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课“1423”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2-07-05 21:18谢小燕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教育模式思政课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思政课教学要汇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同时以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开展思政课教学为例,阐述构建小学思政课“1423”协同育人模式的意义,以及这一育人模式的开展情况。

【关键词】思政课 协同育人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8-0029-0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要充分意识到思政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优势,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格局,使学生悟道明理、健康成长。

一、构建小学思政课“1423”协同育人模式的意义

协同育人是指汇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加强多方面资源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建立联动机制,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目前,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普遍存在意识淡薄、能力不足、形式单一等问题,教师注重讲解理论知识,而弱化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缺乏对德育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整合。加上小学思政课教师多数由语文教师兼任,导致思政课教研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因此,以学校为主体,探索和创新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对推动思政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思政课教育实效,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以下简称滨湖路小学)将学校文化——“梦开始的地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构建了小学思政课“1423”协同育人模式(见图1)。思政课“1423”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围绕一个核心“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打造融合理想信念、融合真实生活、融合探究实践、融合活动体验的“四融合”思政课堂,通过思政课堂、学科+思政两条路径,汇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实现协同育人,引导学生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的有机统一,彰显理想信念教育特色。

二、确立“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的核心目标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滨湖路小学以学校文化——“梦开始的地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相结合,为实现“我的梦”“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滨湖路小学以“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作为德育目标,用心呵护学生的梦想,通过“以梦促行”“以德筑梦”,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和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培养美好的品行,在奋斗中实现梦想。滨湖路小学结合理想信念教育、责任教育、礼仪教育等,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旨在培养具有“知行美、道德心、中国魂、创造力”的新时代好少年(见图2)。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结合《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标》要求和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滨湖路小学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思政课“1423”协同育人模式。该育人模式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引领学生将“我的梦”和“中国梦”相结合,力争實现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的有机统一,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依托“四融合”,凸显思政课教学特色

立德树人是“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思政课教学以“立德”为根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要以“树人”为核心,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滨湖路小学提出了“四融合”思政课教学理念,即融合理想信念、融合真实生活、融合探究实践、融合活动体验。其中,理想信念是思政课之本,即引导学生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相结合,成为“新时代小小追梦人”。真实生活是思政课之源,即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探究实践是思政课的实施路径,教师要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活动体验是思政课的特色,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引发学生的思考。

(一)以理想信念为指引

工作指南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之一。《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滨湖路小学在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将党和国家理论创新和重大实践的成果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理想大课堂”是滨湖路小学打造的特色思政课堂,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德育课堂,具有鲜明的育人特色。在“思政小讲坛”上,教师鼓励学生担任“小讲师”,从自己的视角给同学们讲述红色小故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思政云课堂”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引导学生通过“云游”红色革命纪念馆、湘江战役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等,踏寻红色遗迹,重温革命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二)以真实生活为基础

鲁洁教授指出:“德育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它主要的不是教人学会一些谋生的工具性知识和本领,它关注的是使人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在生活中有什么是值得去追求的,它要帮助人去生成有意义的生活,去过有意义的生活。”

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创设丰富、灵活、直观、开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如临其境,获得真实的感受,使品德教育由“知”向“行”转化,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问学生: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有没有类似的经验?回忆过去的生活,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做既可以将学生的生活作为教学资源,又能够教给学生“会生活”的方法: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回头看一看以往你处理类似问题时采用的方法,思考一下他人是如何处理这一类问题的。从过往生活中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这就是向过往生活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的表演、游戏、手工制作等体验活动,这都是在引导学生向当下的生活学习,用心体悟,发现生活中的道德规则。

(三)以探究实践为载体

《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伟大成就、重要纪念日、故居遗址、馆藏文化等为载体,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使革命传统教育更具时代感,变得有趣有料,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涵养他们的精神世界。

(四)以活动体验为目标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丰富体验、激发潜能。

小学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多且杂,学生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德育实践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达成育人目标。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亲历某一项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升华。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活化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体验活动中丰富认知,获得深度体验,这是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关键。

“四融合”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合理想信念、融合真实生活、融合探究实践、融合活动体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理想信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活动体验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探究實践让学生回归真实生活。

四、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提高协同育人实效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依托谢小燕(本文作者)特级教师工作室,滨湖路小学积极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形成了“工作室—中心教研组—各校区教研组”的教研模式。谢小燕特级教师工作室秉承“匠心育德、德法共研、学科融合、携手成长”的教研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提升能力为主线,引领教师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和“大思政”课程育人路径。

小学思政课“1423”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主要有两个:思政课堂、学科+思政。以学科+思政为例。“学科+思政”强调挖掘和利用各类课程、多门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为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提升思政课程育人品质,滨湖路小学鼓励各学科教师积极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根据学科教学内容渗透德育内容,将知识传授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各学科教师找准学科课程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点,巧妙整合德育资源,优化教学设计,统整学科课程与“理想信念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德育内容,在学科教学中塑造具有高尚人格的“新时代小小追梦人”。

五、汇聚家校社三方力量,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把思政课讲得富有感染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将思政课的“课堂空间”与社会生活的“实践空间”结合起来,汇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在德育工作中,滨湖路小学构建了校校联动、校馆联动、校研联动、家校联动的“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了学校与“滨湖蓝”学校联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研单位及学生家庭的交流与互动,实现了校内外德育资源的全面整合,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

2014年至今,滨湖路小学先后与贵州遵义、广西河池等地15所革命老区学校(学区)组建成为“滨湖蓝”学校联盟,通过“校校联动”,整合校区间的思政教育资源。同时,学校与广西革命纪念馆、广西科技馆、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等九大爱国主义实践基地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校馆联动”开展少先队员志愿服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了责任意识,培养了担当精神。通过“校研联动”的形式,学校与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单位合作,开展大中小一体化思政建设及研学活动。通过“家校联动”,学校开发了家校共育课程,制订了协同育人目标,家校共育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升。“四联动”促进了多方德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形成了教育合力,构建了良好的德育生态,畅通了实践育人路径,有效地推进了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汇聚家校社三方资源开展思政教育,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创新了育人渠道,提高了学校思政教育的实效。在此过程中,滨湖路小学通过丰富评价主体、创新评价方式、关注评价过程等,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小学思政课“1423”协同育人模式搭建起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平台,贯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键领域,联通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社会经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彼此结合,有效地推动了思政课教学的开展。

作者简介:谢小燕(1972— ),广西横县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思政课教学。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教育模式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