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未来学校的五个特征

2018-01-18 17:32孙军
江苏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融合性自组织互联网思维

孙军

【摘 要】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未来学校具有五大特征:未来学校无边界,学生通过无处不在的互联技术,通过虚实融合的社会空间,真正实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未来学习自组织,学生根据大数据自主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学习进程等;未来学习个性化,教育充分体现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变得更加柔性化,充满人文关怀;未来学习具有协同性,人的智商不再仅取决于自己的大脑,而是取决于大脑与技术结合、自己与他人协同的程度;未来学校具有融合性,技术与教学、基础课程与个性课程、育人指导中心与各课程学习中心等高度融合,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关键词】未来学校;互联网思维;无边界;自组织;个性化;协同性;融合性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0-0013-03

【作者简介】倪凯颜,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0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所谓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融合实践的新思维方式,具有跨界融合、平台开放、用户至上、免费为王、体验为核、大数据应用等六大特征。这种思维的提出始于商业领域,如今已被各行各业高度认可。云计算、大数据、融通互联、智能终端等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激发教育者去思考:未来学校将呈现怎样的特征呢?

一、无边界

国家用《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明确规定“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是说,今天的教育必须在学校进行,而且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确保质量。因此,为了达到规定标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方式下学习同一内容。这,就是今天绝大多数学校的基本样态。

然而今天,“互联网+”可以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云网端一体化的智慧学习基础设施,海量信息资源触手可及,实时协同通信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及时的反馈,使学习趋向随时随地。未来,智慧地球上的社区、医院、商业中心、交通、各类公共场馆等都是互联互通的智能存在,学生可以通过无处不在的互联网,通过这个虚实融合的社会空间,真正实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那么,学习还有必要必须在今天这样的学校统一进行吗?答案不言而喻。因此,未来社会即未来学校,未来学校无边界。

朱永新认为:有人学习的地方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中心。未来,有些学校可能逐步衰落甚至彻底没人去了。新的学习中心,既有网络上的学习中心,又有线下的学习中心。

笔者很赞成这样的观点。如果今天的学校不改变,那么,必将被淘汰;那些改变了的学校会依然存在。由于学习变得随时随地,专业实施教育功能的学校就自然而然无边界。但学校教育的功能会更加简单,其形式与结构、课程设置与实施、教学内容与方式会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为社会统治阶层培养人才实施育人标准,提供必要的学习规划与指导;另一方面联通家庭、社区,开展各种必要的育人活动,为学生提供线上无法获得的教育服务。

二、自组织

未来,社区、网络、家庭、医院、交通、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博物馆、种养殖基地等都是构成学校的互相联通的教育节点,相当于一个个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学习服务的课程学习中心。学生根据育人指导中心提出的目标任务,自主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到相关课程学习中心去学习体验,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这样的学习过程,让传统的他组织方式更多地转为自组织状态。

另外,一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必须到育人指导中心进行。因为,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学习就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这一本质不会变。许多知识技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但学做人,学会与人沟通与交往,分享与合作,通过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获得精神的启迪、价值观的引领等,互联网都代替不了。因此,进入育人指导中心学习依然很重要。

育人指导中心是一个联通家庭、社区,开展各种育人活动的集散中心。这个中心依然会有计划有组织,但不再有固定的学习教室,也不再统一将固定的人数集中起来开展班级授课,也没有统一的上下学时间。学生通过网络和智能终端获得关于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并得到育人指导中心给出的适合他的课程学习活动建议菜单,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导师、学习活动课等。因此,即使在育人指导中心的学习,也是以自组织状态为主。

学生的学习时间变得弹性化。国家不再统一入学年龄。学生可以在家长和指导中心引导下,自行选择年段去学习。因为虽然学生年龄相同,但基因、生活背景、性别等不同,会导致心智发展水平的不同。由此,育人指导中心不再分明确的学期,不再放寒暑假,不再有统一的上下学时间,一切基于学生的需要,基于学生的发展状态,学习以自组织为重要特征。

三、个性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呼唤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适应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未来社会的基本趋势。移动互联、云计算、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的飞速发展为未来学习个性化提供无限可能。

