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未来学校”并非未来某年以后诞生的学校,它在今天有特定的内涵,即“信息文明学校”。“未来学校”追求的基本理念是教育的人性化、创新化与国际化,其教育目标是“21世纪素养”与健全人格,其具体内涵是倡导新技术、新课程、新教学、新学习、新评价与新管理。“未来学校”并不遥远,它渗透于今日每一所学校的具体实践之中。
【关键词】未来学校;信息文明学校;21世纪素养;新技术;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0-0016-03
【作者简介】张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南京,210000)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
所谓“未来学校”,是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学校。已呈蓬勃发展趋势的时代特征是信息时代,已端倪毕现的社会形态是知识社会。因此,今日探讨“未来学校”不可泛泛而谈,它有特定内涵,即与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相适应的学校,简称“信息文明学校”,其对应范畴是“农业文明学校”与“工业文明学校”。“农业文明学校”与自然经济和农业社会相适应,充满乡土、地方气息且变化缓慢,既有如孔子、苏格拉底那样丰富而富有启发的古代教育智慧,又具有与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专制教育特性。“工业文明学校”与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相适应,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划一性、生成性,既体现了科技文明的进步特性,又将“技术理性”的控制特性发挥到极致。“信息文明学校”与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相适应,其根本特征是变化性、创新性与人性化。
理解信息文明的特征是把握“未来学校”本质的关键。信息时代与信息文明的特征,不只是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更主要的是由于新工具的使用所导致的人的心智模式和发展需要的改变、社会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职业形态的改变、社会文化形态的改变,如此等等。
与信息文明相适应,“未来学校”至少秉持如下三种理念:
第一,让教育走向人性化。学校既要植根于对人的理解与关心、充盈人文精神,又要尊重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与需求,是谓“教育人性化”。如果说“工业文明学校”的特点是大规模的“批量生产”,那么“信息文明学校”的特点则是“批量定制”。所谓“批量定制”,即学校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以创造适合其独特个性和发展需求的教育。这既需要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让教育基于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没有独特性就没有教育;又需要教育政策与体制、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课程与教学、学校评价与管理基于人性化与个性化的需要而得以重建。正如欧盟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所深刻指出的,“教育必须是人性中心的、民主的,其宗旨在于实现每一个体的人的人性繁盛”。
第二,让教育走向创新化。创新精神、首创精神、创业精神,既是一种学校教育哲学和学校文化,又是学校要发展的人格特质之一——创新人格,还是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等一切学校教育实践的根本特征,是谓“教育创新化”。如果说工业文明时期“创新人格”只是少数专家、企业家、领导人物的品质,大多数人只需要熟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就可胜任本职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那么信息时代却发生根本变化:每一个人必须成为创新人格,至少成为一个学术或专业领域的专家,方能在未来社会幸存。因为简单的、重复性的常规认知工作和手工劳动已然被编程计算机所替代,人唯一的选择是能够做计算机不能做的工作。
第三,让教育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时代既是多样化、差异性日益增加的时代,又是崇尚复杂交往的时代。学校教育既要基于“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认识,采用中西兼容的开放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作为工作哲学,又要把培养尊重差异、欣赏多元、崇尚复杂交往与协作的“尊重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学校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等实践事务既要植根于地方文化与地方特性,又要基于全球视野去反思、审视、对话与完善,真正做到“全球视野、本土行动”,让全球性与地方性相得益彰、化为一体,走向“全球地方化”,是谓“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交往信息化,全球人相濡以沫地工作、生活于一体,学校教育必须将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和平文化、尊重人格置于核心。
如何基于教育人性化、创新化和国际化等“信息文明学校”理念重建我国学校教育,实现我国学校教育目标、课程、教学、评价和管理的根本转型,是摆在我国教育者眼前的紧迫任务。
二
“未来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回答是发展“21世纪素养”,培养健全人格。拥有“21世纪素养”的人,即适应信息文明需要的人。但“21世纪素养”并非健全人格的全部。教育需要面对每一个独特的、具体的人,珍视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与需求,帮助每一个人的潜能实现、人性繁盛。
