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离骚》今译

2022-07-02 08:17陈星蒙钱玉趾
文史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离骚

陈星蒙?钱玉趾

摘   要:余秋雨發表了《离骚》今译及相关论述,其译文质量不令人满意。至于他关于屈原“没有踩踏在《诗经》的土地上”等观点,似走进了研究“误区”。

关键词:《离骚》今译;爱国诗人;翻译质量

2012年出版的余秋雨《中国文脉》中《第一诗人》已收入《〈离骚〉今译》[1]。2018年7月2日《文艺报》刊出了余秋雨的《离骚》今译。2018年出版的余秋雨《古典今译》首篇即为《离骚》今译。[2]这是第三次刊发。

《古典今译·自序》说:“这个译本已经相当出名。每逢端午节纪念屈原,网上总会出现所谓余版《离骚》,很多年轻人都在争相朗诵的,就是这个版本。”余秋雨还说:“很多青年观众指着这些译本对我说:‘感谢您,今天我们终于把《离骚》完全弄明白了,而且读得那么轻松愉快。”[3]

只是,我们并没有体验到读余译《离骚》的那种轻松愉快,也不觉得它有多大影响。

一、关于屈原作品与《诗经》的关系

在《中国文脉·第一诗人》中,余秋雨说:“屈原,一出生就没有踩踏在《诗经》的土地上……《诗经》曾经把温煦的民间礼仪化作数百年的和声,慰藉了黄河流域的人伦离乱和世情失落,那么,屈原的使命就完全不同了。”[4]这意思是,屈原的作品,与《诗经》没有什么关系。余先生此言差矣。

《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则兼而有之矣。”今人陈戍国为此评论说:“世以风骚并称……如果说屈原的政治抒情诗继承了《诗经》中政治诗的思想与艺术传统……就整个屈赋,全部楚辞而言,与一部《诗三百》确有渊源关系”[5]。

李金坤《风骚比较新论》回顾了《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后说:“楚人所学的几乎全是周朝典籍……楚人似乎也十分领悟‘不学诗,无以言的重要性,故在军事、外交等政治场合赋《诗》引《诗》之例更是不胜枚举。”[6]

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说:“从《左传》等历史典籍的记载来看,楚人对《诗经》是很熟悉的……《诗经》和《楚辞》从形式到内容也存在着许多相同的地方……《楚辞》受《诗经》影响,最主要的是表现在艺术精神,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技巧等方面。”[7]

《国语·楚语上》载,楚庄王请人教太子读书,教的是《诗》《书》《礼》《乐》等典籍。屈小强《〈诗经〉之谜》说:“楚太子读的书……都是周王朝的典籍……屈原所标榜的禹、汤、文、武,所主张的‘仁政,就是华夏文化精神……聂石樵在《关于屈原三题》里认为,《诗经》中的《周南》《召南》都是江汉流域的歌曲,《周南》之《汉广》《螽斯》,《召南》之《摽有梅》,句尾或用‘思字,或用‘兮字,和屈原的句子很近……聂石樵还说,刘勰也在《文心雕龙·辨骚》里,从更广泛的领域论述过屈赋与《诗经》的渊源关系……这说明屈原是继承了《诗经》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造的。”[8]楚地近处中原之南。综上所引,学者大多肯定屈原与《诗经》有密切关系,余氏所言,屈原“没有站在《诗经》的土地上”,不知从何说起?

二、关于“爱国诗人”辨析

余秋雨在《第一诗人》中说,“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国文字史家都从根子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这就是很多文化研究者的误会。”[9]这样的观点让我们感到惊讶。

应该说,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诚如毛泽东所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伟大歌手,而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无论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他忧国忧民,力求挽救楚国的危亡……接着开启了另一个历史过程……以秦始皇统一中国而告终……这是事情的另一方面。”[10]亦如屈小强《屈原悬案揭秘》所说:“从屈赋里看到的是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我国历史上的许多著名的爱国志士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都同屈原有着渊源关系……在我们整个国家民族里的民族气节,恐怕受屈子的影响比受儒家的影响大的多。”[11]

