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视域下,研究性学习模式应运而生,迅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体现,是落实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径。文章围绕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要求,分析了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并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内涵,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作者简介:宋爱军(1965—),男,甘肃省宁县第三中学。
新课改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理念,为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课堂更加开放,更加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新课改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模式应运而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听”,而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引导学生自行学习和探究,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完成对地理知识的吸收,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首先,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尤其是在新程改背景下,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在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以及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一要求,唯有积极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才能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并实现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其次,积极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地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直接决定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可借助研究性学习模式实现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最后,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开展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从地理学科的特点来说,地理是一门相对复杂的学科,较为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教材涵盖的大量内容,如民族风俗习惯、地区气候、语言文字等,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还能够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深度学习。
二、新课改视域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最终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但调查发现,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并不十分理想,存在“低效化”现象。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理念滞后。新课改明确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开展。但在现实中,有的教师依旧坚持“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未能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能力来设计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致使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相符。另外,有的教师将课堂教学重点集中在知识讲解上,忽略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无法达到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要求。
第二,教学方式落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需求,自顾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知识讲解,以至于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却在课堂上被动学习,甚至出现消极厌学情绪。此外,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研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技术、生活实践等教学方式的运用,致使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学评价滞后。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判断和衡量的标准,具有极强的激励性和导向性。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下解放出来,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中。然而,当前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常常将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结果上,而未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样难以精准、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无法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开展策略
(一)合理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
合理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明确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基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是指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合理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并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一方面,教师要对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刻地解读,挖掘地理核心素养要素,结合地理知识点,科学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准把握初中学生的学情。研究性学习模式下,教师须通过调查、分析成绩、交流沟通等多种途径,了解初中生的地理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精准把握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认知水平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难易程度与其契合的探究性学习内容,以便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
例如,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学中,笔者在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时,就依据上述原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学习主题“你觉得是在北方生活好还是南方生活好?”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围绕上述主题展开讨论,并根据南北方在饮食、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另外,初中地理教师在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时,为了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还应适当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黄河的污染与治理”的研究性学习中,笔者在设计内容时,就融入了社会知识、化学知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拓宽知识面,并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二)创设合理的研究学习情境
与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则从原本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和辅助者角色,借助一定的课堂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知识的研究、分析和学习中。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初中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在研究性学习中常常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严重制约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面对这一情况,初中地理教师可灵活创设合理的研究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开展地理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关于“中国疆域”的研究性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就借助了《歌唱祖国》这一首歌曲创设了轻松、活跃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相应的音乐情境中,投入对我国疆域的相关知识的研究性学习中。再比如,在“人口”这部分知识的研究性学习中,笔者就结合了当前国家的生育政策给学生创设了研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自主学习和发展。
(三)开展由易到难、分层推进教学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常常游离于课堂之外,致使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逐渐拉大,这与新课改教育理念相背离。因此,在新课改视域下,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和“由易到难、分层推进”的原则,设计出层次化的探究性学习方案,才能促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地理知识的研究性学习中,最终促使每一位学生均可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发展和提升。
例如,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习“亚洲”这部分知識时,笔者就结合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设计了层次化的研究问题:(1)阅读地图,说出该大洲位于什么带?与哪些海洋相邻?该大洲的地势特征、气候类型是什么?(2)思考该大洲西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气候之间存在哪些差异?为什么?北美洲冬季的时候为什么容易形成暴风雪?这与其地形有何关系?在两个研究性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所有学生均可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而第二个问题的难度稍微增加,笔者让学习能力较强、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就能够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在研究性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这也符合初中地理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
(四)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在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将地理课堂归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探寻知识的本质,并使其在探究中培养地理思维,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此,学生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既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促进地理学科素养的落实。
例如,在关于“海陆变迁”的研究性学习中,笔者就给学生提供了“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这一研究性学习资料,要求学生阅读。之后,笔者围绕教学内容和研究性学习资料,设计了一个针对性的研究学习任务:“大陆漂移假说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形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除了大陆漂移假说之外,你还能运用其他的假说解释海陆分布吗?”接着,笔者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这一探究性任务展开思考和交流,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完成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从而发展自身的思维和能力,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
(五)实践研究,促进学生高效习得知识
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其研究的内容涵盖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居住的环境、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中,开展实践调研,促使学生在实践研究、学习中深化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习“水资源”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围绕自家周围的水污染状况、居民的节约用水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做好初步的记录。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围绕实践调查的数据进行思考、分析和交流等,使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节约用水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此外,地理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与社区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大项目的调查活动,如对近几年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对市场上的水果价格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产地的气候和地形等。
(六)融入科学探索史,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往,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更加倾向于单纯地讲解教材知识,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常常不求甚解,难以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深度学习,这严重影响了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其相契合的科学探索史内容,将二者进行整合,融入课堂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例如,在“海陆的变迁”的研究性学习中,笔者就结合了相关探索史的内容,将其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极大丰富了课堂内容,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此外,在地理知识的研究性学习中,笔者还借助信息技术的使用,将自然、人文地理的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融入教学中。如此,笔者不仅拓宽了初中地理的学习范围,还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视域下,研究性学习模式是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因此,教师可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内涵,通过合理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创设合理的研究情境、开展分层推进教学、融入科学探索史等方式,开展初中地理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改娣.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81.
[2]李敬侠.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33):86.
[3]李大雁.浅谈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21(06):75.
[4]王桢.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01):58.
[5]杨玉.研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神州,2020(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