有专家认为:未来,数据将成为学校最重要的资产。学生在未来学校课程学习中心形成的一系列学习活动记录都将汇总到育人指导中心数据库。分析系统会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记录生成统计图表,即时推送给教师、学生、家长。有了大数据的支持,教师给予学生的教育服务不再基于自己的主观经验,而是基于丰富的客观数据。一方面,可以由此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使育人指导中心开设的课程更趋科学、合理,符合儿童的一般生长规律;另一方面,可以更准确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结构以及认知特征,评估学生的优势潜能和最佳学习方式,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私人订制的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育人指导中心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指导建议为他的学习提供了更适合自己的方式,令他能基于自己的学习原点,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稳步推进学习进程。在游戏化的课程学习中,每一次学习过关都带给他成就感,激发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假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个性化指导建议能帮助他即时得到線上或线下教师的指导,助其逾越难关,巩固知识,化解难点。由此,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endprint

四、协同性

荀子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古人尚且明白,擅长借助身边的事物是多么重要,现在科技日新月异,我们更应深切地体会到:善于借助技术,那么你就更智慧,因为,技术会延伸你的思维。未来社会因科技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人要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其认知世界的方式必定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大脑、智库的协同。而且,人的智商不再仅取决于自己的大脑,而是取决于大脑与技术的结合、自己与他人协同的程度。因此,未来学校的学习会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协同技术的能力。

《网络游戏:领导力的实验室》中提到未来的跨国企业,将越来越像今天的网络游戏,人与人之间,靠信息技术联系,团队临时组成,完成任务就解散。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游戏玩得好的孩子,在未来的跨国企业中,领导力就相对比较强。虽然领导力的培养并非精英教育的必修课,但是每一个未来公民都需要具备领导力与优秀的协作能力。比如,在完成烘焙任务时,甲是擅长者,那么优秀的领导力就能使他很快带领团队完成这一任务。而当任务换成种植时,擅长种植的乙就成了团队核心,他的领导力会助力他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相应任务。为了让将来的世界公民都具有很高的分布与协作能力,未来学校的课程将设置很多基于任务的项目或游戏。学生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去完成,必须因任务临时组织,形成一个攻关小组,通过分布与协作方式,共同完成任务。

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再仅仅通过个人的最终成绩来评定,而是会有多个方面的丰富数据形成综合评价,其中包含多次团队协作所获得的成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情况,不仅能真实反映其学习过程,还能激励其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协作智慧,更好地提升融入度,形成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

五、融合性

跨界融合是互联网思维的一大特征。曹培杰博士曾经在美国考察过一所名叫HTH(HighTechHigh)的公立特许学校,发现该校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把学科知识整合后开发出245个主题项目,并建立了配套的课程网站,鼓励学生利用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此看出:当技术彻底隐身于教育的背后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才会实现深层次的融合。未来学校,融合性将是又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首先,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技术既是无处不在的,又是让人难以察觉的,教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犹如水乳交融。

其次,是课程的融合。通过项目、任务来实施的课程将不再有明确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的完全区分,而是将各学科的知识渗透于各项需要完成的任务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并应用各类相关知识,将很多抽象的概念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系,从而真正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再次,是基础课程与个性课程的融合。未来学校的课程也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落实国家规定教育目标的课程必修,称为基础课程;尊重个性化,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选修,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称为个性课程。这两种课程就像主食与辅食,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必须而全面的营养。

最后,是育人指导中心与各课程学习中心的有机融合。未来,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课程学习中心将会很多,比如,STEAM创新中心、艺术创意中心等。育人指导中心按照国家要求设置必修、选修课程,指导学生进入各課程学习中心学习。各课程学习中心之间也会互相融合,相关教师、设施设备、技术人员等进行协作,进行因材施教、因能施教,开展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岳瑞凤.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15(7):91-93.

[2]余胜泉.没有围墙的“未来学校”[J].教育家,2016(22):12-14.

[3]尚俊杰.未来学校建设的三层境界[J].基础教育课程,2014(12):73-76.

[4]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J].教育研究,2016(10):46-51.endprint

猜你喜欢
融合性自组织互联网思维
定格动画中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群体智慧与教育研究
翻转课堂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施中的融合性研究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日语中授受动词所体现的日本内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