周建忠在《楚辞考论》中,探讨了“爱国主义”的内涵,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后国内学术界对屈原“爱国主义”的多次争鸣,最后说:多样性、复杂性“并不妨碍我们对屈原爱国思想的发掘与肯定……屈原成为‘中华魂、历代‘爱国志士的楷模、忠心为国、敢赴国难、舍身殉国的志士的‘崇拜者。”[12]

周建忠等主编的《楚辞学通典》六、专题25《屈原爱国主义》罗列众多学者的多种观点,从历史学、哲学等多视角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最后的结语是:“学术界大致取得这样的意见:从作者、作家而言,可以称屈原为‘爱国者‘爱国诗人;从内涵而言,应称为‘爱国思想或‘爱国精神……他这一思想、行动对我们民族‘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的形成,具有无法估量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13]余先生说,多数文学史家把屈原“想岔”了,走进了研究“误区”;我们认为没有这样的事,应该是余先生自己“想岔”了,走进了“误区”。

三、关于《〈离骚〉今译》的散文翻译法

《离骚》的诗体,可分为4句一节,句末押韵(1、2、4句末或2、3句末押韵)。基本句型以语气词“兮”为中界,分成前后两短句,构成单音节、双音节的交叉组合,如:B·BB·B·BB·B(帝·高阳·之·苗裔·兮),B·BB·B·BB(朕·皇考·曰·伯庸)。此外,还有些小的变化。《离骚》的这种特殊诗体,让其诗句押韵铿锵,节奏感特强。

多数译者翻译《离骚》,皆以诗体译出。黄寿祺、梅同生的《楚辞全译》中的《离骚》今译,每句10字,偶句押韵,非常严格,令人敬佩。[14]郭沫若的《离骚》今译,应属严谨的现代格律诗,每一节4句,每句12字左右(亦有11字、13字句者),偶句末押韵(有转韵)。曾被称为新诗领域的泰斗人物郭沫若,在翻译《离骚》时,应是殚精竭虑,施展了浑身解数,但他仍然谦虚地说:“原文乃中国至和谐之韵文,译为今语实多勉强而难于讨好……读者可视为韵语疏注可耳。”[15]61A3F491-90F0-4051-9DED-4DB45BC002EF

余秋雨在《第一诗人》中说:“我只能花费很长时间把屈原的《离骚》翻译成现代散文。”《离骚》的总句数可分为374句,郭沫若的译文为93节(每节4句)。余氏译文可分为39段,按散文形式排列。其中也有较为整齐的句型,也注意押韵,类似诗句,但总体格局是散文。

印欧语系语言创作的诗歌,多数是格律诗。英语诗歌用轻重音构成音步,大致分4种形式:抑扬格、扬抑格、抑扬杨格、扬抑抑格,并按固定的规则押韵。俄语诗歌以重音、非重音构成节奏,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是诗体长篇小说,全诗约5600行,约400节,每一节是一首十四行诗。每节14行的音节数分别为:9898,9988,9889,88(14行共118个音节):14行行末的押韵规则是:ABAB,CCDD,EFFE,GG。应该说,这是非常严格的格律诗(奥涅金诗体)。[16]将西方的格律诗翻译为汉语诗,多数译者译为诗歌体;有些译者还非常注重译诗的节奏与韵律。

如果将西方格律诗译成汉语散文体在中国出版,恐怕会受到冷遇。同样,将诗经、楚辞、唐诗等古典诗歌译成现代汉语散文体,也不会受到欢迎。试想如果将歌剧《白毛女》改成话剧演出,其效果会如何?所以,余氏的散文译法,一开始便走上了一条费力不讨好的路径。

四、关于《〈离骚〉今译》的翻译质量

诗歌翻译的质量标准,有一种常见的“信雅达”说法,其中:“信”就是要忠实于原诗。余氏用散文译《离骚》,译作的节奏和韵律就不用讨论了,这里单讨论“信”。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译文

余氏译为“我既然拥有先天的美质,那就要重视后天的修养。”“纷”是盛多的意思,没有译出。“此内美”是如此内在的美质,被译成“先天的美质”也不妥。屈原写《离骚》前已任“左徒”(楚国的重臣),已具有高强的执政才干。“又重之以修能”是说:又重视修炼自己的才能。因为重视修炼,所以具备了高强才能。余氏“那就要重视后天的修养”,给人的感觉是现在还没修养好,需要重视今后的修养。原诗句没有“先天”“后天”的意思,是译者主观加入。可以说,译文偏离了原意。

