春的韵律”系列,掀起了课程学习的高潮。为期一周的“厉害了,我的春天”主题整合课程,就是对未来主题综合课程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对学生、教师、家长的影响是久远的,让我们看到了未来课程的模样和魅力。

三、未来学校课程,在“联结”中养护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教育具有无边界、互联、共享和个性化的特征。未来学校教育将突破校园围墙的界限及线上线下的界限。

1.开放共享,课程实现校内校外资源的联结。

过去学校课程都是教育、学科专家和学校、教师开发,未来课程的开发者将会越来越多元化。未来学校的课程资源提供方,既有来自于校内的学生、教师、学校,也有来自于校外的家长、教育机构、自由学者、企业、社区等,结合网络平台资源,最后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课程资源超市”。即使同一类课程,也可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品质的课程资源,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他所要的所有学习资源,满足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在于建立校内外资源联合的课程库,为学生的资源选择提供建议和帮助,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程学习。

未来学校课程还将充分挖掘外部社会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与家庭、与社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学习既可以在学校、教室,也可以在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或身边企业,在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从这样的意义上看,目前学校的“校外拓展训练”课程、“可爱的家乡和家乡人”课程等,都是未来课程理想的展开方式。

2.分享互联,课程实现线上与线下资源的联结。

随着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入我们的视野,未来学校中,网络学习将会在课程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空间会极大地拓展和延伸,真正做到资源随手可得,学习随时发生;而线下的优质资源也会通过网络上传并不断地得到互动更新。学生的学习,会更多地利用虚拟现实、互联网、学习分析等新技术,在智慧的育人环境中,智能化、虚拟化、挑战性地开展学习。线下则变成一个学习讨论、分享交流的中心,给学生提供更多活动、分享和交往的空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理解力、控制力,了解感情,提升情智。在这样的课程学习中,学生面对充满智慧、充满挑战的世界,拥有更多快乐感和成就感。

未来学校,不是我们要到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创造每一个学生向往和需要的课程,实现每一个学生充分而个性的生长,让学校成为每一个学生心驰神往、魂牵梦绕的地方,就一定是创造了学校教育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朱永新.站在教育结构性变革的门口[J].人民教育,2016(20):40-45.

[2]王维花.给孩子一个喜欢学校的理由——访北京亦庄實验小学校长李振村.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1):1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