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相比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抽象思维、数学建模思维以及数学推理思维的培养。文章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感悟,浅析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出发点的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设计策略,以期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和育人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包红锡(1976—),男,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元寺滩小学。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抽象能力处于起步阶段,但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而是将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加减乘除等数学计算问题上。这就导致了小学低学段学生在面对应用题时束手无措,很多教师以为是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不足,但其实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不够,从而无法较好地处理应用题。因此,低年段小学生学习简单数学计算问题时,也正是锻炼和提升数学抽象能力的良好时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在教会学生正确运用运算法则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数学应用能力,体验数学的魅力。
一、巧妙结合教具,提升数学抽象能力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必要时还可以自行设计专用教具来辅助教学。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提前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尺,包括常见的直角三角尺、等边三角尺和任意角度的三角尺。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引出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再让学生用量角器去测量不同三角形的三个角,然后计算其内角和,最后说说自己的发现。由于量角器存在测量误差,学生测量的结果可能不一致,但大部分学生在量完其中两个三角形之后会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教师此时再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有的学生可能会反驳教師,因为自己测量的内角和是179度或者181度,而非180度。此时,教师再拿出自己提前准备好的任意角度的三角尺,引导学生求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或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纸上随意画三条两两相交的直线,用量角器去测量三条直线相交得到的三角形的三个角,计算其内角和。学生经过测量计算等实践操作之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度。
这种动手实践活动相比于教师“填鸭式”教学而言,更令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够迅速提升个人的数学抽象能力。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之后,可以布置一份开放型的作业,让学生思考用类似的方法能不能推导出四边形、五边形甚至是六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以此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笔者在教学时发现,有很多学生在课后自己探索出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这就是巧妙利用教具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好处所在。
二、突出教学趣味性,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
小学数学和初高中数学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注重基础性,内容简单易接受,而初高中数学的知识点相对密集,难度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学的课时是相对充足的,教师如果将所有的课时都用来讲解知识点,会使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如何突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小学生的认知积极性、探究主动性和思考自觉性,是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设计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教师应该结合教材知识点,尽量用充满趣味性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并喜爱的玩具,如玩偶、汽车模型等,并提前准备好从正面、侧面以及背面三个角度拍摄的玩具照片。上课时,教师可以拿出玩具,引导学生分别从正面、侧面以及背面对其进行观察,并从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照片中进行对应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首先会被玩具所吸引,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会主动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们有什么区别,并且会主动思考造成这些区别的原因,进而跟随课堂节奏完成课堂学习。在此案例中,教师通过趣味性的教学设计,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和思考自觉性,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此外,小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容易分散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融入实质性的探究活动,比如增加动手实践的环节来辅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两个任务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第一,测量自己身边某一个物品的具体长度,如文具盒、铅笔等,并尝试用厘米、米等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表示。第二,测量自己身边不同物品的具体长度,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对比,想想为什么大家测出来的长度会有所不同。第一个任务旨在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描述一个物体的长度时往往只用最合适的长度单位。第二个任务则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长度测量能力,加深其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以上活动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将课本知识结合实践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切身参与和主动计算,能够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升个人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妙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处于发展阶段,而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如果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跟上教师讲课的节奏,就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更加直观形象的动画或者图片等形式呈现,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方便教师随时对知识点进行反复讲解。最后,互联网平台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参考其他教师分享的教学思路或教学经验,融入他人的教学长处,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也能弥补学生的教育资源差距。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个”这道应用题时,笔者引入了一道经典例题:“有红色气球8个,有蓝色气球6个,请问红色气球比蓝色气球多几个?”这个问题本质上是要求学生理解用大数减去小数的运算原理。笔者在幻灯片上首先展现出8个红色气球和6个蓝色气球,然后使用幻灯片动画,将6个蓝色气球挪动至和前6个红色气球重合的位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个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就会理解,8个红色气球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个部分是和蓝色气球数目一样的6个红色气球,第二个部分是比蓝色气球多出来的两个红色气球。此时,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其理解解决“一个比另一个多几个”的应用题需要用大数减去小数,做减法运算。动画演示教学既揭示了数学问题的本质,将抽象的数学逻辑问题具象化,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将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转换成了交流互动的探索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这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将复杂的运算法则具象化,还可以在几何问题上大放异彩。以往,教师在教学几何问题时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绘图,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教师省去这个过程。教师可以提前使用多媒体技术绘图,在上课时用动画或者幻灯片的方式进行演示。这种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几何思维和数学思维最大化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如何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然后用动画的形式将两个三角形拼接成为一个新的矩形,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实就是在计算矩形的面积。动画直观展示了如何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切割互补的方式转换为一个矩形,此后学生再遇到需要通过切割互补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几何题时,就会在脑海中浮现上课时学到的知识点,这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创设教学情境,探索教学核心
数学教学需要在层次上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教学每一层次的知识点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创设对应的情境,巧妙地引入新问题,并让学生探索到新问题的核心,再引出对应的新知识点,完成层与层之间的联系互补。学习的本质就是思考,学生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持续思考,不质疑,只是一昧地死记硬背,是永远无法探寻到知识的本质的。
例如,在教学加法和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先引入一个例子来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的运算法则。如教师可以展示一道具体的应用题:“小明去书店买了两本书,一本书售价为6.45元,另一本书售价为2.5元,请问小明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教师在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可以先不着急讲解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而让学生自行探索。学生得出的答案往往会有两种,一部分学生先将小数点对齐后进行计算,得到了正确答案8.95元,而一部分学生根据整数加法的运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然后相加,计算出的答案为6.70元,这个答案明显是错的。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究竟哪个答案是对的,并让算出错误答案的学生反思自己计算错误的原因,帮助其纠错。最后,教师指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运算的区别,小数加减法需要先将小数点对齐。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步骤其本质上也是将相同数位对齐,因此并没有和整数的加减运算时的计算法则相矛盾,反而是自然地传承了数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的只是简单的引导和归纳总结的作用,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更多地是由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这种巧妙设立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多层次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性。一方面,有的学生上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了整数的加减运算,而有的学生上小学前只认识十以内的整数。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领悟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学习速度也有快慢之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学习速度较快、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钻研难题或练习扩展题,而让学习速度较慢、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注重基础练习,夯实基础,巩固知识点。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采取分层化教学,在上课时布置一两道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思考题,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也应对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进行着重讲解,让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牢固把握重难点知识。
合作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合多层次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合作教学法,让学生以分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学习,不但能够迅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还能锻炼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奇数和偶数”这节课时,笔者让学生先以小组的形式独立思考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然后给出一组数字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判断哪些数是奇数,哪些数是偶数。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会在思想上产生碰撞,而且学习速度快、领悟能力强的学生会在无形中帮助学习速度慢、领悟能力差的学生理解知识点。而在此过程中,学习速度快的学生也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互赢的学习方式能够共同促进参与讨论的学生提升自身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相比于教师的单独讲解,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讲解会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更容易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巧妙结合教具提升数学抽象能力、突出教学趣味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妙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探索教学核心以及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多层次发展等方式,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能够使小学低年段学生在高效吸收数学知识的同时,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感受到數学的魅力,从而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刘国昌.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8(06):185.
[2]姚蕊.小学数学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及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11):57-61.
[3]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