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译文

余氏译为:“那就骑着骏马驰骋吧,我愿率先开路。”后一句译文完全不妥。这两句的原意是:“我乘骐骥快速驰骋,来呀,我要引导君王的车驾前行。”此句的关键是,“先路”是君王乘坐的车驾,不是什么道路或前面的道路。这样说有可靠的依据。《尚书·顾命》有“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其中的“辂”是车,在以后,“辂”通假为“路”。《左传·昭公十一年》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筚路,就是简陋的柴车。《周礼·春官宗伯》有:“巾车(管理车的官员)掌公车之政令,……以治其出入。王之五路”,其中的“五路”指五种车,分别是: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除革路(用于兵戎)外,依次对应《尚书》所述大辂、缀辂、先辂、次辂。大辂(玉路),是君王祭祀时乘坐的车。先辂(象路),是君王上朝时乘坐的车。在这里,灵均(屈原)要为楚王上朝的车驾引路,寓意屈原要为楚王的朝政引导至正确的方向,显示了屈原爱国爱民的高尚品格。

郭沫若将后一句译为“你来吧,我要为你在前面引路”,可以说,郭氏也没有弄懂“先路”的含义,把“先路”当成“道路”来翻译。这个错误误导了许多学者。

3.关于“女媭之婵媛兮”等8句的译文

原文是“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不佩带)。”

余氏譯为:“大姐着急地反复劝诚:‘禹的父亲过于刚直而死于羽之野,你如此博学又有修养,为何也要坚持得如此孤傲?人人身边都长满了野草,你为何偏偏洁身自好?”

余氏循王逸和贾逵说,将“女媭”译为大姐,似不妥。《周易·归妹卦》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归妹”即嫁妹,“须”通媭。此句之意为:嫁女(嫁妹)时,用她的须女(女佣)陪嫁,嫁后,这个女佣就成了小妾。媭女,就是站立在主人身边,等候主人须要而侍候的身份卑下的女佣。郭沫若《屈原研究》说:“女媭不应该是屈原的姐或妹,因为《离骚》是屈原六十二岁的作品,在那时不应该还有老姐和老妹陪着他过窜逐的生活……”郭氏《离骚今译》注说:“今姑译为女伴,疑是屈原之侍女。”[17]

此外,在上述8句中,“女媭之婵媛兮”被遗漏,没有翻译。“詈”是骂,被译成劝诫。“有此姱节”被译成“坚持得如此孤傲”。“姱节”是美好节操的意思,没有孤傲的意味。原文讲的三种普通的草(或说贱草)“盈室”(充满宫室),被译成“人人身边长满了野草”。原文“判独离而不服”,意思是:独有你离开野草而不佩带,被译成了“你为何偏偏洁身自好”。以上译文,似乎不是翻译,而是改写;有些改写与原意相去较远。

4.关于《离骚》篇末“乱辞”的译文

“乱辞”全文是:“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余氏译为:“唉,算了吧,既然国中无人知我,我又何必怀念故乡?既然不能实现美政,我将奔向彭咸所在的地方。”

原文的“国”是国都(楚国的郢都),“故都”也指国都,被分别译为“国中”“故乡”不妥。

《史记·郑世家》记太叔段封于京,“祭仲曰:‘京大于国”,此处“国”即是国都。范仲淹《登岳阳楼记》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感极而悲者矣。”其中的“国”也是国都。“乱辞”中的“国”应指国都,是说国都内没有人了解我,也相当于说朝廷没有人了解我。

屈原离开国都(郢都)以后开始远游,写出了《远游》,其中有“绝氛埃而淑尤兮,终不反(返)其故都”。此处“故都”与“乱辞”的“故都”是一样的,都指国都。褚斌杰《楚辞要论》说:“故都侧重指被昏君奸佞所把持、盘据的朝廷。故土不忍离去,而朝廷不足怀。”[18]所以,将“故都”译为“故乡”不妥。61A3F491-90F0-4051-9DED-4DB45BC002EF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屈原的故乡在秭归。屈小强说:“现今湖北省的秭归县确当是屈原的老家。”[19]毛庆《诗祖涅槃》说:“归乡乐平(今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屈原的诞生地。”[20]但是,屈原早就离开了故乡,长期在国都(郢都)供职和居住。他要离开的“故都”就是国都而不是故乡、故土或楚国。余氏《中国文脉》说:“大家都习惯了称他‘爱国诗人,但他明明把‘离国作为他的主题。”[21]魏炯若《离骚发微》说:“‘又何怀乎故都……可见屈原其时仍在郢都……从彭咸之所居,即是终身留居楚国……屈原不肯离开祖国……就凭这一点,屈原也是应该‘与日月争光的。”[22]因此,将“国”解为楚国、将“故都”解为故乡或故土,完全不妥。

