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坦
(广东省惠州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 惠州 516000)
腹股沟斜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手术修补是唯一治愈方法[1]。现阶段,腹腔镜无张力修补是腹股沟斜疝主流修补术,其中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TAPP)临床应用最为广泛,手术技术较为成熟[2]。血清肿是TAPP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其持续存在可导致补片移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3]。血清肿发生与疝囊大小有关,较大疝囊颈部结构模糊,精索腹壁化困难,易出现严重纤维性渗出,导致血清肿发生[4]。研究发现,腹膜裂孔关闭方式与TAPP术后血清肿形成有关,Ⅲ、Ⅳ型疝术后血清肿发生率较Ⅰ、Ⅱ型疝高[5]。目前,关于TAPP术中较大疝囊处理方式仍无统一定论。本研究探讨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TAPP术中不同残端疝囊处理方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04例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Ⅱ组,各52例。纳入标准:(1)术中证实为Ⅲ型腹股沟斜疝[6];(2)内环口>5 cm,疝囊>3 cm;(3)采用TAPP术治疗;(4)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心肺功能不能耐受手术;(2)绞窄疝、嵌顿疝或合并梗阻、穿孔等需急诊手术;(3)腹腔镜手术禁忌证。Ⅰ组年龄46~75岁,平均(60.83±7.08)岁;体质量指数18.5~27.2 kg/m2,平均(22.75±1.61)kg/m2;病史:<1年27例,1~10年18例,>10年7例,腹部手术史18例;基础疾病:高血压13例,心血管疾病9例,慢阻肺3例。Ⅱ组年龄45~76岁,平均(62.79±7.35)岁;体质量指数18.4~27.5 kg/m2,平均(22.90±1.82)kg/m2;病史:<1年29例,1~10年17例,>10年6例,腹部手术史16例;基础疾病:高血压14例,心血管疾病8例,慢阻肺2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18091223)。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TAPP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平卧位,脐上1 cm穿刺,建立气腹(12~15 mm Hg)。脐下1 cm置10 mm套管,放置腹腔镜头,左右腹直肌外缘各置5 mm套管。疝环口上方2 cm将腹膜弧形切开,解剖游离疝囊。分离耻骨膀胱间隙、Bogros间隙,高位游离疝囊,精索充分腹壁化。Ⅰ组横断疝囊后将残端固定至腹直肌下缘(2-0 Prolene缝线);若残端疝囊距腹直肌下缘较远,体外将疝囊底部推向腹腔,并将腹压降至9~10 mm Hg,缝合残端疝囊。Ⅱ组剥离及横断疝囊后,残端疝囊游离于腹腔,置入补片(3D Max)。缝合腹膜瓣,关闭腹膜裂口。
1.3 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2)血清肿发生率、血清肿患者抽液量。血清肿评定:术后72 h、1周、1个月行手术区域彩超检查,发现积液计为血清肿。(3)术后24 h、术后72 h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式疼痛问卷表(SF-MPQ)评价,VAS总分10分,疼痛程度与评分呈正相关;SF-MPQ共10个项目,每个0~10分,总计100分,疼痛程度与评分呈正相关。(4)术前、术后24 h、术后72 h创伤应激指标[醛固酮(ALD)、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取晨起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LD、NE、Cor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描述,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描述,采用t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费用(元) 术后住院时间(d)Ⅰ组Ⅱ组t P 52 52 101.54±28.63 97.55±25.39 0.752 0.454 14.51±3.26 13.87±3.15 1.018 0.311 12 796.50±2 287.39 12 184.38±2 405.41 1.330 0.187 2.94±0.86 3.15±1.03 1.129 0.262
2.2 两组血清肿发生率、血清肿患者抽液量比较两组血清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血清肿患者抽液量低于Ⅱ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肿发生率、血清肿患者抽液量比较( ±s)