所谓“21世纪素养”,亦称“核心素养”,是人们适应信息时代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并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道德意识)。它是智力、创造与德行的融合,是一种道德的创造性。此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三位一体。当前,全世界共同追求的“21世纪素养”是:交往、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我国学校也必须自觉适应这一潮流,否則会被信息时代所淘汰。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面向未来的五种智能”,这是对“21世纪素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在他看来,每一个人唯有具备此“五种智能”,才有可能在信息时代生存。这“五种智能”是:(1)学科智能:每一个人要想在信息时代茁壮成长,至少需要在一个学术领域或专业领域成为专家,即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学术;(2)综合智能:每一个人必须善于将纷繁复杂、散在各处的信息源恰当地选择并综合于一体,以帮助自己胜任工作并与他人交往;(3)创造智能:每一个人必须在工作与生活中学会创造,善于解决问题,提出并实现自己的思想,循规蹈矩的人会被计算机所淘汰;(4)尊重智能:每一个人都必须在日益多样化的信息时代学会尊重差异、学会复杂交往、学会团队合作;(5)伦理智能:每一个人必须学会有道德地、负责任地行动,即学会超越本人的自我利益而思考,对工作、生活、他人、社会与自然环境承担责任,以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与工作者。这“五种智能”是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融合,是未来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轮廓,是对“21世纪素养”的理性表达,是“信息文明学校”的建设蓝图。endprint
每一个教育者都需要认识到:无论你是否愿意或是否意识到,“未来学校”或“信息文明学校”已如春风般扑面而来。因为我们正在培养的学生必将成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倘若我们不将“21世纪素养”和健全人格作为今日教育目标,我们就是在伤害学生,无论伤害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
三
“未来学校”需要基于信息时代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对课程、教学、评价、管理诸方面的教育实践进行重建。重建策略可概述如下。
新技术。学校既要避免盲目崇拜信息技术,又要改变对信息技术的“排斥主义”倾向。在信息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素养”是每一个人需要具备的跨学科核心素养,是人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条件,它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教育手段的信息技术,不是为了使传统的灌输教学做得更好,而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创造潜能,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知识社会和创新驱动的“21世纪新文明”。
新课程。改变以“知识点”或学科事实为主体的课程内容。改变门类繁多、杂乱无章、“主科”“副科”等级森严、不同学科交叉重复的课程结构。改变“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超越学科事实或“知识点”,让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的学科核心观念为主体,基于“少而精”的原则重构课程内容。减少课程门类,增加跨学科课程与实践类课程;让一切课程在横向上互动、整合,形成有机整体;使所有课程基于螺旋式上升的原则进行纵向组织,以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以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课程更富人性化。让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将一切课程转化为“校本课程”,构建每一个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文化。
新教学。改变把学科知识当作固定“产品”进行传递、忽视知识探究过程的教学知识观。改变以奖励作诱因、以惩罚作威胁的“训练主义”教学观和“传递主义”教学方法。改变“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倡导理解取向的教学知识观,知识的本质是理解——通过探究世界而理解世界。教学即师生合作进行的真实研究,教学即学科探究与实践过程、生活探究与实践过程。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从事“协作式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打破“垒砖块”般的固定课时制,走向弹性课时制——根据探究主题的需要规定课时。走出教室狭隘空间的限制,让课堂走向世界,把世界带进课堂。让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科研究者、生活研究者和学生研究者的三位一体。
新学习。改变学习的训练化倾向。改变学习的控制性与孤立性。改变学生的外部知识、技能和规范的模仿者角色。倡导以“项目学习”“问题学习”“服务学习”“体验学习”等为核心的深度学习,让学习成为真实的探究与创造。倡导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如何学习。学生是成长中的探究者、创造者,让学生采用学科专家的态度、方式、方法和实践去探究学科,发展学科思维与学科理解。
新评价。改变以测量外部学科事实的准确性与熟练化为目标的课程评价取向。改变外部高利害评价的主观性、随意化。改变以“题海战术”为标志的“应试主义”做法。改变“中考”“高考”“统考”一统天下的做法。走向基于学生理解或思想的课程评价观,关注学生的学科理解及其表现,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评价的开放性与发展性。让以“高考”为代表的一切外部评价走向科学化、专业化。大力倡导“校本评价”,尊重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权利,构建每一个学校的校本评价体系。
新管理。改变学校管理的“权威主义”“等级主义”“功利主義”倾向。改变教师管理的“绩效主义”倾向。改变学生管理的“控制主义”倾向。最坏的学校管理是把学校变成校长的“独立王国”。最坏的教师管理是“成绩至上”。最坏的学生管理是“军事化管理”。建立自治、合作、协商、集体审议的民主学校管理。尊重教师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建立基于专业共同体、捍卫教师专业尊严的教师管理体系。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最可宝贵的,建立尊重学生个性自由和人格尊严,鼓励学生探究精神,倡导学生自治和自我管理的学生管理体系。
基于人性化、创新化、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指向“21世纪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构建满足信息时代学生发展特点和需求的新技术、新课程、新教学、新学习、新评价、新管理,就是“未来学校”的基本内涵。让我们为创造“信息文明学校”共同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