最末两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莫足”是“既然不值得”的意思;“与”有“帮助”的意思,《战国策·齐策一》有“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其中的“与”是帮助的意思。“为”有做、作、治的意思,可引伸为施行、推行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注:“彭咸,殷时贤大夫。”《楚辞学通典》注:“彭咸为屈原心目中之偶像。”[23]综上所述,末两句可译为:既然不值得帮助(君王)施行美政啊,我将追随彭咸到他所居留的地方去。赵逵夫译为:“既然不足以一起来推行美政,我将追随彭咸去他的居处”[24],应属较好的译法。余氏译为:“既然不能实行美政,我将奔向彭咸所在的地方。”前一句“莫足与”(不值得帮助)没有译出,后一句“从”(追随)没有译出,可以说严重背离了原诗句的深邃含义。

除以上四项之外,还有相似的例子,不再赘述。

五、简要的结语

我国的楚辞研究,已有2200多年历史,有数以千计的文人、学者参与。《楚辞学通典》辑录的研究“典籍”有453种,从汉代的刘安、刘向开始,继有王逸、洪兴祖、朱熹,直到闻一多、郭沫若等,即有415种;这之后(至2000年)又有38種。中国屈原学会成立以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屈原的作品,早在唐代已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地。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定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作品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楚辞学也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毛庆说:“屈原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全世界都纪念他”![25]

在中国文学史上,楚辞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而《离骚》更是楚辞皇冠上的璀璨明珠。《离骚》是屈原用血与泪写成的怨愤悲壮之歌,饱含满腔爱国激情,读之摧肝裂胆,撼人心魄;《离骚》的意境高远,构思奇妙,风格浪漫,辞藻华丽,其艺术性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评论屈原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近人苏曼殊更是说:“一个人30岁前不读《离骚》是应该死的。”[26]

对屈原作品的高质量的研究评析与翻译,将为伟大的屈原增光,为其作品的流传加力贮能。而平庸或低劣的译释,则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不敬。因此,对余秋雨先生的《离骚》今译,不能不辩。至于余先生所言“屈原,一出生就没有踩踏在《诗经》的土地上”,“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一类“宏论”,我们更不敢苟同。

注释:

[1][4][9][21]余秋雨:《中国文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页,第159页,第161页,第162页。

[2][3]余秋雨:《古典今译》,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第196页。

[5][8][10]屈小强:《〈诗经〉之谜》,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第88页,第83页。

[6]李金坤:《风骚比较新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7]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86页

[11][19][26]屈小强:《屈原悬案揭秘》,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第172页,第175页、176页。

[12]周建忠:《楚辞考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3—174页。

[13][23]周建忠、汤章平主编《楚辞学通典》,《楚辞文库》第四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02页,第212页。

[14]黄寿祺、梅同生:《楚辞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0页。

[15][17]郭沫若:《历史人物》,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07页,第145页。

[16]参见徐雅芳:《俄罗斯诗歌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朱徽:《中英比较诗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冯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308页。

[18]褚斌杰:《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页。

[20][25]毛庆:《诗祖涅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6页,第221页。

[22]魏炯若:《离骚发微》,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4页。

[24]赵逵夫:《屈骚探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387页。

作者 陈星蒙: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钱玉趾: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高级工程师61A3F491-90F0-4051-9DED-4DB45BC002EF

猜你喜欢
离骚
屈原的选择:人,而非神
从《离骚》看楚辞中的语气词现象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解读《离骚》中屈原的思想斗争和心路历程
不可回避就不要逃避
神性的转向
对《离骚》(节选)结构的分析
《离骚》“抚壮”考辨
巫术文化和《离骚》