表2 两组血清肿发生率、血清肿患者抽液量比较( ±s)
组别 n 发生血清肿[例(%)] 血清肿患者抽液量(ml)Ⅰ组Ⅱ组t/χ2 P 52 52 6(11.54)7(13.46)0.088 0.767 19.83±5.06 42.85±9.37 5.363 0.000
2.3 两组术后24 h、术后72 h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术后24 h与术后72 h的VAS评分、SF-M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24 h、术后72 h疼痛程度比较(分, ±s)
表3 两组术后24 h、术后72 h疼痛程度比较(分, ±s)
时间 组别 n VAS评分 SF-MPQ评分术后24 h 术后72 hⅠ组Ⅱ组 t PⅠ组Ⅱ组 t P 52 52 52 52 3.29±1.08 3.41±1.15 0.549 0.585 1.69±0.41 1.74±0.45 0.592 0.555 29.65±7.61 31.06±8.24 0.907 0.367 10.87±3.15 11.42±3.49 0.844 0.401
2.4 两组创伤应激指标比较术后24 h、术后72 h两组血清ALD、NE、Cor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24 h Ⅰ组血清ALD、NE、Cor水平均低于Ⅱ组(P<0.05);术后72 h两组血清ALD、NE、Co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创伤应激指标比较( ±s)
表4 两组创伤应激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ALD(ng/L) NE(ng/ml) Cor(ng/ml)术前52 52术后24 h 52 52术后72 hⅠ组Ⅱ组t PⅠ组Ⅱ组t PⅠ组Ⅱ组t P 52 52 18.25±2.49 18.51±2.63 0.518 0.606 29.83±3.58*36.79±5.41*7.737 0.000 21.46±3.41*22.75±3.93*1.788 0.077 217.46±29.87 221.08±32.54 0.591 0.556 268.42±35.61*297.65±41.08*3.877 0.000 241.83±33.65*246.25±31.28*0.694 0.489 198.97±19.38 201.54±21.27 0.644 0.521 248.65±26.37*276.81±29.54*5.128 0.000 217.86±25.43*223.51±26.28*1.114 0.268
目前,TAPP已广泛应用于成人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治疗中,效果也越来越得到临床认可。血清肿是TAPP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1%~18.2%[7]。有学者指出,无菌手术感染多继发于血清肿,若积液继续发展,可导致蜂窝织炎、补片移位等严重并发症[8]。因此,血清肿发生率是评估TAPP疗效的重要指标。
目前,关于腹股沟斜疝TAPP术中疝囊最佳处理方式仍未达成共识[9]。另有研究发现,较大疝囊更易形成血清肿[10]。本研究纳入内环口>5 cm的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探讨TAPP术中残端疝囊处理方式对血清肿发生的影响。残端疝囊也是壁层腹膜,具有吸收与分泌功能。旷置疝囊由于“盲袋”效应,吸收腹膜前液体,阻碍淋巴回流,术后更易形成血清肿。本研究两组血清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Ⅰ组血清肿患者抽液量低于Ⅱ组(P<0.05),提示TAPP术中残端疝囊缝合固定于腹直肌下缘可减少患者术后血清肿抽液量,这与王明镜等[11]报道的一致。分析认为,疝囊横断后残端疝囊缝合于腹直肌下缘,使创面减少,并改变“盲袋”效应,使腹膜前间隙缩小;同时,相较于内环口直接缝扎,减少腹壁下血管周围操作,避免血管损伤,即使发生血清肿,积液量也较少。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TAPP术中残端疝囊两种处理均能有效修补腹股沟斜疝,效果相当。
TAPP虽属于微创手术,但在心理应激(心理负担)、生理应激(手术打击与术后疼痛)的双重作用下,导致患者机体术后高度应激状态,对神经免疫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术后快速恢复[12]。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4 h与术后72 h两组血清ALD、NE、Cor水平均高于术前,术后24 h Ⅰ组血清ALD、NE、Cor水平均低于Ⅱ组(P<0.05),提示TAPP术中残端疝囊缝合固定于腹直肌下缘对机体刺激更小,具有一定微创优势。分析认为,TAPP术中残端疝囊缝合固定于腹直肌下缘,腹壁下血管周围操作更少,可减少血管损伤,降低手术创伤,也可能与血清肿更轻微有关。
综上可知,Ⅲ型腹股沟斜疝患者TAPP术中残端疝囊缝合固定于腹直肌下缘,可减轻创伤应激,减少术后血清肿抽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